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蔣介石到馬英九:台灣曆史50年

來源: 華夏地理 2009-01-27 21:27:1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10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華夏地理 ] 在 2011-01-08 08:16:3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性心髒病去世,享年88歲,台灣社會一片哀淒。16日,蔣的靈柩移厝桃園大溪的慈湖,沿途數十萬人佇立致敬,甚至下跪叩首,哀傷流涕者每每可見。

  公元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和平降臨。台灣結束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重歸祖國懷抱,開始重建美麗的家園。9月9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代表國民政府,在南京接受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投降。10月25日,台灣省的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舉行,這個日子隨後定為“台灣光複節”。國民政府開始對台灣進行一係列的教育文化工作,以消除日人影響。教育部派員到台訓練師資,積極推動國語運動,廢日文街道名稱,以宣揚三民主義,紀念中國曆史偉人,全省公會堂一律改為中山堂。年底,台灣舉行了首次孫中山誕辰紀念日活動。

  光複的欣悅與衝擊

  然而,同一時期,中國大陸籠罩著內戰陰影,戰火在東北、華北和中原地區燃起,飽受八年抗戰之苦的中國百姓又麵臨兵災。至於寶島台灣,受到內戰嚴重的衝擊,失業人口驟增,人民期待和平繁榮的希望落空,社會噪動不安。1947年2月27日,台北警察因查緝私煙引發糾紛,開槍誤擊圍觀路人,觸犯眾怒,引爆了次日的“二· 二八事件”。遊行示威群眾湧至行政長官公署,遭武裝士兵開槍,多人應聲倒地,局勢迅速惡化,蔓延全省並摻有地域衝突色彩。3月8日,國民黨軍21師在基隆登陸,鎮壓行動導致死傷甚多,事後清鄉又傷及許多無辜,台灣秩序大致恢複,然悲劇已經鑄成。

  此時,國共內戰進入了轉折點,國民政府政治腐敗,通貨膨脹問題嚴重,百姓生活悲苦,缺乏有利的政治環境,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國共兵員數目逐漸拉近。1948年5月,根據新草擬的“憲法”,蔣介石、李宗仁當選正副“總統”,然而半年之內,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決戰爆發,國民黨軍精銳盡失。1949年元旦,蔣介石被迫下野,表麵上歸隱浙江奉化老家,實際上卻做長期打算,他下令將三億美元的黃金由上海運到台灣,大批國民黨軍政要員和眷屬亦搭機來台。4月間,解放軍強渡長江,占領南京。同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1950年代:戰備中的休養生息

  1950年是台灣曆史的關鍵年,1月間,解放軍在福建集二野、三野各一部約50萬兵員,征集民工民船,準備一舉解放台灣。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軍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納入東西方冷戰結構,進入長期對峙的狀態。1951年,台灣省名人吳三連以9萬多票當選為第一屆民選台北市長,開地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同時,總結在大陸失敗的教訓,國民黨在台灣強力推動“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大規模地將地主的田地分配給佃農,並提供地主公營企業的股票作為補償,如此佃農不僅獲得土地。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地主也由農產的剝削者轉為工商業的經營者,地主和佃農均互蒙其利,共同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者。這項溫和的土改政策成功,不僅改變了台灣的社會和經濟的基本結構,也使得國民黨在台灣站穩了腳跟,取得了統治的正當性。

  盡管如此,國共在大陸東南沿海仍持續爆發激烈戰鬥,情勢緊張,國民黨維持長期的戒嚴,壓製政治異己,限製言論自由,加強思想扼製,大批左翼和自由派人士遭到逮捕。此外,盡管美國支持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但卻又暗中援助反蔣勢力,台美雙方時有摩擦。1957年3月,美軍顧問團雷諾上士在宿舍附近開槍打死革命實踐研究院打字員劉自然。隨後,美軍法庭判雷諾無罪,引發台灣社會強烈不滿,蔣經國借機鼓動群眾攻擊美國“大使館”,搗毀車輛物品,毆打工作人員,直到下午武裝部隊趕到,宣布該地區實行戒嚴,局麵才控製住。“劉自然事件”反映蔣氏父子與美國既聯合又鬥爭的關係。

  1958年8月23日,國共兩軍在金門與廈門間爆發史無前例的激烈炮戰,數十萬發炮彈從天而降,海上運輸暫停。盡管美國政府派艦駛近金門外海補給,同時卻發表曖昧聲明,宣稱“台灣地位未定”,要求蔣介石將軍隊由金門、馬祖撤回台灣,以台灣海峽為界雙方實施停火。此舉等於將兩岸的隔離永固化,包含了分離主義的陰謀。蔣介石嚴拒這項建議,毛澤東也決定金門、馬祖兩島暫時留在國民黨手中,以維持大陸與台灣間的曆史聯係。此後,政治上國共雙方用形式上的炮戰,向國際社會表達兩岸問題乃中國內戰的延伸,帶有“一個中國”的意涵。

