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2007年十本容易被忽視的書

來源: 卜人 2008-01-07 16:28: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743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卜人 ] 在 2008-01-10 18:44: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推薦:2007年十本容易被忽視的書

作者:崇拜摩羅

  說明:2007,真正仔細閱讀的有劉小楓、馮象等人的著作。下麵的書單大多抄襲之作,不過是閑來湊個閱讀份子而已,讓大家見笑了。
  
  
  人文:《藝術:讓人成為人》:
  該書因其涉及主題的廣泛性、可讀性,以及優美的寫作風格,該書倍受業界好評。為了向那些沒有或者沒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學生介紹人文學帶給我們的喜悅,作者涉獵了文學、藝術、音樂、戲劇等人文學研究領域,分主題探討了宗教、道德、幸福、生死以及悖論和自由等時新的課題。在任何一個商品經濟時代,藝術都將接受資本的挑戰與異化,而目下的中國,藝術自身的目的和功能都在大打折扣。在這樣的背景下,該書行文中強調人文學對社會事件的影響,激勵學生探尋這些人文主題與他們自身生活的密切聯係等等,無疑使我們能夠清醒的意識到:藝術是獨立是,是有尊嚴的,是與人類的靈魂相通相惜的。因此,我們完全有理想相信,讀者藉由此書可以學習審慎的思考,以及對於創造性藝術的認知,也將會更好地了解自身。
  2.醫師:《生活之道》:
  該書是每一個想提高生活質量與生存境界的人必讀之書,被視為20世紀作重要的思想文獻之一。作者奧斯勒醫師是二十世紀醫學領域的大師,開創了現代醫學新觀念與新裏程,是現代醫學教育的始祖、臨床醫學的泰鬥,尤其強調醫學的人文與教養。時至今日,他仍是醫界的典範。本書是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的二十篇演講集。作者將其深厚的古典人文涵養帶入醫學領域,觸角遍及醫療倫理、醫療與人道關懷以及醫病關係,字裏行間洋溢著他睿智的生活與行醫哲學。本書超越了醫學範疇,是寰宇間的普世價值。作者在這裏對醫者所期勉的是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的生命智慧,書中所闡述的生活的本質也是人世永恒不變的價值。更進一步說,這本書對當下中國的醫患雙方之價值啟示是全方位的。
  3.回憶錄:《林斤瀾說》:
  作者程紹國在接受采訪時認為自己“永遠到達不了林斤瀾這個層次”,也就是一個真正作家的層次。何謂真正的作家,作者認為“作家首先是人性和人道的,有人民觀念,有批判意識,有美好良知,有獨立品格。他是獻身正義和藝術的,他不是應聲蟲和寄生物,他不隨波逐流,不投機聽命,他靠他的好藝術說話,以促社會前行。”不難看出,我們所理解的作家和作者眼中的作家是有區別的。作家並非是一種職業,而是一些關注精神價值,關注意義層麵的特殊群體。於是,我們看到作者談笑間勾出林斤瀾的一段段文壇往事是如此驚心又富於意趣。林斤瀾在看文壇,我們在看一個中國傳統的士是怎樣在曆史的刀尖上行走。細品這部“儒林外史”,你可以領悟什麽是真正的人,什麽是真正的文!
  
  4. 西方文學:《古希臘悲喜劇全集》(譯林)
  本書精選了古希臘經典的悲劇和喜劇共四部。包括兩部悲劇:《埃斯庫羅斯悲劇》、《索福克勒斯悲劇》;兩部喜劇《阿裏斯托芬喜劇》、《米南德喜劇》。古希臘悲劇早已為讀者所熟悉。從周作人到羅念生,希臘悲劇的翻譯一直餘緒不斷。但是,與古希臘悲劇比起來,對古希臘喜劇的關注我們顯然不夠。古希臘喜劇和悲劇是有嚴格界限的。一般認為悲劇是崇高的,而喜劇則是平庸的。而我們之所以熱衷於古希臘悲劇的翻譯與閱讀,忽略喜劇,大概和我們文學史上形成的“中國文學悲劇缺失”的習慣性觀念有關。喜劇在古希臘是一種完全屬於大眾的藝術。在民主的空氣中,劇作家暢所欲言,大眾關心的話題,在喜劇中都有所體現;這本書無疑使我們在對立的審美方向中領略希臘人更完整的觀念世界。 
  
  
  5、西學東漸:《歐洲思想史》
  坊間歐洲通史以政治或哲學思想史為多,前者以王朝或地域為中心,且重點以西歐為主,後者則重視個人思想貢獻為多。本書特點正好補以上之不足。作者希爾是奧地利人,曆史和思想史學者,他以宏觀的態度坦誠地從歐洲史源流展開討論,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及後來與回教思想的糅合,追尋近世歐洲思想的源流,今日“全球化”格局的思索提供思想資源與曆史經驗。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希爾的命運與其史學經典史著《歐洲思想史》的遭遇緊密相連。在希特勒執政時期,被納粹政權逮捕,同時本書初稿被沒收;在1946年,被奧地利的蘇聯占領當局錯捕,本書第二稿被沒收;在病魔纏身、心情悒鬱的困境下,第三次從頭開始撰寫本書,終於在1953年得以麵世。
   
  6.詩集《開·閉·開》,【以色列】耶胡達·阿米該 著 黃福海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4月版
  
