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瑪蓮》,德國四十年代流行的一隻哀怨感人的士兵戀歌,由當時的歌星拉拉.安德森演唱。 無數德國青年,就是在“莉莉瑪蓮”的歌聲中,英勇地奔赴保衛祖國,強大祖國的世界大戰戰場。 隨即,這首歌擴散到世界各國,敵對的雙方,英美蘇各國,都傳唱著這隻不朽的歌曲。 八十年代,“莉莉瑪蓮”的故事被德國後現代電影大師法斯賓德拍成同名的電影。 該影片成為法斯賓德的代表作。
很多年前漢堡一位作家漢斯普萊為水手寫了一首詞,內容大致是即將分手的愛人在路燈下殷殷道別,三十年後柏林作曲家諾伯修茲為之譜曲,一九三八年在慕尼黑首次由歌星拉莉安德森公開獻唱,當時未受到重視。 但是在偶然的機會下,納}粹占領的貝爾格萊德電台將此曲向北非作戰的士兵廣播,目的在鼓勵德軍士氣,結果引起空前的回響。在士兵的熱烈要求下,電台每晚在十點差三分準時播放該曲。不久,英國BBC廣播將之譯成英文播放,《莉莉瑪蓮》這首歌立刻成為軸心同盟雙方士兵的精神食糧,也是曆史上最具傳奇性的歌曲。
作家史坦貝克曾說:《莉莉瑪蓮》是「世上最美的歌」;邱吉爾曾經請平克勞斯貝獻唱; 艾森豪評論說這是二次大戰唯一能帶給人歡愉的歌曲;到底為什麽大家對這歌曲如此迷戀?
雖然此曲充滿了宿命的悲觀色彩(德國宣傳首腦戈培爾曾兩次禁唱《莉莉瑪蓮》),但對大多數人而言,莉莉瑪蓮那種企望孤單柔弱,永遠在燈下等待的形象,是理想的女人。翻譯此曲為英文的湯米康諾說,「莉莉瑪蓮使每個人都認同她為自己的母親女兒姊妹情人」........
歌詞大意:在軍營前麵,在這大門口,
曾豎著盞路燈,迄今應仍有。
我倆曾相約在那兒再見,
我倆相約在路燈下會麵。
::一如以往,莉莉·瑪蓮。
我們的身影重疊在一處,
我們的相戀誰都能看出。
所有的人都應該能看見,
當我們倆在路燈下見麵。
::一如以往,莉莉·瑪蓮。
哨兵在催促,回營號已吹響,
又須等三天,且容我稍彷徨。
就在那時,我們道了再會,
雖然我很想能將你追隨。
::和你一起,莉莉·瑪蓮。
它識得你足音,你步態的美麗,
它每夜都燃燒著,卻早把我忘記。
倘若我不幸有個三長兩短,
何人會在這路燈的下麵,
::和你一起,莉莉·瑪蓮。
自這靜寂的小屋,從地麵的土泥,
你可愛的嘴唇,在夢中把我托起。
當傍晚的暮靄翻卷,
我會在路燈的下麵。
::一如以往,莉莉·瑪蓮。
莉莉·瑪蓮》——飛越國界的戀歌
夜幕降臨北非的沙漠,我們將坦克圍成一圈,圍著一台收音機,收音機裏傳來一位女歌手溫柔的歌聲,這歌聲深深地打動了我,令我至今難以忘懷!
軍營大門外,
有一盞街燈,
她一直站在燈下……
我一點也聽不懂她唱的是什麽,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一樣。因為我們不屬於德國的非洲軍團,而是英國第8軍——沙漠之鼠。但我們仍為這種親切的歌聲所吸引,它似乎深深滲透到我們的內心。
在距我們不遠的地方,德軍士兵也在收聽同一首歌曲,分享著我們的孤獨與渴望。當時正是1942年春天,對陣雙方的戰士都遠離家鄉,我們都喜歡歌中的同一女孩。其他國家的成千上萬士兵也一樣,他們直到今天仍在唱著這支《莉莉·瑪蓮》。
年輕哨兵夜半抒情
它是怎樣超越國界,用不同的語言成為眾多戰士的孤獨戀歌呢?這還要追溯到1915年4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在柏林一個大霧彌漫的夜晚,初露頭角的詩人、年輕的軍官學校學生漢 斯·萊普正在一個火槍團兵營外站崗,馬路上的街燈在濃霧中閃爍。
上崗之前,萊普剛離開一個叫莉莉的漂亮姑娘的懷抱,他正站在那兒思念著莉莉,路燈下走來了海藍色眼睛的美麗姑娘瑪蓮。萊普是在一家藝術畫廊認識她的,他第一眼就愛上了她。瑪蓮是到一家醫院看護傷兵時路過這裏的,她揮手高喊著向萊普致意,正在這時,巡營的軍官走到軍營門口,萊普不敢答應,眼巴巴地看著瑪蓮消失在霧中。
那天夜裏,萊普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法入睡。腦海裏總是徜徉著莉莉和瑪蓮的身影。她們促使他寫下一首把她們的名字聯結起來的詩,並給它取名《年輕哨兵的歌》。詩中講述的是一個戰士站在營房外的燈光下向心上人莉莉·瑪蓮告別的故事。戰士渴望與莉莉待在一起,但軍號再次吹響,在戀戀不舍地離開時,他不禁幻想:我的命運將會怎樣?我的靈魂還會像現在這樣擁抱她嗎?
