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叱詫風雲到黯然退場:古今中外騎兵作戰小史

來源: 卜人 2008-01-14 17:02:3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92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卜人 ] 在 2008-01-17 07:43:5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從叱詫風雲到黯然退場:古今中外騎兵作戰小史

騎兵的強大的戰場戰術機動能力,是步兵可望而不可及的。騎兵可以利用其機動打擊步兵方陣的薄弱部位。為了彌補方陣後方的薄弱,步兵方陣必須作相應的調整,這大大限製了其整體運動能力。因此,步兵主動向騎兵發動進攻,是相當困難的。這也是很多人堅持認為騎兵對步兵具有優勢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優勢是不可靠的。

按照《西方戰爭藝術》(archer jones著)的定義,古代兵種主要分成4類,相互之間有如下的相克關係

1重騎兵,定義是采用衝擊方式(shock)作戰的騎兵

2重步兵,定義是采用衝擊方式(shock)作戰的步兵

3輕騎兵,定義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戰的騎兵

4輕步兵,定義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戰的騎兵

在理想條件下,4類兵種的強弱點可以歸納如下:

原則1:重步兵在正麵防禦時對於重騎兵占優.這個原則要求重步兵訓練有素,使用長兵器。中世紀的民兵不算。拔刀的弓箭手不算。

原則2:重騎兵對於重步兵戰鬥隊形的側翼和後方有毀滅性優勢。這點之所以能跟原則1同時存在,是因為古代戰爭中重步兵戰鬥隊形在交戰中轉身對付另一個方向的威脅,是完全不可能的,幾乎沒有任何成功的例子。當然這個問題並非無法解決,下麵會談到。

原則3:輕步兵對於重步兵具有天然優勢。這個原則的前提是輕步兵必須使hit and run策略,隨著而來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揮官的限製很大。如果由於某種原因,戰鬥變成近戰,那麽輕步兵自動轉化為不合格的重步兵,必然導致失敗。

對於這個原則,筆者認為有必要做進一步說明。在原著中,archer jones用於證明該原則的戰例較為薄弱。大部分都是非正規軍的輕步兵對正規重步兵的勝利。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正規步兵的作戰往往意味著紀律和陣型。而輕步兵使打了就跑戰術的時候,卻通常要求采用分散隊形並且不斷的後退。這對於多數古代正規軍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不過在許多情況下,重步兵由於某種原因(如對方重騎兵的側翼威脅)無法有效前進,則該原則對正規軍有效。具體戰例如黑斯廷斯和福科克戰役。

原則4:輕騎兵對於重騎兵具有天然優勢。這個原則跟原則3非常類似,前提同樣是輕騎兵必須使打了就跑策略,隨著而來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揮官的限製很大。如果由於某種原因,戰鬥變成近戰,輕騎兵自動轉化為不合格的重騎兵,同樣導致失敗。

原則5:輕騎兵對於重步兵具有天然優勢。這個原則跟上麵的3,4不同,由於速度差別,hit and run的戰鬥很容易實行,所以優勢很大。

原則6:重騎兵對於輕步兵具有絕對優勢,不論輕步兵是否試圖轉變成不合格的重步兵

原則7:在射擊對抗中輕步兵對於輕騎兵具有優勢.原因是地麵平台保證更高的射速和準確性。不過需要注意,輕騎兵這時候通常會拔刀變成重騎兵,盡管是不合格的重騎兵,借助馬匹的衝擊力通常還是足以通過衝鋒擊潰輕步兵。

原則8:相同兵種對抗防禦一方具有天然優勢。這點對於重步兵非常明顯,對於重騎兵則完全不符合。

原則9:以上原則是在雙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有效。此條為筆者根據個人理解添加。

原則10:以上原則僅僅反映各兵種的內在優缺點,不能確保戰鬥的最終結果。戰鬥結果還取決於指揮官能否正確的揚長避短以及其他不可預知的因素。此條一樣為筆者根據個人理解添加。

