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周刊》今年第31期刊出文章《兩岸經濟開放瞄準政治談判》稱,馬英九日前給胡錦濤的回電中,以“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為主軸;國民黨高層人士指,馬把“建立互信”放到前麵的位階,就是有意把兩岸的政治談判放到未來的談判桌上,同陳水扁和李登輝比較,馬具有一定的“理性距離”,而這正是未來兩岸領導人能坐下來就政治議題協商的一線契機。
文章摘編如下:
馬英九在七月二十六日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隨即以黨對黨的模式致賀電給馬英九,馬則以個人名義回電。
在馬的回電之中,以“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為主軸,其中隻有“正視現實”之外,其它十二個字都是胡錦濤在“連胡會三周年”時所提出的兩岸願景,馬英九全部引用,已經對兩岸關係釋出極大善意,加上“正視現實”,則是強調目前兩岸分治的政治現實而已。
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的關係大致上是循著政經分離的軌道而行,有關政治的議題是以他回電胡“正視現實、擱置爭議”的立場因應。馬開放三通,兩岸要簽訂經濟架構協議(ECFA)和金融的互設機製等,都是著眼在經貿關係上,也是因應台灣現階段的需求而不得不為的開放措施,在整體的施政作為上,隻是做了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台灣應該做而沒有做的決策。
因此,國民黨高層人士指,馬英九在回電胡錦濤時,把“建立互信”放到前麵的位階,就是有意把兩岸的政治談判放到未來的談判桌上,同陳水扁和李登輝比較,馬具有一定的“理性距離”,而這正是未來兩岸領導人能夠坐下來就政治議題協商的一線契機。
而按照馬的施政進度,連任後才是碰觸兩岸政治議題的時機。據馬英九身邊人士表示,在第一屆的任內,馬隻會把兩岸的積極政策放在經濟、文化交流上,無論是兩岸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機製等,都是二零一二年以後才會考慮,隻有在經濟開放政策奏效後,在這個前提下,才有政治開放的可能。
馬英九兼任黨主席的一項重要考慮,就是要把兩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國共論壇——納入他的決策範圍。黨政一元化後,過去台灣兩岸交流以體製外二軌領導行政體係的一軌決策模式將成為曆史,而馬英九也將以黨的機製作為未來兩岸政治談判的前沿機製,這都是替二零一二年後做的規劃。隻不過,現階段兩岸能做的隻是經貿交流,政治軍事議題在二零一二年以前馬的施政時間表上都屬於“躁進”的政策,隻有經貿交流的美好果實才可能開創兩岸政治談判的空間,這就是馬十六字箴言的政治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