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
每回參訪臺北故宮典藏的那些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總讓萍漂台島的華夏子民,萬千愁緒。私下常想,如果我們國家沒有抗戰後那場內戰,眼前玻璃櫃裡的這些國寶文物,何至於流落到這南方熱帶島嶼來呢?故宮文物原本就屬於北京,屬於紫禁城,屬於中華大地。歷朝歷代,國之重寶,原本就應該典藏在國都──而如今,它們卻被分隔兩地,一部份放在北京,又一大部份放在臺北,而怪哉的是,這座海島上還有許多人不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如果按這些人的邏輯,臺北故宮裡的文物,豈不成了「臺灣國」的「戰利品」了嗎?
因此,近年每回上臺北故宮,總不免為一九四九年之後,這批飄零故土的文物,感到幾多哀戚。特別是這幾年,大凡聽聞有關兩岸故宮文物的訊息片段,心頭更有一種莫名的隱痛,久久難以平撫。前不多時,聽到此地一種說法,擔心送文物到北京展出,怕被北京扣留,不讓運回臺北。對類似的說法,更感到有種奇怪的不自在。心想,故宮文物本來就該存放在北京,本來就屬於大陸的故宮──臺灣哪來的故宮,既無「宮」(皇宮),何來「故」(臺灣根本沒有皇宮)?故宮文物之所以會在臺灣,也是因為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之間,被國民黨當局強行運來臺灣的,它們本來就屬於大陸,送去北京展覽,有啥好擔心的?就算回不了臺灣,也隻好認了,有啥好不舍的?更何況,北京也不會做這種小動作,北京犯得著這麼做嗎?
寫這篇文章,倒不光是要論辯臺北故宮文物的歸屬問題,而是想藉此機會介紹一位真正有風骨的博物館工作者,過去北平故宮博物院一位了不起的院長馬衡先生。這篇文章的目的,更要讓大家嚴正麵對,國家文物在一國範圍內,是不分彼此的。人們手錶原先是戴在左手腕,有一天假如想改戴右手腕,左手難道還要叫右手寫借條嗎?有這等怪事嗎?
一九四八年底,國府教育部次長杭立武,拍電報給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杭立武要馬衡早點離開北平,到南京或者到臺灣去。杭立武說,當時共產黨已經開始積極滲透各博物院,他們在撤運故宮文物時,都能「提高警覺」,在擇精品文物打包時,不受這些「遊離份子」的影響。
馬衡接到杭立武的來電,當即回復了一封信給杭立武,馬衡非常技巧且婉轉地拒絕了杭立武的邀請,而且也婉拒了繼續運第四批故宮文物到臺灣去。
馬衡在信上寫道:
「立武先生大鑒:弟於十一月間患心臟動脈緊縮症,臥床兩周,得尊電促弟南飛實難從命,目電複當遵從理事會決議辦理,計邀鑒諒嗣賤恙漸痊,而北平戰起承中央派機來接,而醫生誡勿乘機,祗得謹遵醫囑,暫不離平。但事實上圍城中兵馬倥傯,應付各方實亦疲於奔命……。謹代表本院員工警等六百餘人,向先生敬致謝忱,並請以此意及不克南行之苦衷,轉達於王胡諸公為感,運台文物已有三批菁華大致移運。聞第一批書畫受雨淋濕者,已達二十一箱,不急曬晾,即將毀滅,現在正由基隆運新竹又由新竹運台中,既未獲有定所,則曬晾當然未即舉行,時間已逾二星期,不能不有損失,若再有移運箱件,則曬晾更將延期,竊恐愛護文物之初心轉增損失之程度。前得分院來電,謂三批即末批,聞之稍慰,今聞又將有四批,不知是否確實,弟所希望者,三批即末批,以後不再續運,…。」
已經不止一次提及馬衡先生,一方麵是要讓讀者看看過去有風骨的官員,是如何消極抵製國民黨當局命令撤運故宮文物的。我相信馬衡心裡也是不贊同原本屬於中原大地的歷史結晶,焉可因為一黨之私、一派之私,就要歷代祖先文物「追隨」那位「偉大的領袖」去臺灣「共赴國難」?馬衡心裡可能有一千個不願意,一萬個不樂意,擔心文物一旦南去,再回頭就千難萬難了。
我提馬衡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提醒當今一些負責文物保管的官員(尤其是臺北故宮),要懂得追溯文物的根源,臺灣原本是沒有故宮文物的,有之則始於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之交,自北平、南京遷去者。所以,故宮文物原本即屬於北平與南京兩個單位所有,而不是臺北故宮,這應該是再簡單再清楚不過的道理了。除了臺灣自身添購買回的文物,原先從大陸撤運來的故宮文物,理論上全應歸屬大陸兩個單位(原南京、北平故宮)。
既知文物的來源,並非臺灣本身擁有的東西,臺北故宮當然不能小氣,更不能心存大陸方麵有可能借而不還的奇怪心態。兩岸政治上統一,可能存在著諸多難關與障礙,但是,故宮文物的「統一」則不應該有政治上的阻力。需知,臺北的故宮文物原本就是北京的,真正「借」而不還的是臺灣,不是大陸,就算今後臺北故宮文物「借」給大陸,大陸果真不還,於情、於理、於法,都是說得過去的。
政治上的統一問題,可以留在最後慢慢談,人們何妨以坦然的心胸,大家先坐下來談談故宮文物如何「統一」。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真正不分彼此的交流,交換展品,那才是大氣的作法。再強調一次:左手何必叫右手寫借據!
左手何必叫右手寫借據?故宮文物何時「統一」?
本帖於 2011-01-08 08:16:39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