  在疾風暴雨式的金門炮戰的來年,1959年8月7日,台灣中南部發生60年來最大的水災,受災地區廣及13個縣市,30萬災民無家可歸,43%的農地遭損害。“八· 七水災”事後帶來大規模的地方重建計劃,同時也改變了農民將鈔票放在家裏的習慣,各地方信用合作儲金暴增。

  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來台訪問,並向50萬的群眾發表談話。盡管如此,由於中國大陸國際地位提高,台灣對外關係逐漸萎縮。同年,楊傳廣在羅馬奧運會上獲得男子十項運動競賽亞軍,由於賽程激烈,楊傳廣名揚國際,成為台灣社會的英雄,並且也掀起了台灣體育的熱潮。相對體育的熱潮,政治也不冷清,9月4日,《自由中國》雜誌發行人雷震以“涉嫌叛亂”遭到逮捕,判刑十年。雷震以自由派觀點強烈批評時政,後籌組“中國民主黨”,觸犯政治大忌。

  不過在政治案件迭起之外,台灣經濟卻開始出現質變。這一年,東西橫貫公路通車,這條路由退伍軍人、工兵和原住民共同興建,費時3年10個月,由台中東部穿越險峻的中央山脈抵達花蓮的太魯閣。在台海戰事頻繁,政治波動不斷的十年後,這條公路象征台灣建設時代的來臨,這一年台語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風靡全省,普通民眾已慢慢脫離極端的貧困,開始有餘力投入大眾娛樂了。

  1960年代:文娛與教育的發展

  1961年台北“中華商場”落成,象征都市商業的繁榮,大量外地人也慕名前來。年底,原籍山東的李秀英在倫敦榮獲世界小姐第二名,“中國小姐”的選拔成為社會最熱門的話題。地方上掀起選美熱,被選上的女孩被賦予“國民外交”、“發揚中華文化”的嚴肅任務。然而現實中,有的“中國小姐”嫁入官宦之家,成為不少少女與家長羨慕的對象。有的因工作或婚姻狀況不理想,遭人非議。社會上反對選美的聲浪越來越大,最後當局以“局勢緊張”、“無適當主辦單位”為由,禁止選美活動;盡管如此,比起前十年,台灣內部情勢緩和許多,社會生活趨於豐富,聽歌、跳舞、看電影、打筆戰等蔚為風潮。1962年,年輕作家李敖在《文星》雜誌發表《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引發了中西文化論戰,也讓這位文化奇才顯露頭角。

  不久,一生與這項議題息息相關的胡適博士過世了,有兩萬多人參與吊祭,五萬人送殯,場麵悲淒肅穆。這年,與此對照的是香港女星淩波來訪,充滿了欣悅氣氛。淩波主演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造成空前的熱潮。許多觀眾連看幾次,有些人更連看數十遍,演到山伯與英台“樓台會”傷心處,無不落淚,而梁祝曲調一般人更是琅琅上口。10月間,淩波來台,登上花車遊行市區,受“波迷”夾道歡呼,聲勢驚人,不亞於政治領袖。

  盡管台海硝煙稍息,但中南半島的戰火卻熊熊燃燒。1965年年底,第一批駐越南美軍54人來台度假,台灣成為駐越美軍的補給基地和度假中心,大量的酒吧與色情行業如雨後春筍,美式流行文化也大舉入侵。美式的娛樂風格包括音樂、舞蹈、時尚、發型無不風靡年輕人。長發男子和迷你裙女孩大膽地出現在街道,警察局為了端正社會風氣,嚴格取締奇裝異服,這使得警察的工作除了維護治安和交通之外,還要整頓年輕人的儀容。另一方麵,除了洋派流行之外,本土風格的流行文化也跟著興起,女性作家瓊瑤的小說《窗外》造成轟動後,暢銷書一本接著一本問世,接著作品拍成電影《婉君表妹》、《啞女情深》,依然賣座,1967年她自組電影公司,舉凡小說、電影、電視劇,曆數十年不衰,甚至日後席卷中國大陸。

  1968年,台灣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當局將六年“國民教育”延長成9年,以強化國民基本智識的水平。當局為了實施這項政策,開征教育捐,趕工增建6000間教室,9月,全台467所“國民中學”同時舉行開學典禮,台北市入學率達90%,其他地區則達70%,每個人起碼接受9年基礎教育的時代來臨了。

