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台灣島內三種“反華形態”
ECFA好不好,在實行前口說無憑,難道在實行後就能真相大白嗎?也許有的人在實行前與實行後會改變想法,但如果反對ECFA是出於“反華”,則實行後的ECFA絕不會麻雀變鳳凰。這就像在“反華”視野裏的香港,自九七回歸後,“反華”論述將香港描述成已經是經濟上“民不聊生”,政治統治無所不在的“恐怖地獄”。不過“反華”又不單純隻是“反華”而已,台灣的反對勢力發動批判ECFA,從其中可以區分出三種“反華”形態,一種無傷大雅,一種情有可原,另一種用心險惡。
第一種“反華”是口頭“反華”。台灣存在一種“反華”情緒是受到媒體流行的影響,過去20年,媒體上主導頗久的是“台獨反華”的論述,所以碰到涉及大陸的問題,如果不表示一點嗤之以鼻的態度,就顯得不流行,但這樣的習慣性言詞“反華”,沒有嚴重的行為或實踐後果,所以在生活中碰到大陸人,並不會有歧視,前往大陸旅遊,也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成見。隻有在脫離具體接觸的抽象場合問到他們對大陸的看法時,他們會覺得大陸不好,很遜,不屑一顧。他們對ECFA的態度也一樣,抽象地抱持有所保留的心理,但在具體的議程上則能維持開放的態度。
第二種“反華”是情感“反華”。台灣存在一種“反華”情緒是曆史因素形成的,這種情緒根深蒂固,不受到利害考量的影響,或即使受到影響,隻有短期的調整,不影響稍後立刻恢複對大陸事務深層的排斥與厭惡。這種情緒阻撓人們隨著情況與信息的傳入進行調整,因此對於大陸事務的解讀,以回歸既有的認識框架為原則,符合框架的納入,不符合的排除。而框架中最重要的參考依據,是大陸作為一個“落後文明”的象征,以及作為一種“政治威脅”的印象,前者是日本殖民統治所遺留,後者是早年白色恐怖所造成。他們對於ECFA的態度很保守,不信任,而且也不是透過讓利或遊說能輕易改變。
第三種“反華”是邏輯“反華”。台灣存在一種“反華”力量是透過理論與觀念建構的,這種情緒有時很功利,但有時又很極端,既是著眼於政治動員,又著眼於自身認同的需要。邏輯反華者本身對大陸可以有、但不必非有強烈的反抗或藐視情緒,因人而異。共同點是,他們既沒有經曆過國共內戰,也沒有身受過白色恐怖,隻是服膺於各種“反華”的理論,從各種真實與想像的蛛絲馬跡,拚湊大陸成為“邪惡勢力”,所以在他們描述裏,自己儼然就是受到大陸“壓迫”的最大犧牲者,可以說是按照理論劇本忠實演出,絲絲入戲,到達真偽莫變的精神狀態。邏輯“反華”下的ECFA一無是處,猶如“世界末日即將降臨”。
第一種“反華”是生活習慣,中國人聽了不舒服,但是實際接觸時並不容易體會出當事人有這種“反華”習慣。對他們而言,“反華”像是化妝打扮,從眾流行而已。流行的改變了,他們跟著改變,因此對ECFA沒有強大的破壞力。第二種“反華”就不是鬧著玩的,但在功利多變的世界裏,他們的固執雖然令人感到困擾,也不得保留尊敬,他們對ECFA的堅決反對是直覺的,不需要采取行動證明,所以也就沒有強烈抗爭意識,畢竟在他們的世界裏,答案早就有了。第三種“反華”則是目前媒體上“反華”與反ECFA的主要力量,他們對ECFA雖然隻是藉題發揮,然而因為沒有情感上真正的恐懼,反而必須采取極端手段與極端言詞才能取信於人,取信於己。民進黨的“反華”,主要是第三種。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