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jc/p/2007-05-19/U1716P27T1D445265F3DT2007051911595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莫拉克台風給台灣造成重大災情,當局遲未下令軍隊到一線救災遭輿論詬病。台灣《聯合報》刊登“立委”周守訓的文章反思說,利用軍事資源協助救災的模式,在全球早已行之有年,搶險救災應該看看美軍和解放軍。
中國大陸在去年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首度采用類似概念,列舉搶險救災為非戰爭軍事行動之一,要求將此作為“軍事力量運用的重要方式”。該報告明確指出解放軍、武警和民兵是搶險救災的主要力量,各軍種皆有其相關訓練與兵力配置,並列出四川大地震,軍隊和武警部隊共出動兵力十四點六萬人、民兵七點五萬人、各型飛機和直升機四千七百餘架次等各項軍隊結合救災的運用。
文章說,反觀台灣卻似乎無視於世界潮流,雖然過去台軍不斷支持各項救災,然而實際在軍民合作救災模式的訓練,抑或未來在“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的兵力配置與計劃並沒有任何作為。而之前提出的四年期防務總檢討,更未對救災等非戰爭性軍事行動有任何完整論述。如此一來,軍事預算中更不可能有以防災救災為出發點的軍事設備。這點最能在直升機機齡老舊問題反映出來。
文章指出,經曆這次風災,當局該重新思考防災救災資源配置問題,更應就人道救援等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的概念及架構完整檢討,以麵對愈來愈嚴峻的天災侵襲。
文章以美國為例,以軍事資源處理災難救援的行動,自冷戰結束後就已興起,近年來更廣為討論“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的策略。尤其奧巴馬總統上台後,逐漸形成美國軍事戰略的重要部分,更作為外交政策的延續,並多次出現在國防戰略報告等重要軍事文件中。
美軍在二00四年南亞海嘯的救援行動是最好見證。在海嘯發生的四十八小時內,美軍即開始建置聯合特遣部隊,進行協調並啟動災難救助等相關行動,並將烏達寶空軍基地改作為地區救災中心,該中心也成為協調澳、英、日、泰和新加坡等國際救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