   當下,詩集讀者少,銷路不好,不被關注可謂勢之所至。但是這本詩集絕對可以讓關心詩歌,或者說關心文學的人讀後有得。作者耶胡達·阿米亥是以色列當代最傑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大詩人,共出版過23本詩集及其他多種著作,被譯成33種語言。《開·閉·開》是阿米亥最後一本詩集,本詩集大量應用希伯來《聖經》,富有濃厚的曆史感,而詩人有將現代社會的意象疊加在這種曆史背景之上,頗具反譏色彩。有人認為,在一個經驗碎裂的時代,阿米亥試圖用語言整合孤獨個體的生存經驗和弱小民族的集體經驗。在公眾對詩歌越來越冷漠、詩歌表達當代生活和精神現實越來越無力的情形下,阿米該的詩歌,既是對公眾趣味的巨大挑戰,也是語言對精神的整合和精神對語言的拯救。
   7.《我與蘭登書屋》
  一九九一年,三聯書店出版美國蘭登書屋創始人貝內特·瑟夫(當時譯為貝內特·塞爾夫)的回憶錄《我與蘭登書屋》,為尚未進入商業化時代的中國出版界打開了一扇了解美國現代出版業風雲際會的窗戶。貝內特·瑟夫投身出版業四十多年,創立了有口皆碑的蘭登書屋,並將其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出版集團。當下中國,出版集團的裂變整合已不算新鮮事,尤其是網絡這種新的出版和交易平台的崛起,使得中國的出版業呈現更加複雜的趨勢。但是貝內特·瑟夫在這本書中所回憶的他的傳奇經曆,尤其是出版心得與經驗感受,依然對我們充滿了閱讀誘惑。二〇〇七年是蘭登書屋創立八十周年,也是《我與蘭登書屋》問世三十周年。這一新版中譯本,可以說是對貝內特·瑟夫這位偉大的出版家一種最好的紀念。
    
   
  8.學術批評 學術的秩序————當代大學論文集
  從副標題“當代大學論文集”不難看出,本書探討的是教育問題。作者希爾斯,芝加哥大學教授,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他被稱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家。本書就是在希爾斯過世後,由他的幾個弟子從他有關論述高等教育的若幹論文中選編輯成的。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這還算不上是一部專著,隻是一本論文集,希爾斯好像也沒有關於高等教育的專著。收錄在本書中的文章,最早的發表於1938年,最晚的發表於1995年(希爾斯在這一年辭世),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又不僅僅是一本書,它集中體現了作為社會學家的希爾斯對高等教育的看法。今天,我們的學術腐敗愈演愈烈。希爾斯的這本文集,無疑對我們反思當下的學術機製有著最直接的現實參照意義。
  9:傳記文學《小時候》
   這是一個小女孩兒成長的故事。作者桑格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出生於成都。她做過臨時演員、平麵模特,也賣國啤酒,當過記者。該書全都是零零散散的小故事,作者編了號,一條一條記錄下來。這些條目彼此可能沒有什麽銜接,但又彼此關聯。該書可以分成兩部分:小時候和三城記。三城是北京、廣州與上海。桑格格在這三個中國最有知名度的城市都生活過,在這三個地方她都過得很起勁,但又都是外來者。她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與觀察角度記錄了在這三個城市的生活和感受。有人認為,如果以樂觀的心態去看,那麽,本書的意義非同凡響,它絕不僅僅是一個人成年以後對過去歡樂時光的緬懷,也不是一個人對過往歲月刻意的粉飾,恰恰相反,本書……暴露一個成年人對當下的單純的幻想。
  10:小說 《河畔小城》
  《河畔小城》這部作品,由捷克作家博·赫拉巴爾的三個長篇自傳小說構成。哈維爾認為《河畔小城》是赫拉巴爾創造的赫拉巴爾世界,而隻要進入這樣的世界,不僅領略到作者的高超的敘述手段,更能體味到作者在敘述過程中那分難以企及的藝術良心。博·赫拉巴爾是位法學博士,但他一生,卻生活在艱辛的社會底層,沐浴著底層生活發出的微光。為了撿拾到“時代垃圾堆”上珍珠般閃爍的小人物的美好心靈,作家服過兵役,從事過包括私人公證處助理、倉庫管理員、火車站調度員、基金會保險代理員、推銷員、鋼鐵廠工人、廢紙回收站打包工、劇院布景工等等許多工作。直到四十九歲,他的第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該書以零碎細小的場景和普通平凡的人物映襯出捷克民族二十世紀的生動曆史,這無疑可為今日中國的作家和讀者,提供一個參照、一種借鑒、一次啟發。
  國學熱(十年人文熱點對話錄)/社會熱點關鍵詞叢書
  
  真正的思想始於對話。本書亦係陳壁生和石勇兩位對現實充滿關注的青年學者圍繞“國學熱”這一關鍵詞所展開的思想對話。孔孟之學,或者說儒學,是國學的核心。我們知道在亞洲,基本上有一個漢字文化圈,從東亞的日本到韓國,往南至東南亞的新加坡等地,都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遺憾的是,一度是儒學發源地的中國,一個世紀來卻幾乎斷裂於這個圈子之外。個中原因,比較主流的說法是自五四運動樹起打倒孔家店的旗號,以及後來文革中再次否定傳統文化的價值,許多中國人幾乎不記得有國學的存在了。最近幾年,國學悄悄地在中國升溫。兩個青年學者站在“中國往何處去”這樣的大命題下,對這一充滿爭議國學熱現象進行冷峻的分析解讀,讀來使人對國學熱這一現象的認識有斬葛藤而清麵目之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