所謂使用步兵對抗騎兵(這裏說的都是戰術層麵的),則必須在輕重步兵的合同這一前提下完成。而對抗中的基本特色是防禦。如果你同意上麵那個圖,那麽這個結果是顯然的,騎兵(無論是怎麽樣的騎兵,哪怕是拜占庭優秀的混合型職業騎兵)在良好的步兵合同下是脆弱的,無法發動有效的進攻。

因此,我作了“步兵可以對抗騎兵”這個斷言。

騎兵的強大的戰場戰術機動能力,是步兵可望而不可及的。騎兵可以利用其機動打擊步兵方陣的薄弱部位。為了彌補方陣後方的薄弱,步兵方陣必須作相應的調整,這大大限製了其整體運動能力。因此,步兵主動向騎兵發動進攻,是相當困難的。這也是很多人堅持認為騎兵對步兵具有優勢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優勢是不可靠的。

簡略考察一下西方騎兵興起到沒落的過程,也許可以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重騎兵最早被亞曆山大所熟練使用。亞曆山大的重騎兵,是和其馬其頓方陣緊密合同的。其目的有兩個:一,當時希臘各城邦國家主要采用了重步兵方陣,缺乏騎兵。因此有必要使用騎兵這樣一種利於進攻的兵種。在對方沒有騎兵,而我方擁有步兵和騎兵的聯合合同的情況下,戰術上將會非常有利。二,在對抗波斯大量的輕步兵的作戰當中,重騎兵發揮了其獨特的效用,而我們知道,波斯的重步兵是不發達的。

但是,亞曆山大的成就,也許更多的來自其優秀的戰略眼光。因為我們看到,這裏的合同是不完善的,如果對手采用的是蒙古式的作戰方法,亞曆山大的軍隊也許早就覆沒了。但是,幸好他比蒙古人早出生了上千年,騎兵還沒有馬鐙,輕騎兵還不能有效地發揮出其對重騎兵的優勢。波斯人也還缺乏有效使用輕騎/步兵的戰術意識(這其實在馬拉鬆戰役中就可以看出來了)。

(寫到這裏,不禁想到複活的軍團。如果秦軍確實係統性地使用了馬上弩兵部隊,那麽在這方麵,中國的軍事理論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麵)

但是,輕騎/步兵確實令羅馬軍團吃了苦頭。羅馬軍團是典型的重步兵集團。羅馬人依靠其良好的組織紀律,改進並發展了希臘的重步兵方陣,成為當時西方最強大的重步兵軍隊。在意大利、高盧、西班牙、北非,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然而,重步兵天生的缺點使得其在對抗輕騎/步兵時要克服更多的困難,承受更大的損失。這本書把克拉蘇軍團的覆滅歸結為重步兵在戰術上的弱點的結果,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羅馬人始終沒能夠在西亞內陸建立起有效的統治,大約也有這個關係。

羅馬軍團沒落之後,西歐便暫時沒有了具有良好陣型訓練的職業重步兵。西歐又長時間係統性地缺乏輕騎兵(但是初期完全是因為沒有馬鐙,輕騎兵的作戰效能太低,訓練也太困難),因此,重騎兵的興起便成為自然。中世紀被重騎兵所統治,正是缺乏良好的重步兵和輕騎兵造成的。(缺乏輕騎兵確實是一件非常費解的事情。但是曆史大約就是如此,正像瑪雅人突然消失一樣,費解但是無奈。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當時西歐軍隊的規模太小,不能滿足輕騎兵數量眾多的要求。另外,西歐複雜的地形也限製了輕騎兵作用的發揮。)

到了中世紀,重騎兵長期處於壟斷地位。騎兵由貴族組成,所以指揮官一般都是騎兵出身,考慮時往往從騎兵的作戰需要出發。步兵由下層普通民眾組成,一般都是臨時拚湊的,缺乏必要的合同訓練,因此不可能發揮出重步兵方陣的威力。其結果是惡性循環,導致重騎兵至上的風氣日盛。

