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宛茜、鄭朝陽/台北報導】
為了挺楊淑君,網友製作短片呼籲國人抵製韓國貨,政治人物更號召民眾走上街頭。「這是廉價的憤慨!」作家楊照搖頭歎息,他認為這次事件再度反映台灣人「缺乏理性」,走不出「被欺負的悲情」。
楊照指出,楊淑君被判失格後,台灣觀眾不先問清事實,便一麵倒地認為「韓國和中國聯手欺負我們」。這種非理性的民粹主義隨即遭政治人物利用,許多五都候選人在掃街拜票時都以此為號召,「政治人物最喜歡利用民粹的力量」。
「台灣人太主觀、也太需要發洩的管道!」楊照認為,從阿扁司法宣判到楊淑君失格,台灣人動不動就覺得自己「被欺負了」,隻要有人稍稍揮動國家或藍綠旗幟,「台灣人就受不了引誘,先發洩自己的情緒再說」,連最基本的事實都不願意搞清楚。
楊照呼籲台灣人要從患有嚴重「被害妄想症」的悲情氛圍中走出來。他說,過去國家代表隊曾多次因忽視國際賽事規定造成失格憾事,卻總訴諸「裁判不公」而模糊 了代表隊失職的關鍵,造成憾事一再重演。「我們必須搞清楚事實真相,否則沒有憤怒的權利!」他希望台灣人重拾理性、並學習接受在運動場上服從裁判的「運動 員精神」。
律師陳長文認為,十幾年來台灣社會因兩岸關係等因素紛擾不斷,人心浮動,「一直沒機會好好沉澱,一有人煽動,激情就上來」,媒體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政客的蓄意操作,都能用小事引起社會的集體憤怒,「社會燃點」一直很低。
這次楊淑君被判失格,陳長文認為該爭取的就要爭取,但也要充分掌握國際比賽的遊戲規則,才能據理力爭。像楊淑君被判失格而痛哭時,男友教練上台擁抱安慰雖令人動容,是否有副作用,就要有專業判斷,「可惜行政體係太弱,選手和教練也顧不了所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