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 對台軍售:從曆史到現實、從製度到利益 zt

本帖於 2011-01-08 08:16:39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

美國是全球最發達的民主國家,也是整個西方社會的領頭軍。一說到民主國家,都會認為決策透明、政策具有持續性,即使有變化也有可預期的邏輯和規律。中國的知識精英、自由派傳統的奠基人胡適曾有一言:即使選出狗、貓,都不會影響到社會的運轉。對民主製度可謂推崇倍至。

其實這本身從邏輯上就是矛盾的。如果真是如此,選舉還有何用?選舉無意義,民主還有意義嗎?如果從現實中看,更是站不住腳。遠的不說,克林頓時代,美國經濟蒸蒸日上,每年財政贏餘高達兩千億美元。緊接著小布什時代,就把美國搞成一個爛攤子:深陷兩場戰爭和一場經濟危機,每年的財政赤字高達一萬億美元 。小布什時代大搞單邊主義,到了奧巴馬時代就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極力推行多邊主義,處處收縮示好。說起來,美國政策的變化無常最典型的體現在中美關係上。整個2009年,美國是好話說盡,壞事一個沒做。不僅沒有向台灣售武,也一再推遲會見達賴。而且一向針對中國的價值觀外交也公開聲明放棄。還在各個場合聲明絕不會遏製中國。世界上沒有中美合作,就沒有問題可以得到解決雲雲。然而,一進入2010年,僅僅一個月,又是一個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公開向台灣出售武器、放風要會見達賴,借穀歌事件,重啟價值觀大戰。做為堂堂世界第一大國家,變臉比翻書都快,簡直是匪夷所思。反觀中國,一個改革開放政策可以在幾代領導人間持續推行三十年。外交事務也是長達三十年保持一致,其中雖有調整,但絕不是美國式的一百八十度大轉身,更不是朝令夕改。中美這一場外交風雲,倒是先把美國的製度比了下去。試想,這樣的製度,還怎樣建立互信?更遑論長遠的合作了。

中國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美國最大的債主,更是美國主要商品的供應國。而且在全球事務所中,無論是國際安全還是經濟危機,美國更是有求於中國。可以說中美的共同利益要遠遠大於台灣和達賴。從政治理性的角度講,何去何從是很淺顯明了。然而,美國就是選擇了中美對抗的下下簽。

奧巴馬此舉,當然有自己的理由。從大處講,遏製中國雖然可以不說,但還是必須要做。這和上世紀九十年代既公開說,也公開做是有所不同。此外,在民主黨傳統的牢不可破的鐵打地盤馬薩諸塞州補選參議員,名不見經傳的共和黨候選人布朗竟然完勝由奧巴馬親自站台支持的民主黨柯克裏,它一舉打破了美國參議院內民主黨60對共和黨40的投票結構,將奧巴馬的醫改立法是否通過一案懸在半空中。民主黨在參議院的多數,已經不能阻擋共和黨以行使每個參議員均具有的冗長演說(filibuster)的權力,來阻撓表決程序的了。其意義不亞於在台灣,國民黨在不久前立法委員補選全軍覆滅一樣。這對奧巴馬的是相當沉重的打擊。這迫使奧巴馬在內政外交上進行改變。這也是他隨後用略帶民粹風格的方式推出銀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對中外交政策的突變也與此有關。

當然,借對台軍售向軍工企業投以回報也是奧巴馬的考量。奧巴馬上台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史蒂文斯(Robert J. Stevens)就實現了與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10多年以來,軍火商給民主黨的政治獻金第一次超過了給共和黨的:史蒂文斯把該公司的112萬美元的政治捐款的 55%給了民主黨。由此該公司也成為對台軍售的主要得益者。更重要的是,根據美國非黨派研究團體“責任政治中心”2008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中,總共有151位議員在大型軍工企業中投資,這些企業取得的國防合約金額每家都在500萬美元以上,這些投資在2004年至2006年給議員們帶來了6200萬美元的利潤,其中擔任參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委員的民主黨人克裏獲利最多。當然軍火商並不僅僅滿足於尋找代理人,甚至直接走向一線,搖身一變在政府部門官居要職。美國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是對台軍售的另一大主要受益軍火巨頭雷神公司的副總裁威廉·林恩。當時他的提名獲得了跨黨派的支持。而林恩的主要職責是負責五角大樓的日常事務,審查重大武器項目,並確定國防預算的優先事項。最後還有一個因素在起作用:美國最高法院1月21日廢除實行了一百多年的法規,裁定企業可以無限製進行政治捐款,一向和財團關係不如共和黨密切的民主黨,自然也要有所表現。