英格蘭人創造了一些著名的克製騎兵的戰例。克雷西的大名使得長弓變得如此有名,以至於人們都忘記了長弓兵前麵的長矛兵。法國人的失敗,固然與愚蠢地向對方的正麵猛衝有關,如果沒有長矛兵的保護,長弓兵是不敢自如地射箭的。因此,這是典型的輕重步兵合同作戰的戰例。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經過了長時間的探索,西歐也開始重視步兵的作用。由於此前騎兵的絕對至上的地位,因此西歐發展最為充分的,是針對重騎兵的步兵戰術。一旦麵對截然不同的蒙古輕騎兵戰術,歐洲人便缺乏現成的有效手段,初期的失敗也便是自然的。

然而,正如前麵所說的,步兵缺乏有效的戰場機動。為了達到以步克騎的目的,隻能采用各種策略迫使騎兵在不利情勢下發動進攻。如果騎兵指揮官足夠理智,形勢又允許的情況下,騎兵完全可以拒絕不利的會戰。另一方麵,戰術上,步兵缺乏有效推進的手段。重步兵的移動速度太慢,在戰場上不具有實用性,特別是讓重騎兵下馬而形成的重步兵(在中世紀後期是常用的手段),機動非常困難。

因此,騎兵仍然是進攻的主力。沒有騎兵便幾乎談不上進攻。

首先撼動騎兵地位的,是著名的瑞士方陣。

瑞士方陣是減輕了負重的小型重步兵方陣,其最大的特點是可機動。在防禦方麵,瑞士方陣保持了傳統的重步兵方陣的優點,在防禦中與重騎兵的直接對抗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而改善了的機動性,使得瑞士方陣具有了向前進攻的手段。步兵的推進,當時必須依靠重步兵的推進,因此這也就意味著步兵具有了進攻能力,雖然衝擊威力還不能和重騎兵相比,但它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視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麽偏偏是瑞士首先出現了這樣的步兵方陣。原因很簡單,這種方針需要切實的訓練。

因此,後來的重步兵戰術,都需要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上。而民族國家的成形和職業軍隊的建立,都保證了這一基礎的穩固。

此後,西班牙人所采用的步兵戰術,則是在保留了瑞士方陣優點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強。主要的加強點,在於其輕步兵的發展。其輕步兵大量使用火槍。

火槍對弓、弩的優勢何在?大概有四點。

一,火槍的操作逐步簡便化,與弓相比,火槍手不需要長期嚴格的拉弓訓練,對身體力量沒有嚴格的要求,因此可以大量裝備軍隊,這和弩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二,火槍的威力逐步加強,很快就可以和弩相當甚至超過。

三,火槍的製造成本逐步下降,使得國家能夠負擔得起裝備足夠數量的火槍。

四,火槍的射速逐步提高,很快超過了射速比較低的弩。

因為以上原因,除了英格蘭人還使用長弓以外,弓弩很快被火槍取代了,隻在城堡的防衛中,還能見到少數弩的身影。

火槍大大加強了步兵的威力。重步兵的角色轉換就在這時發生了。

在古代希臘羅馬,重步兵是軍隊的核心,即使在中世紀,重步兵也是步兵的核心。但是在火槍大大提升了輕步兵的威力之後,重步兵便逐漸淪為輕步兵的附庸。重步兵的角色由推進的主力逐漸轉變為了輕步兵的保護者,並且很快就隻剩下這樣一個單純的功能了。(你可以注意到,這一變化是迅速的,超過以往任何一次軍事思想的轉變。這說明了什麽?我想是和科技發展的加速相關聯的。)

重步兵隻剩下保護輕步兵的職責,是在線式戰術采用之後。線式戰術,以犧牲縱深來換取盡可能大的射擊正麵,提高火力,這是和傳統步兵方陣的大縱深思想完全相悖的。因此,線式戰術不僅僅是一次步兵陣形的轉換,而是一次深刻的軍事**。