是戰爭中的士兵
喚醒了《莉莉·瑪蓮》
被送到俄國前線的萊普再沒有見到莉莉和瑪蓮。大約20年後,他將《年輕哨兵的歌》收入自己的一本詩集,柏林作曲家諾貝特·舒爾策看到了這首詩後為它譜了曲,並改名為《莉莉·瑪蓮》。舒爾策把它送給男高音歌唱家拜恩,他以“太簡單”為由加以謝絕。舒爾策又把它送給夜總會歌手拉爾·安德森,她令人難以忘懷而又充滿激情的嗓音正好適合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製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於戰爭的爆發,唱片僅賣出了700張。在此後的兩年裏,《莉莉·瑪蓮》一直默默無聞。
德軍侵占南斯拉夫後,開設了貝爾格萊德廣播電台,向部署在巴爾幹和北非的德軍廣播。電台主任四處尋找能播放的唱片,在維也納的一個地下室裏,一個戰士發現了一堆落滿灰塵的唱片,其中就有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瑪蓮》。1941年8月18日晚,貝爾格萊德電台首次播出《莉莉·瑪蓮》,成千上萬的德軍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他們紛紛寫信要求重播。
這首歌在後方也極為流行,經常被柏林的電台播放。一位德國母親寫信給舒爾策說:“我的兒子已經死了,他在最後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瑪蓮》,我一聽到這首歌就會想起他。”
納粹向她伸出黑手
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卻憎惡《莉莉·瑪蓮》,而偏愛《轟炸英格蘭》之類的歌。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30萬德軍被殲的消息傳來後,戈培爾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瑪蓮》,銷毀所有唱片,並稱它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舞曲”。但戈培爾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瑪蓮》的唱片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國瑞士,在戈培爾下令禁播三天之後,《莉莉·瑪蓮》又回響在無線廣播中。
戈培爾將他的怒氣發泄到歌手身上,將安德森軟禁起來。
新《莉莉·瑪蓮》動人心弦
小說家約翰·斯坦伯格說過:“歌曲有一種超越國界的能力。”這首德國歌被與隆美爾作戰的英國軍人“俘獲”,英國軍隊的高級將領也不喜歡這首歌。他們認為,它是不適合他們的戰士前進的東西,特別是在用德語唱著它的情況下。
在英格蘭,一些第8軍的老兵經常在酒館裏哼唱《莉莉·瑪蓮》。一天夜裏,歌曲出版商菲利浦碰到一群老兵正在唱這首歌,他好心地提醒他們:鄉村警察可能會把他們當成德國間諜。一個戰士憤怒地喊道:“如果你們對它不滿的話,為什麽不為我們寫一首英語歌呢?”
