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露西亞、獨逸、瑞西、濠太剌利:看看日本人起的國名?

本帖於 2008-01-13 11:31:05 時間, 由普通用戶 開心豆豆 編輯

米國、露西亞、獨逸、瑞西、濠太剌利:看看日本人起的國名?

外國國名中日漢化之比較 看看日本人,,。。


  作者:孔慶東

  今天咱們講一檔比較文化專題。開門見山的不要,咱們先插播一段閑談。據《知音報》轉載紐約媒體報道,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如廁後不洗手。美國微生物學會2007年分別在芝加哥、亞特蘭大、紐約和舊金山進行了實地調查統計,發表的調查報告說,有1/3的男性和12%的女性如廁後沒有洗手。這一調查結果恰好可以為拙文《清潔高雅輪流轉》做一佐證,歐美人的衛生習慣並非出於本性,而是製度使然。同時也令人想到,中國的衛生專家們是否也應該多幹點這樣的實事兒。

  好,閑言終場,書歸正傳。話說中日兩國,在翻譯外國國名的時候,都喜歡用漢字標識,在表音的同時,也表一點意。這就造成了每個國名都會給讀者一種“望文生義”的先入之感。不過,由於中日兩國並未事先商量,所以翻譯成的漢字各不相同。此雖小事,但琢磨體會一番,也是饒有風趣的。

  先說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日本把“美國”叫做“米國”,東京大學的學生整天反對“日米軍事同盟”,要求“米軍”滾出亞洲。這個譯名得到一位姓孔的中國學者的高度讚揚。他說:那個國家的主要特點不在於美,而在於擁有吃不完的米山麵海,人家是真正的農業大國,政府、銀行、外貿、交通、企業,都為農業服務、為農場服務、為農民服務,人家是真正解決了三農問題的模範。在那個國家裏,你根本看不見“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了,人家的糧食嘩嘩地湧向那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國家。所以,建議中國以後也應改稱其為“亞米利加”和“米國”。至於“美國”這個好聽的名字,應該由聯合國進行慈善競拍,誰出錢多就給誰用五年,五年後再拍,豈不爽哉!

  至於日本把俄羅斯叫做“露西亞”,孔老師卻表示不大認同,覺得這個名字水靈靈、俏生生的,不符合該國從彼得大帝以來建立的粗豪蠻橫的民族形象。還是俄了吧嘰、凶神惡煞羅刹鬼、撕來咬去的形象,比較靠譜。

  日本把法國叫“佛蘭西”,也湊合,但不如“法蘭西”好。一個“佛”字,顯得老氣橫秋了點,略減了些浪漫氣息。而“法”字是帶“水”的,有水則活,則浪漫,沒看見中國的法律都是活的,領導想怎麽解釋就怎麽解釋嗎?

  日本把“意大利”叫做“伊太利亞”,則純粹是敗筆,把人家精精神神的一個花花公子,整得像個老太太,同是法西斯陣營一起患難的哥們,這麽不照顧兄弟情誼,有違日本人做事認真的原則也。中國翻譯成“意大利”,何其痛快。有個謎語:資本家的心願,打一國名。謎底就是“意大利”也。孔老師小時候還唱過一首流行歌曲:“老大塞利姆,揀錢喝啤酒,意大利的大皮鞋,踩了他的手。”受這首歌的影響,長大後給女朋友買皮鞋,非意大利的不買也。

  而另一個法西斯國家德國,日本叫做“獨逸”,孔老師認為,這是最棒的一個翻譯!代表了日本使用漢字的最高水準。中國叫“德意誌”也不錯,體現了這個民族的理性和尊貴,但是比起“獨逸”來則稍遜一籌。“獨逸”二字不僅包括了“德意誌”的內涵,而且透出一股詩意,那種佼佼不群之氣概令人油然想到了哥德、海涅、貝多芬、莫紮特、馬克思、尼采等一個加強班的超級偉人。

  中國的“土耳其”,日本叫“土耳古”,二者半斤對八兩,遊牧民族的感覺都翻譯出來了,雖然一個“其”,一個“古”,也差不多,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吧。而管“加拿大”叫“加加奈”,屬於日本人發音的誤導,字麵上小裏小氣的,顯不出這是一個麵積居全世界第二位的大國。還是“加拿大”聽著大氣。試想,如果當年毛主席說:“白求恩同誌是加加奈共產黨員……”那還有啥意思?恐怕不但向白爺爺學習的人要減少一半,就是今天,誰樂意移居到一個整天“過家家”還過得特別“無奈”的地方去呢?

  日本把“瑞士”叫“瑞西”,也不大好。因為這個國家的形象應該是男性化的。中國有個謎語:好漢,打一國名,謎底就是“瑞士”。瑞士表和瑞士軍刀都是舉世聞名的,你想,一位“瑞士”,才配腕子上戴著豪華手表,褲腰上別著豪華軍刀啊。要是換成個嬌滴滴的“瑞西”,那表和刀恐怕就賣不出去了。

  澳大利亞,日本叫“濠太剌利”,這不僅是敗筆,簡直就是胡鬧。給人的感覺是一條濠溝裏邊堆滿了吃剩的魚刺啊、蛤蜊啊,又紮人又刺眼。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向日本鄭重索賠,太傷自尊了!看看人家中國翻譯的,第一是個大國,第二挨著大洋,第三跟很多“利亞”都是親戚,這才叫學問。

  最後說說荷蘭跟比利時。日本把前者叫“和蘭”,把後者叫“白耳義”。第一個也說得過去,就是有點土,好像一個村姑的名字,春蘭的妹妹。不如“荷蘭”,字麵是兩種花卉,看著就清新悅目,而且該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鮮花出口國,叫“荷蘭”也名副其實呀。後者“白耳義”則在字麵上缺乏美感,令人想到“耳朵裏爬滿了白蟻”,即便單論“白耳”二字,也不過除了跟動物有關,就是跟“一窮二白”有關了,還不如韓國強迫中國把“漢城”叫做“首爾”有意思呢。

  那麽中國叫做“比利時”,好在哪裏?這裏麵難道包括了什麽高雅的意思嗎?當然了,孔老師告訴你一個掌故。晚清時候,有個比利時的鬼子軍官,是個中國通,混在八國聯軍的隊伍裏,到北京占了不少便宜。和談時,他質問中國人為什麽把他們國家的名字翻譯得那麽不好,不如“法蘭西”、“葡萄牙”那麽美麗,是不是看不起敝國呀?清朝一位大臣,就指著門口的桃花,給他出了一個上聯:“公門桃李爭榮日。”滿座想了半天,無人能對。那位大臣緩緩說出了下聯:“法國荷蘭比利時。”鬼子一聽,不由得感歎,自己的漢語水平還是很窪呀,遂不再那般囂張了。

  其實,國家如果不強盛,名字再好聽好看也沒用。國家強盛了,貓名狗字都成了香餑餑。不信,假如當初把美國翻譯成“滅國”或者“每日咳”,或者“煤裏煎”,今天都一樣有成千上萬的人抱著人家大腿求滅求咳複求煎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