  除了教育和文娛事業的蓬勃發展,1969年,金龍少棒隊更使社會陷於激動歡騰的情緒,8月24日淩晨2時,台灣民眾犧牲睡眠,守候在收音機旁,聆聽在美國威廉波特舉行世界少棒冠軍賽,當金龍隊以五比零擊敗美國西區代表隊,榮獲世界冠軍時,台灣街頭燃起了鞭炮聲,熱鬧一如農曆新年,少棒不僅催生全民棒球運動,也燃起了台灣人民作為中華民族的榮譽感。

  1970年代:“外交挫敗”與經濟騰飛

  1970年代,台灣“外交”受國際局勢衝擊,迅速走下坡路,不過累積20年發展的經濟卻開始騰飛,政治民主化的壓力也日漸升高。1971年10月,台灣失去聯合國的代表席次,蔣介石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口號,作為麵對“外交”挫敗的精神武裝。1972年,“台日斷交”,隨後又是一連串的“斷交”事件。此時,一批台灣大學教授批評時政,要求開放民主,校園內要求政治改革的聲音湧現。不過國民黨媒體卻以中國抗戰前後情形與外國經驗為例,認為學生運動會演變為暴亂,並不足取,現有的安定與發展得來不易,應予珍惜。這些官方的評論與校園的民主呼聲針鋒相對,不過整體來說,有關政改的爭論仍留在精英階層,一般百姓的參政意識尚未發展。相反,剛剛擺脫貧困的人民熱衷於不斷推陳出新的消費和娛樂,社會溫飽之餘開始飄浮著奢靡之風,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後提出多項行政革新措施,以端政風,同時加強婚喪喜慶節約的宣傳,但仍然阻擋不了民間消費主義的大潮。1974年,中東戰爭導致全球石油危機,台灣出口萎縮,物價高漲,個人收入減少。省主席謝東閔推動“客廳即工廠”計劃,鼓勵農村家庭從事副業生產,當局一律免征營利稅。全省有數萬家庭投入裝配玩偶、箱盒、雕刻品等外銷手工藝品,使得農村家庭成為都市加工區的延伸。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性心髒病去世,享年88歲,台灣社會一片哀淒。16日,蔣的靈柩移厝桃園大溪的慈湖,沿途數十萬人佇立致敬,甚至下跪叩首,哀傷流涕者每每可見。

  嚴家淦先生接任蔣介石的最高領導人職務,不過實權卻掌握在蔣經國手中,他推動了“十大建設”,目的在強化基礎設施和能源工業。1978年1月,新中國政府與美國恢複外交關係,台灣遭到最大的“外交”挫敗,失去最重要的國際後盾。不過同一時候,台灣經濟也趨於成熟,人均收入接近發達國家。這一年,南北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寬坦無阻的現代化公路首次出現在中國人的土地上,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接著當局開放人民自由赴海外觀光,第一年總共有31萬人次赴海外旅遊,初次出去的人在外大肆采購,被戲稱為“采購團”。1979年12月10日,聚集反對勢力的“美麗島雜誌社”和“台灣人權委員會”,以紀念國際人權日為由申請集會,高雄市警察局不準所請,反對派遂與憲警發生流血衝突。事發後當局大舉逮捕反對派人士,以“叛亂罪”提起公訴,審判公開進行,被起訴者與檢方的辯論內容大篇幅刊載在報刊上。

  盡管“美麗島事件”導致多名反對派領袖被判重刑,對台灣而言,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及響應大陸“三通”主張,已成不可逆轉之勢。民間的創造活力也呈現空前蓬勃。

  1980年代:民主政治的突破

  1981年,搖滾歌手羅大佑以一曲《鹿港小鎮》引領新的流行風格。過去幾年,厭倦了模仿美國鄉村民謠也受夠了本地媚俗歌曲的年輕人,開始走自己的路。羅大佑的叛逆結合了日趨成熟的商業包裝,深受年輕人喜愛。在此,叛逆也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消費,從而使得被叛逆的對象不至於過於不安。流行文化的叛逆與求變也反映在政治思想上,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以反對言論和“內幕新聞”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主流知識分子呼籲當局以新的觀念和做法來麵對新的時代,其中作家龍應台以《野火集》批判現狀,引起熱烈反響,造成“龍應台旋風”。

