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同的政治願望與政治目標

本帖於 2011-01-08 08:16:39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

自2005年兩岸實現國共兩黨跨海的“胡連會”以來,形成了兩岸政黨的“共同願景”。該“共同願景”在中國國民黨獲得台灣政權後逐漸成為兩岸共同的和平發展的政治願望。特別是馬英九在中國台灣執政一年後,兩岸越來越多的政黨和民眾似乎都認為:兩岸已經達成了共同的政治目標。因為按照一般推論:共同的願望一定會產生共同的目標。然而,這一推論在當前兩岸的現實條件下顯然是不適用的。

   為了更好的說明“共同的願望未必會產生共同的目標”,我們不妨一起體味一個政治寓言:

   在一個遼闊的草原上住著一群羊和一群狼。由於草原廣闊,狼必須為了吃到羊而辛苦奔波;相對的,羊必須為了躲避狼的侵襲而不斷的疲於奔命。於是,所有的羊和狼同時向上天發出禱告:“讓草原中間形成一條無法逾越的河流吧,避免我們再為了生活而辛苦!”上天聽到了禱告,在草原的中間產生了一條湍急的河流,把草原一分為二。“羊們”為不再遭受太多狼的侵襲而歡呼,而“狼們”為不再奔跑在廣闊的草原上辛苦捉羊而高興。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羊群把所在草原的青草幾乎都吃光後,每天都站在岸邊望著對岸綠幽幽的青草而感慨;相似的,在狼群把所在草原的羊都吃完後,每天也站在岸邊望著對岸的羊群而流口水。於是,所有的羊群和狼群又發出了同一個願望:“讓草原上該死的河流消失吧!”上天再一次聽到了他們共同的召喚,結果一切又恢複了最初草原的場景。

   關注兩岸的朋友一定喜歡“對號入座”的“揣測”:大陸與台灣,誰是羊、誰是狼?這恐怕就誤讀了這篇政治寓言的含義。事實上,該政治寓言最深刻的含義是:敵對狀態下共同的政治願景是不會產生非敵對的共同政治目標的。《孫子?九地》有“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許多人讀到的是“同舟共濟”,而經常忽視“遇風”的外部環境條件。孫武的這一比喻與《狼與羊》的政治寓言是一脈相承的。

   《狼與羊》的故事反映的是在沒有“一致對外”的“政治敵人”之前,無論“狼”與“羊”處於“分”或“合”的政治狀態,即便有共同的“政治願景”,也無法改變彼此對立或敵視的“政治狀態”。在兩岸的現實故事中,無論中國大陸在經濟上、政治上或軍事上怎樣給予台灣“隨心所欲”的政治善意,哪怕把一千枚導彈“馬放南山”做為馬英九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身份參訪大陸的政治禮物,兩岸也依然不可能實現和平統一。因為兩岸問題的實質在於實現兩岸政治和社會的敵視或對立狀態的轉變。更準確地說,是實現台灣的政治和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敵視或對立狀態的根本轉變。而發展兩岸關係的本質在於主張兩岸統一的政治力量必須掌握控製和影響台灣政治和社會轉變的“現實力量”。 中國大陸一切背離這一本質目標的持續政治讓步或政治善意僅僅是中國大陸的“一廂情願”製造的大錯而特錯的民族曆史悲劇而已。因為處於敵視或對立狀態下的兩岸,讓台灣執政當局“隨心所欲”隻會積蓄更為持久的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敵視或對立的能量罷了。

   換句話說,在“狼”與“羊”沒有確立“一致對外”的“政治威脅”和“政治利益”之前是不可能創造“統”與“合”的“政治價值”或“曆史奇跡”的。

   孫武的“吳越同舟共濟”的故事才是打開“狼與羊”的惡性政治循環的“政治鑰匙”。消除吳越政治敵視或對立的“政治鑰匙”並不是一方給予另一方多麽“無私”的各種“善意”或“好處”,而是政治敵視或對立狀態的吳越雙方,隻有在不得不麵對“事關生死”的共同的“政治威脅”和“政治利益”的過程中,才可能展現出超越“政治敵視”或“政治對立”的“政治勇氣”和“政治行為”。所以說,兩岸共同麵對“事關生死”的共同的“政治威脅”和“政治利益”的過程是兩岸無法省略的兩岸關係必然的發展曆程。