說了那麽多步兵,和騎兵有什麽關係呢?很清楚,這一時期的騎兵戰術,處於停滯狀態。步兵在不斷進步的同時,騎兵卻進展緩慢。因此,騎兵遭遇到了越來越大的阻力,騎兵也從其鼎盛的中世紀開始不斷地走下坡路。

引用一個戰例,雖然不是西歐的,但是我覺得能說明問題,那就是長篠合戰。它清楚地表明,重騎兵統治戰場的時代過去了。如果說在過去使用騎兵無謀地直接衝擊步兵正麵還有不少機會的話,那麽現在就隻能是災難和單方麵的屠殺。這一幕,將在後麵再度上演。

騎兵的衝擊威力變得不值一提之後,它唯一剩下的就是其強大的機動力了。靠著它,騎兵又支撐了上百年。步槍威力的增強,使得戰場開始變化。輕步兵成為戰場的主角。然而在火力越來越猛烈的戰場上,如何才能突破敵人的防線,成了大問題。步兵本身運動速度不足,因此,騎兵快速通過落彈區,利用局部上高度密集的衝擊,在敵方線形防線上打開可能的缺口,成為騎兵的一種使用手段。但是這樣代價太大,如果敵方陣線沒有經過充分的削弱,那麽隻能是白白送死。

另一種使用手段,則似乎回到了亞曆山大的時代。即攻擊步兵的側後。一度曾為充分訓練所彌補的側後的弱點,在線式戰術采用之後,又顯露出來。因此,騎兵又逐漸活躍在這個領域上。但是和以前相比,現在要想迂回一個具有寬大正麵的步兵陣地,是有著更大的難度和不確定因素。

步兵武器的進一步發展,又打擊了騎兵。刺刀的發明,徹底取消了傳統重步兵存在的意義。與傳統的輕步兵相比,裝備著帶刺刀的步槍的步兵,同時具有遠程打擊和近程格鬥的功能,增強後的步兵,也抹殺了騎兵在戰術層麵上的存在價值。

輕重步兵的合一,即以自然的方式取代了傳統的合同,使騎兵處於完全弱勢的地位。

這裏值得一說的,有一種特殊的騎兵——龍騎兵。可以說,龍騎兵完全是火槍兵的馬上版本,應該算是一種輕騎兵。但是又由於其保留了衝殺的功能,因此是一種類似於拜占庭職業騎兵的混合騎兵。它的出現,本質上沒有改變騎兵沒落的趨勢,但催生了騎兵在步槍時代在戰略上的最後一個用途——戰略機動。它在騎兵的戰術機動能力被克製之後,保留了騎兵戰略上的機動能力——快速移動搶占有利地形、把握有利戰機的能力。雖然很多人對龍騎兵的作用和實際表現表示懷疑,但這確實是騎兵最後有希望的形態了。

清朝的皇帝自認為是馬上得天下,故一直很重視騎兵的作用,從未放鬆過對騎兵的訓練和培養。當第2次鴉片戰爭,蒙古科爾沁旗鐵帽子親王曾格林沁率領的4000精銳的蒙,滿,漢八旗騎兵。在保衛北京城的八裏橋大戰中,麵對英法聯軍的近似現代的槍炮組合而采用正麵集中進攻的方法,結果僅剩13騎大敗而歸,從而是清廳認識到騎兵並非是無可戰勝的。

無獨有偶,大家一定看過紅河穀吧,影片中西藏幾千騎兵麵對英國的槍炮組合(其中還包括機槍),同樣采用密集的正麵集中進攻,結果是西藏騎兵慘遭屠殺。

機槍和重炮、野戰工事,摧毀了騎兵僅存的一點希望。看看一戰幾個騎兵的戰例,確實慘不忍睹。隻有在兵力密度比較低,戰略運動空間比較大的戰線,騎兵才有其保留價值。

最後,給騎兵這個過時的兵種灑上最後一捧土的,它們曾經顯赫了千百年,多少彪悍的民族都是以馬上得天下,然而這些已經是昨日黃花了。

永別了,騎兵!!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