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22日電(評論員 林淑玲)中華台北亞運跆拳道女將楊淑君因電子護具爭議被判失去比賽資格,在台灣沸騰,網民發起抵製韓貨,韓僑小學遭到蛋洗等等,意外成為五都市長選舉熱門議題。在激烈的選舉前夕,這就像在汽油桶裏丟火柴棒,轟隆一聲就炸開來,待選舉激情過後,是有必要以理性的態度來檢視其中所凸顯的若幹問題。
首先,民進黨集中火力追打馬政府沒有在第一時間表達不滿,“體委會”副主委陳顯宗因一句“吞下去”丟了烏紗帽,馬英九、吳敦義前幾天頓時都變成“憤青”,談話、動作不斷升高。高層的“憤青化”,助長台灣的集體憤怒愈來愈旺,藍綠競相加碼,抵製韓貨就是這麽來的。
然而,這種集體憤怒,容不下不同意見的非理性氣氛,明顯是有問題的。台灣地方小,網路發達,傳播力超強,不論任何事都是一窩風。以楊淑君事件來說,民進黨怪馬政府沒有在第一時間表達不滿;但若是民進黨執政,府院肯定也不會在還搞不清楚真實狀況時就跳出來炮火四射。楊淑君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多數人都一頭霧水,甚至連什麽叫“電子襪”都不知道;事件的真相是在第二天以後,現場照片、影片陸續出爐,對比兩造說法才進一步厘清。
民進黨這次選舉主打所謂的“治理牌”,回避兩岸議題,繼之前質疑台北市花卉博覽會、新生高架道路等工程,楊淑君事件也成為“治理牌”範疇,藉此猛批馬政府無能。而馬政府的回應,也像兩岸議題被綠營牽著走,綠營喊衝,馬政府就衝,民眾也跟著衝,有異見者被迫全都噤聲。抵製韓貨、蛋洗韓僑學校當然是超乎理性行為,不應助長,但會有這種現象,就是社會氣氛所造成的,民進黨、馬政府都有責任。
“楊淑君案”如果是台灣以後處理任何公共事務的做法,凡事都跟著社會情緒走,有人喊衝就衝,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台灣因藍綠對立激化,很多事情都會莫名其妙被上綱,尤其是涉及兩岸事務,從“東京影展”事件到“楊淑君案”,馬政府是該要建立一套危機處理的作業程序了。
其次,從“釣魚台事件”到“楊淑君事件”,很明顯的,除了台灣的獨派之外,另有特定的政治勢力及部分外國媒體故意要挑動兩岸問題。兩岸關係改善後,追求利益的美國、日本都逐漸改變其戰略,以這次的“釣魚台事件”為例,美日都極力要避免出現“兩岸聯手對抗日本”。在科技產業與台灣競爭激烈的韓國則把兩岸ECFA所形成的“CHINWAN”效應視為勁敵,與日本一樣對兩岸關係的改善都有一股濃濃的“酸勁”。
以致,從東京影展、橫濱APEC、廣州亞運在第一線采訪的媒體都可以感受到,部分外國媒體一直刻意在挑撥兩岸關係,親綠的台灣《自由時報》21日就轉載了韓國《朝鮮日報》20日的報導指出,“韓國在這個項目沒有選手參賽,且決定取消楊淑君比賽資格的競賽監督委員會主席是中國人,台灣把責任歸咎於韓國完全不合邏輯。”另外,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報導,韓國跆拳道協會表示,這件事是主辦國中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跟韓國絕對無關。
國際政治本來就是唯利益至上,兩岸關係改善壯大彼此力量,讓過去的內耗變成向前發展的動力,自然有些國家或利益團體不樂見,但每個國家因應方式不同。日本是以改善台日關係,拉攏台灣的方式來創造利益,韓國還不明顯;但在國際社會的若幹氛圍是很清楚的,兩岸改善關係的過程中,除了有台灣的綠營杯葛,還有些外國勢力見縫插針,逮到機會就不肯放過。綠營又很會善用這種“工具”,炒作反中議題。
這一點,不隻是大陸或台灣單問題,兩岸都應有所警覺,避免外力撩撥製造兩岸誤解。這次,大陸官方即時針對“楊淑君事件”進行處理是一個好的模式,台灣也應有類似的處理機製,來因應隨時有可能發生的擦槍走火事件。在兩岸關係真正穩定之前,彼此皆宜謹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