目前兩岸關係在馬英九執政後已經有顛覆性劇變。但是許多信號表明,隨著先易後難中易的部分越來越少,難的部分日益突出,兩岸關係也已不是陽光高照。幕後的討價還價將日益激烈。對於台灣來講,美國牌是其很重要的一個籌碼。這和一度邊緣化而又想重新主導兩岸關係的美國來說一拍即合。這就是為什麽,軍售案一過,國民黨各大要員無不歡欣鼓舞。可以說,台灣積極的采購申請也是美國最終放行的推進劑之一。

最後,美國麵臨的兩大威脅:恐怖主義和經濟危機都有所緩解。去年十二月聖誕節期間發生的失敗的恐怖襲擊事件,顯示恐怖主義的力量已經嚴重衰退:僅僅一名訓練不足的恐怖分子與“9.11”時幾十名受過良好訓練的恐怖襲擊簡直是天壤之別。另一方麵最近美國一手扶持的阿富汗政權突然對塔利班伸出招安橄欖枝,顯見美國反恐政策的調整。至於美國經濟在2009年第四季度竟然增長5.7%,大大超出各界預料,美國也仿佛打了一針強心劑。

對台售武是中美兩國建交時就懸而未決的事情,並一直持續到現在。和軍售案有關的法律意義上的文件共有兩個。一是1982年8月17日,雙方發表的公報。二是對台關係法。在“八一七”公報上,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和台灣是中國的一個部分,並重申,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幹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特別重要的是“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按照這個公報精神,中美到現在應該不存在軍售問題引發的衝突。但事實卻恰好相反,衝突到現在是愈演愈烈。原因在於,“八一七”公報簽署的背景是冷戰,中美是對抗蘇聯的盟友。在整個八十年代,美國確實表現的相當克製。但冷戰結束後,這個公報存在的背景消失,這個公報本身也就名存實亡了。其實不僅針對中國,對任何國家都一樣。美國和蘇聯曾簽署過中導條約。但蘇聯崩潰後,美國就單方麵宣布該條約做廢。當時正積弱不振的俄羅斯隻能無力的口頭抗議幾句就不了了之。可以說條約的有效性並不在其法律意義是否完備,而是背後的實力原則。甚至國際間沒有條約有實力也一樣。法國二戰後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和德國根本沒有任何協定,原因在於當時德國連政府也沒有。現在誰敢象日本一樣放風說:“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地位未定論”?

至於《對台關係法》是美國的國內法,卻用於國際事務中,顯然是霸權主義的行徑。但是,在西方主導的實力(而不是“普世價值”)就是一切的國際秩序中,不合理但卻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這令人奇怪嗎?

從中美建交以來,美國每位總統都向台灣出售武器。可謂兩國的老議題。但今年還有是所不同,區別就在於中國的反應。

美國宣布軍售是在當地時間中午,北京時間深夜。但中國外交部連夜召見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進行嚴正交涉。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相當少見的。隨後立即公布了多項報複措施:暫停兩軍計劃內有關互訪安排;推遲中美兩軍部分交往項目;推遲雙方擬於近期舉行的中美副部長級戰略安全、軍控與防擴散等磋商;將對參與售台武器美國公司實施製裁;將來中美在國際和地區上的合作,將會受到影響。

這幾項措施中,製裁相關公司是首次。中國以一個發展中國來製裁一個發達國家,在國際關係史上也是首創。不管實際意義如何,但象征意義非比尋常。不過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還是最後一項。美國損害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和國家安全,那麽美國在國際安全和它本土的安全需要中國合作的話,中國將不予配合。可以說,中國打出了係列組合拳進行回應。當然中國的報複手段並不僅這些,如召回大使、關閉美國在華領事館,重大的貿易采購項目以及美國國債等。這都需要視事態發展而定,畢竟後麵還有一個達賴在等待。

中國具體而實際的反製措施,在我看來並不在具體效果如何,而是向美國表達中國的意誌和決心。美國是一個崇拜實力的務實國家,美國確實隻聽的懂來自實力基礎的話語。中美任何爭端的最終解決,還是取決於中國的實力。這就是為什麽美國不會放棄遏製中國崛起以及中國在強烈的危機感下、排除各種幹撓、凝聚全國共識加快發展的深層原因。雙方都在進行時間賽跑,我們隻能期待,時間在中國一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