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灣出生長大,從小被稱為 “外省人”,其實隻算一半。我父親的老家在福建接近廣東的山區,他在廈門讀完大學,到台灣暫時“避一下戰火”,沒料到幾個月後就回不去了。他的家人都在大陸,在台灣隻有一個遠親。 “意外”地移民到台灣,他雖然努力地學台語,卻始終講不好。在台灣事業發展得還不錯,但是他始終不太被認同,也不太能認同台灣。
我的母親是台灣人;她的祖先二百年前來自福建泉州。但是她從小在台灣受日本式教育,直到高中時代台灣光複,才受中式教育。小時候,我們常常聽到她和朋友們用日語交談,顯然是她們從小長大的習慣。我很難想象她們那一代的經曆:從小在學校隻能講日文,要向日本效忠,常常躲空襲,因為美軍飛機會來轟炸。等到台灣光複,她們開始學中文,學習當中國人,學習把日本當罪魁,學習把美國當盟友,學習成為反攻大陸的基地。
其實我們這一代也有我們這一代的困難。依照國民黨引導的教育,我們都是中國人,大陸是我們的故鄉,台灣隻是反攻大陸的基地。學校教的是炎黃子孫五千年的曆史,儒家為主的傳統文化和中國全國的地理,隻是那美好江山不但看不到去不了,還住著我們的敵人共匪,隨時可能越過海峽和我們決一死戰。文化史地課激發對中國的情感,政治軍訓課則激發對中國的敵意。除了上一代的認同困難,我們這一代還有對中國情感上的矛盾。
小時候台灣還沒有藍綠兩黨,隻有國民黨和“黨外”。到選舉的時候,真是吵翻了天。看似是非之爭,政策之爭,歸根結底都是認同的問題。我來美國以後,對認同問題有了更深的體驗。盡管在美國住了大半輩子,仍然喜歡吃中國菜,聽了民歌會感動,愛和老中混在一起,寧可講國語,關心華人的事。再看看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在美國長大,除了家裏養出來的中國胃,就對老美那一套有興趣。認同的情感是勉強不來的,最多隻能靠時間培養。
所以我可算是台灣人,外省人,中國人,美國人,但都不全是。認同問題對我不再是個困擾:以前我不是“典型”的台灣人或外省人,現在我也不必是典型的中國人或美國人。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人生經驗,不必限製於死板的標簽,既定的立場。我的經驗讓我能了解許多人不同的背景,特有的情感。人心都是肉做的,懂得人心比號稱是哪一國人重要得多。
奈何人心受情感的驅策,往往並不明智。理智上,海峽兩岸,我們看到的盡是華人的悲劇,是前人造成的。人心卻不願意吞下曆史的悲劇,也不忍心清算前人,硬把怨恨出在現代人身上。怨恨造成衝突,衝突又再製造悲劇。這個悲劇傳到我們這一代,考驗我們的心胸智慧。我們可以搬出怨恨有理,衝突有理,把悲劇再傳到下一代,我們也可以運用我們的智慧,讓過去的噩夢到此為止。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考驗。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