  1986年9月28日,130餘名黨外人士在台北圓山飯店成立“民主進步黨”,由於形式上為非法,政治緊張氣氛驟升,蔣經國麵臨重大抉擇。基於政治民主化的主客觀條件均已成熟,當局遂於10月15日宣布開放報禁與黨禁。接著又開放赴大陸探親。來年初,蔣經國逝世,李登輝接任。

  隨著政治開放,台灣社會展現了空前的活力,不過富裕的生活也激發了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腐蝕了傳統的美德。1989年,股市一路狂飆,衝破萬點大關,社會沉溺於一夜致富的幻覺中,各行各業甚至家庭主婦日夜談論的盡是股票,金錢遊戲橫行,房地產價格高漲。財富大規模重新分配,導致“無住屋者團結組織”興起,其成員發動了萬人露宿台北市鬧區,抗議財團炒高房價,破壞社會正義。

  1990年代以降:兩岸關係的危機與轉機
 
  1993年,兩岸關係迎來新氣象。4月,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會談,象征兩岸和平前景在望;然而兩岸曙光乍現,旋又覆蓋烏雲。1994年起,李登輝在內外政策上逐漸脫離“一個中國”,造成兩岸關係緊張。1996年,李登輝當選首屆台灣民選領導人的前後,大陸舉行了幾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兩岸瀕臨戰爭邊緣。1996年至2000年間,李登輝持續破壞性的路線,台灣內外局勢呈現動蕩不安。盡管李登輝身為中國國民黨主席,卻刻意創造有利於民進黨的政治環境,國民黨內出現思想混亂,精英分子不斷出走,高層多次分裂,加上金權政治腐敗,人心不滿。1999年9月21日,一場空前的大地震發生,震中在南投縣的集集鎮,造成3000多人的傷亡。台灣社會全力投入救災,費時三個月多,始恢複社會秩序,這場地震似乎也預示了政局的重大改變。2000年大選中,台灣出現了首次和平的政黨輪替。在台執政半世紀的國民黨下台,民進黨的陳水扁上台。

  盡管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製度,不過第一次政黨輪替發生時,島內人心仍感受到強烈的震撼,知識界十分關心台灣是否能度過兩項嚴峻的挑戰。一是民主製度是否穩固健全,能否阻擋來自當權者的極端主義;二是兩岸關係持續惡化,有否失控之虞。民進黨共執政8年,初期陳水扁保持較審慎態度,然而2003年後為了爭取連任成功,他走上極端的路線,對內撕裂人心,對外衝撞兩岸關係,以鋌而走險的方式獲得選票。尤其2004年的“三· 一九事件”,更造成島內的大分裂,示威遊行無日不有,局麵混亂。

  盡管如此,另一方麵,民主政治亦提供了人民理性思考的空間。由於經濟停滯不前,兩岸關係緊張,台灣人民生活水平倒退,精神苦悶,開始排斥陳水扁煽風點火式的政治風格。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與胡錦濤總書記會麵,對改善兩岸關係開創了新的形式,普獲台灣人民的肯定,在混沌中帶來一片光明。不過,這也使得陳水扁變本加厲,台灣百姓苦不堪言,終於在2008年的大選中,民進黨大敗,國民黨的馬英九上台,台灣實現了二次政黨輪替。由於馬英九高舉中華民族的旗幟,兩岸戰爭危機不僅瞬間解除,還以高倍速的方式填補過去的空白。7月間,第一批大陸觀光客踏上寶島。台灣不僅度過了民主政治的嚴格考驗,也與大陸開展了良性的互動。

所有跟帖: 

馬英九既要大肆裁軍十幾萬,又要在蔣介石紀念堂操槍站衛兵,真矛盾! -米台曰:- 給 米台曰: 發送悄悄話 (58 bytes) () 01/28/2009 postreply 00:46:06

讓阿扁在監獄裏當總統還比他強!!! -玩灣- 給 玩灣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8/2009 postreply 09:04:59

你沒天要吃飯,又要拉屎, 不也很矛盾! -pang_guan- 給 pang_gua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8/2009 postreply 10:56:37

不矛盾,雖說都是擺花架子,但畢竟一個促旅遊一個是白燒錢 -anyOne- 給 anyOne 發送悄悄話 anyOn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8/2009 postreply 12:40:22

1948年5月,根據新草擬的“憲法”,......正副“總統”, -swts- 給 swts 發送悄悄話 swts 的博客首頁 (59 bytes) () 02/02/2009 postreply 19:21:25

不知道和平統一的概率降到多少了?實在不行隻好動粗了 -竹林七賢- 給 竹林七賢 發送悄悄話 (212 bytes) () 02/03/2009 postreply 14:24: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