菲利浦在歌詞作者湯米·康納的幫助下接受了這一挑戰,《莉莉·瑪蓮》被改寫成《我燈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裏的姑娘,她期待著她的戰士安全歸來。
在軍營門口的燈光下
親愛的,我記得你習慣地在等待
在那兒你溫柔地對我低語
你將愛我到永遠
我燈光下的莉莉
我心愛的莉莉·瑪蓮
歌曲發表後立即引起轟動,在6個月裏,僅單張歌片的銷售就超過50萬張。這首令人難以忘懷的敘事曲表述了遠離家鄉的戰士渴望返回愛人懷抱的心情。埃迪博·皮亞夫將它唱給法軍,馬林·迪特裏希將它唱給美軍,美國第5軍的戰士唱著它挺進佛羅倫薩……
萊普這首詩歌的改編作品已以14種語言出現,已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紀錄片將《莉莉·瑪蓮》作為它們的插曲。直到今天,隻要有老戰士相聚,你就會聽到他們唱這首孤獨戀歌。
為什麽《莉莉·瑪蓮》能打動那麽多人的心呢?也許是因為在慘烈、刺耳的戰爭噪聲中,《莉莉·瑪蓮》傳達的正是人們渴望的和平、溫柔、甜蜜。
也許很多中國觀眾都看過由德國導演法斯賓德導演的電影《莉莉·瑪蓮》(西德1981)。這部以二戰時期非常著名的德國歌曲命名的電影講述了一位在戰爭年代身不由己的姑娘如何在愛情、名譽、信念之間痛苦徘徊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43年。在中立國瑞士蘇黎世,猶太青年作曲家羅伯特和德國姑娘維莉正在熱戀中。羅伯特的父親門德爾鬆是瑞士一個秘密組織的領導人。該組織專門從事幫助猶太人逃離德國的工作。羅伯特也經常接受秘密任務。在他到德國執行任務期間,維莉認識了一個叫亨克爾的德國人。亨克爾向維莉發出邀請,請她到德國演出。羅伯特回國後將自己的秘密行動告訴了維莉,結果遭到秘密小組成員的一致反對。大家擔心如此輕率地將組織秘密告訴一個雅利安女子,對組織是一大威脅。於是,經秘密策劃,該組織決定派羅伯特帶維莉去德國執行任務。當這對情侶完成任務歸來時,瑞士邊防檢查官拒絕讓維莉入境。回家後得知內情的羅伯特嚴厲斥責父親的行為,他要父親改變主意,但遭到了拒絕。
羅伯特和維莉相約在瑞士邊境相會,二人都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處境,隻好依依惜別。會瑞士無望的維莉在德國打法著艱難的日子。為了生計,她不得不求助於對她有好感的亨克爾,並經他介紹進了歌劇院。她上台演出的第一個節目就是演唱《莉莉·瑪蓮》。結果,幾乎被喝了倒彩。亨克爾並不死心,他要為維莉灌製唱片。一時間,一曲《莉莉·瑪蓮》幾乎家喻戶曉。在戰場和後方,到處可以聽到維莉略帶沙啞的歌聲。
維莉的名氣越來越大,她成了深受德軍官兵歡迎的明星。經常能從報紙和廣播中得到有關維莉的消息,使羅伯特痛苦不堪。為弄清維莉的真實情況,羅伯特化妝潛入德國。結果,羅伯特被捕入獄。此次冒險,使他明白了維莉對他的感情依然沒變。
為了救出羅伯特,維莉接受了地下組織的任務,到前線設法弄到揭露法西斯暴行的膠卷,她完成了任務。不過她的行動也引起了納粹的注意。麵對納粹刻意安排的會麵,兩位有情人極力刻製著情緒,使納粹無計可施。隻好將維莉也投入監獄。地下組織利用維莉在德軍官兵中的聲望,發布了維莉在集中營中被殺,歌曲被禁的消息,攪得德軍方坐臥不寧。為穩定軍心,德軍要求維莉出麵演出,遭到拒絕。迫不得以的亨克爾隻好搬出已經被地下組織救出的羅伯特。聽到羅伯特的聲音,知道他還活著,維莉憔悴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她在醫生的陪同下,搖搖晃晃地走上舞台,有氣無力地唱起《莉莉·瑪蓮》。歌聲中,戰場上依然是炮火連天,陪伴了維莉很久的鋼琴師倒在血泊中。德軍退卻著,退卻著,直到歌聲結束,德軍宣布投降。
戰爭結束了。恢複了元氣的維莉趕到了瑞士。在一家豪華的音樂廳,羅伯特正在指揮著一個大型的交響樂隊演奏。維莉癡情地在一旁看著。當掌聲響起時,她見到一位女子來給羅伯特鮮花。而此時,羅伯特也看到了她。當他謝幕回來時,維莉已經離去。
影片根據一個離亂中真實浪漫的故事改編而成。它以一首歌曲貫穿全片,把戰爭環境和人物命運交織在一起,既有濃鬱的戰爭氛圍,又有纏綿的並未如願的愛情,兼具觀賞性和娛樂性,充分展示了衷情迷戀好萊塢的德國導演法斯賓德的才華。
歌 〈莉莉.瑪蓮》
本文內容已被 [ 思想者無畏 ] 在 2008-02-16 06:11:1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