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二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天。第二次探月,距離首次探月僅兩年,此舉加快了中國成為世界航天大國的步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來祝賀的同時,還表示在未來可能與中國合作。有學者認為,中國太空技術已經超越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二。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日臻成熟,作為頭號航天大國的美國已可以欣然接受中國在航天領域的“老二”地位。
“嫦娥二號”的成功,是中國的航天計劃吸取了各國失敗的經驗和教訓,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令中國在激烈的太空競賽中再次領先,可穿透月壤的探測器能力更是國際獨有。中國在獨立的探索過程中已找到殺手鐧,相當程度上平衡了中美在太空競賽中的落差。
國際僅有的技術突破
嫦娥二號首次運用火箭將衛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進入工作軌道時間更快、測量精度更高、試驗項目更多,繞月飛行軌道高度由200公裏降至100公裏,離月球更近了。根據此次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嫦娥二號衛星隻需要5天即可達到月球,這是一大創新。兩年前的嫦娥一號則繞地球飛行3周,“走”了12天才到達月球。顯然,嫦娥二號“走”了捷徑,直接進入38萬公裏的奔月軌道。
嫦娥二號給人的另一個期待就是看到更為清晰的“月亮的臉”。據悉,嫦娥二號攜帶著七種有效載荷,這七種“武器”是: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X射線譜儀、γ射線譜儀、微波探測器、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這七種“武器”可分別完成月球表麵三維成像、探測月球表麵物質的化學成分、穿透月壤探測、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其中,用於月壤探測的微波探測器,是中國探月衛星有別於國外的突出特點。目前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月壤探測沒有采用微波頻段,隻能看到表麵,無法穿透,而中國此次采用四個微波的頻段可以穿透月壤。
香港《文匯報》社論說,實施月球探測工程,具有經濟、科技、軍事和國家發展戰略等方麵的重大意義。美國在世界的軍事、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很大部分來自對“阿波羅”工程技術的利用和開發。中國月球探測工程所帶動的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進步,也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科技和軍事的發展。
比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環境,既能生產特殊強度、塑性等性能優良的合金和鋼材,還能生產諸如超高純金屬、單晶矽、光衰減率低的光導纖維和高純度藥品等。同時,月球上特有的能源和礦產,也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另外,由於月球上的太陽輻射強,每年可產生12億千瓦的能量,因此,在月球上建立太陽能發電站也可能成為人類獲取新能源的途徑之一。
NASA高級研究科學家羅徵援表示,在航空航天領域,中國通過近年來“神舟”、“嫦娥”、“天宮”、“誇父”等計劃,改寫了原先的美、蘇、中三大航天強國座次,已位列世界第二。中國的實力已經可以與美國媲美,部分技術甚至超越美國,比如中段反導技術就領先美國。
太空軍事技術威懾美國
對於中國“嫦娥二號”的成功發射,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學者丹馬(Abraham Denmark)向多維新聞表示,中國最令人感到害怕的應該是太空科技,而不是南海。
此次,嫦娥二號的發射便可看到些許端倪,實際上不僅於此。三年前,中國曾進行過一次用導彈擊毀了報廢的一顆氣象衛星的“一箭穿星”反衛星試驗,立即在美國國會掀起軒然大波。2009年6月,美國監視中國的偵察衛星“長曲棍球”(Lacrosse)II,遭到中國反衛星武器“攻擊”,失效長達27分鍾,再次給美國敲響警鍾。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讓偵察衛星失效的不再是以往中國多次測試的地麵激光照射武器,而是一種被稱作“太空塗鴉”的非暴力準軍事性攻擊方式。美國情報部門人員透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和前蘇聯也進行過類似技術的研究,而這次中國率先進行了“太空塗鴉”技術的反衛星測試,表明中國在這方麵已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美國僅軍用衛星就超過270顆,而執行多項軍事任務的民用、商用以及軍民兩用衛星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對這些太空設施的綜合利用,才使美軍具備了極為重要的情報搜集、安全通信、行動導航、導彈製導、乃至十分關鍵的導彈預警和導彈防禦能力,使美軍在現代化戰爭中擁有無可匹敵的信息化優勢。中國空地協同的反衛星試驗的成功,說明中國不僅可在地麵用導彈獵殺,更可在太空用衛星撞擊,這對美國信息化優勢的衝擊是致命的。美國許多戰略規劃人士甚至憂心忡忡地認為,中國正大力發展的反衛星武器已經對美國未來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戰略產生重大影響,若不保持足夠的警惕,美國將在太空領域再次遭遇“珍珠港事件”,美國在信息時代擁有的絕對優勢也會蕩然無存。
隨著中國反衛星武器的發展日漸成熟,美國也開始積極發展針對反衛星武器的威懾手段及新一代空間技術,這無疑在太空領域引發了一場“大博弈”。今年8月初,中國成功拉近兩顆衛星,使之在同一軌道近距離運行,更顯示出中國“太空戰”技術正在日益成熟。此前隻有美國曾經進行過拉近兩顆衛星的行動。美國《無線》雜誌稱,這種“會合”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清理太空垃圾、補給衛星以及修理軌道上的太空船。而且,軍事應用程度的使用範圍也很廣泛,包括近距離檢查其他國家衛星、調查間諜活動,不僅能對敵方的太空基礎設施造成嚴重損傷,也可對敵方的地麵軍事行動造成巨大破壞。
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工程師、專門研究軌道會合的奧伯格(JamesOberg)表示,中國必然會嚐試削弱美國的太空優勢,頭腦清醒的“潛在敵人”不會永遠讓美國在太空行動中占據優勢。
中國走出獨立的航天路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裏,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並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就。回溯中國航天探索之路,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當時讓西方國家目瞪口呆;2003年“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成為地球上有能力將人送入太空的極少數國家之一,中國向美俄主導的文明太空探索和軍事競賽正式發起挑戰;2008年“神舟”七號實現了首次中國太空行走,又為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而今,嫦娥兩次奔月,為中國人的太空夢想再添濃濃一筆。
從中國的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可見,首先是對自主創新能力作出要求,以實現航天科技創新體係進一步完善,形成以航天重大科技工程為代表的一批集成創新成果,在航天前沿技術、基礎技術研究方麵取得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特別對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北鬥衛星導航係統、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作出規劃,並致力於形成較為完備的、地基與天基研究協調發展、互為支撐的空間科學研究體係。
羅徵援高度評價了中國走自己的空間站發展之路,這是美國所辦不到的。目前,美國“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采取同俄羅斯合作的模式,而中國的“天宮”計劃則是獨立發展,一旦成功,將是一大飛躍。在某些領域,中國的水準已超越美國,如同濟大學就承擔著世界最先進的“風洞”研究項目。風洞實驗正是飛行器研製工作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此外,為配合航天發展的需要,中國在大型計算機等其他科技發展方麵也直追美國。2010年6月1日,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台超千萬次曙光“星雲”超級計算機係統問世,其超強的計算能力不僅刷新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的最高速度,也創造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全球排名的最好成績,其綜合計算速度排名世界第二,峰值計算能力名列全球第一。
可見,自主的中國航天計劃,秉持的是一種“烏龜勝兔”式穩步前進的設計與試驗理念。而這也正預示著,未來中國的航天技術發展能力將會實現更大的飛躍。
(陸一 曹同慶 熊欣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