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孫悟空隻做“外公” [轉貼]

本文內容已被 [ Daka ] 在 2008-01-20 21:39:4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為何孫悟空隻做“外公” [轉貼]

文/駱玉明


  讀完《西遊記》,我們對孫猴子喜歡做別人“外公”的習慣會有深刻的印象。沒有仔細計算這話在全書中總共出現了多少次,大概總不下於30次吧。譬如第21回中,“外公”就出現了三次。

  舉兩個有趣的例子:第71回,孫悟空為朱紫國國王向賽太歲追討被他掠走的王妃娘娘,那賽太歲是由觀音菩薩的坐騎金毛  變來的,讀書不多,學問有限,聽小妖報告孫悟空自稱是“外公”,以為“外”是什麽稀罕的姓氏,出得門來,手持一柄宣花鉞斧,厲聲高叫道:“哪個是朱紫國來的外公?”把猴子樂得心花怒放。

  再有第76回過獅陀山,悟空在老魔肚子裏翻江倒海,痛得魔頭連喊:“大慈大悲齊天大聖菩薩!”猴子嫌  嗦,告訴他叫“外公”就行。那妖魔惜命,真個“外公!外公!”連聲不停,但求“饒了我命”。悟空心裏歡喜,決定饒了他。而這一回做“外公”的代價是多倒了一次黴,把唐僧送進了蒸籠,隻差一把火。

  古今人心不同。現在的人大概不覺得“外公”是個好差事吧?除了掏紅包,沒見什麽好處。那麽孫悟空從這裏獲得了什麽樣的快樂呢?實有討論的必要。

  自稱“外公”首先當然是抬高自己的身份。《西遊記》開頭部分悟空就提出了他對幸福生活的理解,謂之“稱王稱祖”。“稱王”者,無非獨占一方,懸“齊天大聖”的旗幟;“稱祖”者,就是做人的“爺爺”或者“外公”了。古人判斷身份高下的條件主要是兩項:一為權力地位,一為輩分,“稱王稱祖”就把這兩項給占全了,居高臨下,風光無限。阿Q給人打了,常在嘴裏嘀咕“兒子打老子”,原理其實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阿Q隻有挨打的份,想象著要做人的“老子”也沒膽量大聲說出來;悟空本事大,提著棒打人,還要宣稱自己是“外公”—如果從對方嘴裏叫出來,則更為滿意。

  還有一點,牽涉到孫悟空和妖精們的關係問題。悟空走在取經路上的時候,已經脫離黑道,走上正路了。但在妖精麵前,他總是會勾起對往事的回想。作為天庭叛逆史上曾經不可一世的“妖猴”,眼前的妖精們真是一幫後生小子,對自己頂禮膜拜還差不多,竟敢舞刀弄槍攔路劫人?所以要告訴他們俺老孫是誰!“想我五百年前大鬧天宮時,九天神將見了我,無一個‘老’字,不敢稱呼,你叫我聲外公,哪裏虧了你!”這是多麽雄偉的語調,真是充滿了革命老前輩的自豪。

  再往下說,就深入到猴子的心理層麵了。我們不難看出那猴子反反複複要做人的外公帶有自我誇大的味道,而凡是自我誇大的人總是在心理上存在某種壓力,這幾乎沒有例外。在取經路上,猴子有什麽心理問題?首先他已經不是“王”了,他是那個會念咒而傻乎乎的唐僧的徒弟;對他人用威嚴的腔調自稱“外公”,其實是對這種不利地位的反抗,同時多少也給唐僧一點暗示。

  再一個就是,猴子雖然本事大,卻是其貌不揚,容易被敵手輕視(當初在花果山時七魔王結拜兄弟,牛王為老大,猴王為老幺,多少與此有關),所以自尊心過敏。第21回黃風大王對他的觀感,乃是“可憐,可憐!我隻道是怎麽樣扳翻不倒的好漢,原來是這般一個骷髏的病鬼!”難怪他總是要占住“外公”的位置,因為那裏有一種心理滿足。

  或問:同樣“稱祖”,悟空為什麽不做人家的“爺爺”而單挑個“外公”來做呢?這裏麵有點計較。其實悟空也曾自稱“爺爺”來著,但那隻是偶然為之,不肯堅持到底。蓋在古人看來,爺孫的關係,在血緣的意義上過於親密,責任上也有太多的牽連。召聚一群猴子猴孫也還無妨,弄些雜色的妖精做孫子,心裏恐怕不太舒坦。

  “外孫”不同,先有個“外”字罩在前頭。依古代律法,就是犯罪連坐,已嫁的女兒也牽連不到其父母,何況外公呢。同樣是占便宜,這個便宜要輕鬆些。

《青年文摘·彩版》2008年第1期“非常知識”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