   換句話說,兩岸在共同應對共同的“政治威脅”和“政治利益”的過程中,如果兩岸為此付出的“鮮血”、“生命”和“代價”無法融合,兩岸的和平統一是沒有希望的。而兩岸的“鮮血”、“生命”和“代價”一定是產生於兩岸之外,而不可能是兩岸之內。因為隻有兩岸在共同應對“兩岸之外”的共同政治威脅和政治利益的過程中,兩岸共同的“鮮血”、“生命”和“代價”才能震撼和感動台灣政治和社會。所以,這些兩岸必須付出的“鮮血”、“生命”和“代價”才是決定兩岸政治敵視或對立能否消除的最直接的力量,也是兩岸能否和平統一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推動力量。相反的,中國大陸的“政治善意”或“政治讓步”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所以,縱觀兩岸關係存續的六十年,兩岸關係必然的發展曆程將經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兩岸維係政治分治的政治前提是兩岸必須共同維護同一個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統一,共同應對兩岸周邊的中國主權和領土的政治危機和政治權益。此一兩岸關係的發展階段可以簡稱為“共衛主權”;

   第二階段:在兩岸共同維護同一個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統一的政治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兩岸經濟、文化、教育等的融合與統一,並借助兩岸共同外部的政治威脅和政治利益的力量進一步消除兩岸的政治對立或衝突。此一兩岸關係的發展階段可以簡稱為“消除對立”;

   第三階段:在兩岸進一步消除政治對立或衝突的條件下,兩岸借助國際範圍內共同的政治威脅和政治利益的力量共同確立中國在國際範圍內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此一兩岸關係的發展階段可以簡稱為“全球主導”;

   第四階段: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確立的過程中,兩岸始終借助維護兩岸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力量實現兩岸人民各項國際權益的最大化和平等化,以追求生活富足、國際尊嚴和享受高品質的自由為最終的政治目標。此一兩岸關係的發展階段可以簡稱為“共享尊嚴”;

   固然,兩岸曆史不是簡單的“1+1=2”的算術題,也不是理想主義式的、可不斷反複重來的“過家家”。所以,兩岸關係的四個發展階段,既是互為基礎和條件的發展過程,也是相互交錯的獨立發展過程,還是展現不同層次的政治高度的發展過程。對應的,該政治高度還有相應的政治寬度和政治深度。兩岸關係的發展狀態就是由兩岸不同階段的“政治高度”、“政治寬度”和“政治深度”共同描述的。但是,破解兩岸敵對狀態或對立狀態下的兩岸政治的惡性循環的“政治鑰匙”一定是由低至高、不斷發展、“事關生死”的兩岸共同的政治危害和政治利益所決定和推動的,而絕不是兩岸彼此的政治善意或共同的政治願景。

   必須說明的是:兩岸的政治善意或共同的政治願景在兩岸溝通、交流和交往的初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量變”積累過程中會表現的更加重要。但是,兩岸關係要發生“質變”,這些政治善意或共同願景是遠遠不夠的。在《孫子兵法》的“地形第十”中有“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治善意或共同願景如果不能在持續深化的、兩岸必須共同麵對的政治危害和政治利益上予以體現,其實質,中國大陸就是在培養中國和平統一道路上的“政治逆流”、“政治逆子”或“政治障礙”。

   如果中國大陸不在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根本力量上下功夫,而單純在兩岸關係發展的交流層次或交往形式上做文章,必然會貽誤兩岸關係發展的曆史機遇。這才是中國大陸的兩岸政策必然麵臨的最大政治隱患。

   作者:肖永國

所有跟帖: 

Does he have 政治願望與政治目標?? -wxc753- 給 wxc753 發送悄悄話 (43 bytes) () 06/04/2009 postreply 11:25:4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