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那時我低頭想了一陣子那花牆花的名稱,一下子竟然想不起來了。然後我想要不再沉沉心,看看能不能理出那花名。還是無果。記得寫過的一篇小文提到過它,所以也就安然,反正不急,看看哪時再翻翻舊文吧。哪知這麽一想,翻出了一件舊事,與這花牆有關,與那花牆下走過的少女有關,還有人家庭院上沿攀附的花牆內的家裏家常有關。那時的時光裏,我才確定了那個花名,以為從此記住了,哪知還是忘了。
坐在車裏癡癡地往外呆望了許久,窗外,那裏天空中的一處風景,近處是人家屋頂上的片片磚瓦。我想不起什麽時候也是這樣呆望著天空上的景物,也是從房頂的瓦片開始,慢慢地推移到後麵往上生長的高樹,還有背麵灰藍色的天空。
那裏有幾顆鬆柏,棕椰,梧桐樹,它們高高的身軀直上空中。那顆梧桐樹頂部的枝葉樹冠不算濃密,疏散但也舒展,有微風吹過,有清風拂動朗須,一股靈秀之感。
買了咖啡,嚐了一口,說不清,覺得味道淡了。我想著買盒油炸花生或是鹹幹花生吧。花生還能減肥,我可是試了一天的花生減肥餐,是感覺到了效果。
回走的路上,路旁一處人家圍牆上的牆花葉茂花豔,色調濃鬱,這時我一下子想起了那花名。
淩霄花是紫葳科、淩霄屬攀援藤本植物。
“滿地淩霄花不掃,我來六月聽鳴蟬。”這裏夏日閑淡生動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這是宋陸遊一首詩中的淩霄花。宋人詠淩霄的詩詞頗多,我不甚求解。或許宋文人大多有自家庭院,而淩霄花是點綴庭院圍牆最佳的景觀植被。試想在昏昏欲睡的炎炎夏日之中,一點嬌豔讓人精神一振,於是讀書寫字在瑣寂中有了延續。
相對於宋人庭院的觀賞意義,周朝有不同的表達。查資料得知淩霄早在周朝的《詩經》裏就有記載,當時人們稱之為陵苕,“苕之華,芸其黃矣”說的就是淩霄。這讓我很吃驚,原來中原地區對於陵苕從栽種到人文有這麽早的記載。詩經中關於陵苕花色以黃色為表達,這與後世普遍印象中淩霄花的顏色不同。
淩霄花正式命名在唐朝,始見名於《唐本草》。我想這也是有緣由的。唐朝人浪漫大膽,喜歡豔麗的色彩與裝飾。那時的淩霄花以橘紅,鮮紅為主打,表達了一種振奮的心情。唐-唐彥謙的《寄友其一》有雲“新酒秦淮縮項鯿,淩霄花下共流連。別來客邸空翹首,細雨春風憶往年。”
我猜想這種淩霄花的紅豔色彩是否有水土方麵的因素。後,由於唐朝的盛行與推廣起到了廣泛認知的作用。至於後期的淩霄花以這種普遍形象而存在了並統一了基本認知。
世事變遷。再讀另一宋文人賈昌朝的這首詩”披雲似有淩霄誌,向日寧無捧日心。珍重青鬆好依托,直從平底起千尋”。宋另一詩人一首《淩霄花》中“跟苗著土幹柔纖,依附青鬆度歲年”。這兩首淩霄與青鬆的相伴表達出了一種對於“高鳳亮節”之人的敬佩之情。相傳在武侯墓前就有這種花,是紀念諸葛亮的,拜殿前漢柏上纏繞著一蔓生植物,名“淩霄花”俗名“爬柏淩霄樹”。在西方文化中,淩霄花的花語是“聲譽”。
淩霄花與冬青,櫻草搭配送給母親寓意對於母愛的敬佩敬愛之情。
午後,再從鄰居家前院路過,那道壯觀的花牆不再,隻留稀疏幾株上翹的葉綠花紅,千尋往日痕跡,不禁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