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模範生」多半是「時勢所造之英雄,卻不會是創造時勢之英雄」;在康莊大道上,可以跑得優雅,但沒路可走時,恐怕無能拿起斧頭,劈荊斬棘開創新路。
傳說有「七十二疑塚」的曹操真墓據說出土了,談到曹操,就會讓人想起《三國演義》中那位曾被視為是「天下盟主」,曾給曹操極大壓力,最後卻慘敗虧輸的袁紹了。
袁紹出身仕宦家族,家世很不錯,從小就被培養要當領導人。他的家族四世三公(接連四代,家族都有高居三公之位的祖先),年輕時候,袁紹就有賢名,他禮賢下士,溫良恭儉讓、樂善好施,天下歸心。
當董卓亂漢,年輕的袁紹表現正義感,痛斥亂政,奮力反抗,十八路諸侯理所當然的共推袁紹當天下盟主以平亂世。
這樣的袁紹,雖然早達,終究失敗。因袁紹也正如史家所稱的「好謀寡斷,誌大才疏」,喜愛不斷研究各種方略,鮮少決斷力行;誌節高雅宏大,才能稀疏平常。
他和十八路諸侯會師之後,聲勢大振,董卓懼,焚洛陽而退居長安。
小有勝利後,袁紹誌得意滿了,被他的審配等小圈圈圍著「自我感覺良好」,盟軍總部天天座無虛席,談東論西,坐失戰機,反被呂布好整以遐,很快就被殺得丟盔棄甲。
氣得曹操和孫權之父孫堅痛罵袁紹:「真乃木偶爾」,祇是一個木頭人,擺著好看而已。
曹操的兩大策士郭嘉和荀彧都曾經投奔過袁紹,劉備的愛將趙子龍(趙雲)也曾投身過袁紹,但沒幾天,都看透了袁紹中看不中用,沒有什麼真本領,紛紛另投明主。
官渡之戰前,曹操麵對兵力比他更強十倍以上的袁紹時,一度膽怯,郭嘉特別和曹操分析了袁紹的十大短處,其中,「外寬內忌、好謀而無斷、能聚才而不能用才、聞善而不能納、諸子相鬥,量小無大器」。
用現代的話說,袁紹表麵上寬和謙恭,內心實際上計較記恨;袁紹聲名遠播,所以能招攬人才,但他卻不會善用人才,門下人才濟濟,卻無從發揮。
袁紹喜愛請益智慧,筆記記得很勤快,但他耳根子軟,東聽西聽,搖搖擺擺,就算有好的計謀也不會用,而且控管無方,袁家子弟和策士們各自結黨內鬥,小刀暗箭亂亂飛,放話內鬥第一流。
總結而言,郭嘉認定袁紹「器量狹小非大器之才」。郭嘉分析後,曹操信心大增,奮勇出兵,擊滅袁紹,統一中原。
對袁紹的描述,眼熟嗎?一千八百年以來,很多政治上的「模範生」,都看得到袁紹的當年身影。
對了,在《三國演義》中,袁紹家族中,還有一個自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的堂兄弟袁術,要和袁紹爭正統,甩不開皇帝夢,就算一敗再敗,退居到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壽春,還擺譜,繼續以皇帝自居,這樣的「瑜亮相爭」,在許多新聞上,還一直頗有雷同。
歷史當然不會重演,但往往雷同。
決策搖搖擺擺與改革老是虎頭蛇尾;某家軍和某團隊的「同誌」幕友總愛「諸子相鬥」,地方派係割不斷,地方民代的拉幫結派、在地方上的狐假虎威、還有喜愛聽各方策士建言,總是草草了事的往例;對於黨中央和市府的控管能力,馬耳東風,馬車螺絲掉滿地之譏,在許多「模範生」身上一再發生,人人耳熟能詳,實在不必一一贅述了。
很多未經真實磨練的「模範生」多半是「時勢所造之英雄,卻不會是創造時勢之英雄」;這樣的「模範生」也許能在康莊大道上,可以跑得優雅、漂亮,但沒路可走時,這種「模範生」恐怕無能拿起斧頭,劈荊斬棘開創新路。
可別忘了,一千八百年前,十八路諸侯軍威何其壯盛,坐擁北中原四州,袁紹睥睨全中原,最後,這樣完好的時勢,卻成了對袁紹最大的嘲諷,堪稱「十八王公」的十八路諸侯分崩離析,離心離德,一一凋零,最後,袁紹祇落得吐血含恨以終。
曾是群眾心目中的「救世主」之「模範生」袁紹,這位救世主,不斷的證明自己往往連自己都救不了。
等到「模範生救世主」露出了馬腳,他自證僅僅是一個「好人」、「老實人」而已,連自己都救不了,更別說「救世」了,從這角度看,「模範生」被看破手腳,未嘗不是人民百姓學會擺脫「救世主情結」,自謀出路因此得以重生之福呢?
至於那位袁紹,也許,一千八百年前,他就不該承受他根本無能為力的大任,既然是「模範生」,就把他供著吧,有一個漂亮的「木偶」擺著當門麵,也還算得上是種賞心悅目的消遣呢!
[zt]模範生的袁紹魔咒
本帖於 2011-01-08 08:16:39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