以正常心態看台灣人力“登陸”

本帖於 2011-01-08 08:16:39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

作者: 吳宗憲   (作者係台南大學行政管理係助理教授)

    近來諸多媒體新聞,焦點均置於台灣民眾前往大陸就業的現況。

    第一個觀察是:在這波經濟危機之後,兩岸就業市場呈現此消彼漲的態勢,因而欲赴大陸就業的台灣人增加,但人力競爭卻呈現激烈的肉搏戰。例如,現在台灣民眾若前往大陸,恐怕不是拚命花錢,而是急著找工作。據台灣“104人力銀行”的統計,3月份在該網站上登錄想找大陸工作的求職人數已達2.2萬。台商所提供的大陸工作機會卻僅有5300個左右。並且,大陸今年有超過630萬的大學畢業生,加上前幾年畢業而尚未找到工作的求職者,總數可能超過千萬。

    第二個觀察是:台灣人士因為大陸方麵刻意拔擢,在大陸發展佳者並不乏案例。例如廈門公開選聘台灣專才擔任管理職位。在工作驅力之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舉家定居大陸。上海市官員透露,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調查結果,目前在上海定居的台商、台籍官員與家眷等不同身分的台灣人士約有70萬,比一般估計的多出不少。

    這樣的分析並非大陸媒體的單方宣傳,而是兩岸媒體共同的立場,由此可知這些立場似乎也頗為兩岸民眾接受。這個邏輯是:台灣經濟衰退嚴重,幸有大陸市場的吸納,否則台灣失業問題將無法消化,然而大陸市場競爭也異常激烈,所幸大陸方麵刻意維護台胞的權益,才能使越來越多的優秀台灣人得以在大陸地區安身立命。

    然而若此論述邏輯持續深化,將會使兩岸民眾分別產生不同的負麵深層情緒。

    首先,大陸民眾會感受到,不論台商在大陸的經營實績如何,官方對待台胞均較本地人要佳,感覺自己在政府眼中隻是二等公民。但基於“同胞愛”,照顧台胞還說得過去,因此,若赴陸發展者有“台獨”立場者,在政治立場上非我族類,則其心必異,便可大加撻伐。

    相反,台灣民眾則會感受到,台灣人力能到大陸投資發展的多半是受官方禮遇的精英階級,他們將帶走台灣重要的經濟資產及高級人力,因此普通民眾會習慣將台灣越發嚴重的失業問題歸咎於大陸的政治操作。這種感受可說明台灣民眾為何產生仇富心理以及對兩岸政策立場如此兩極。

    其實,兩岸人力交流至今,大陸已非當年需要吸引台灣初級工業、資本密集產業的時期,而當年台商財大氣粗、聲色犬馬的形象也因赴陸人才轉型而漸漸消褪。當前的兩岸人力流動,更像是在一個國際經濟體係下所進行的分工,因此,更重要的是能力取向,而非政治認同。事實上,當下有更多台灣民眾在大陸貢獻其畢生所學,並不依賴大陸官方的保護,兢兢業業地發展其在大陸的事業。這些產業包括文化創意、高度服務密集產業。甚至數月前,北京允許台灣的慈濟會成為第一個境外社團組織,代表台灣公民組織的形式未來也將在大陸生根發芽。

    這種流動其實有互利基礎:台灣的高階人力可藉由大陸市場來發揮所長,也可因此帶動台灣內部的經濟向更高階形態轉型;而大陸在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方麵,也可藉外來人力帶來新穎的觀念、公民社群的力量來彌補官方力量的不足。

    當下困境,就是雙方民眾是否能夠逃脫過往帶有“恐懼、憎恨、懷疑”的深層情緒,迎向“正麵、樂觀、合作”的深層邏輯。大陸的政府治理若能吸納外來人力帶來的公民社會價值的挑戰,便有希望調整成新型態的社會主義;台灣若能發現大陸對台政策已非當年那般富有政治性,兩岸隻是國際架構下的節點,從而積極拓展以全球發展為基礎的大陸布局,則不必要的內耗也可減少。人類有追尋更好生活的本能,負麵情緒隻是暫時現象,正麵思維才是任何治理中唯一需要關切的核心。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