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的“她”字是誰創造的?
“她”字是誰創造的?
大家知道,“第三人稱代詞”在歐洲各語言(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裏麵,都分為陽性、陰性、中性的“三性”,如英語裏麵的“he,she,it”;但是千年以來的漢語裏麵,“第三人稱”卻一直不分性別。
到了五四運動時期,普遍提倡和推廣白話文,大量引進了西方現代文化。但在用白話文翻譯歐美文學作品時,漢語第三人稱不能區分性別,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不方便。
新文化運動早期,我國有些文化人曾經嚐試用“伊”字來指代女性,如魯迅《呐喊》中就是如此。但是這個“伊”字來自古漢語和南方方言(本來並非專指女性),一不實際、二不普遍,所以無法推廣使用。
於是新字“她”應運而生,專指第三人稱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這個字,然而在現代漢語裏逐步成為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
那麽“她”字是誰、在什麽時候創造出來的呢?
《教我如何不想她》中首先使用“她”字
五四前後劉半農在北京大學預科任教時,第一個大膽倡議:新造“她”字指代女性第三人稱。一時輿論大嘩,遭到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是劉半農堅持了這個主張。
1920年6月6日劉半農在遊學倫敦期間,撰寫學術論文《“她”字問題》,正式首創表示女性的“她”字,並將文章寄回上海的報刊發表。
1920年9月4日劉半農又創作了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
教我如何不想她?
這首跨越世紀流行不衰的著名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詞作者為劉半農(1891—1934),曲作者為趙元任(1891—1981);兩位語言學家生於同一年。
“她”字的運用,在20年代20世紀的文學作品中是第一次。這首新詩表達了旅居歐洲的劉半農對祖國 —— 母親(她)的深情眷念。
“她”字一出現,就逐步得到思想進步的人們的承認、稱讚,並被廣為使用。
此後,有新字典開始收錄這個“她”字,當時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在古文裏,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宋元以來民間小說、戲曲中的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長期以來“他”字是不分性別的。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麵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豐富了、規範了漢語言文字。魯迅曾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不過,趙元任後來編纂出版《新詩歌集》時,發表的這首歌的歌名是《教我如何不想他》,也就是說,趙元任將劉半農原詩中的“她”又改成了“他”。
“他”字又可“代表一切的他、她、它”
既然劉半農的原詩是《教我如何不想她》,為什麽趙元任在譜寫成歌曲時,又把“她”改成“他”呢?是不是趙元任不讚成使用“她”字呢?顯然不是。
劉半農和趙元任不但是好友,而且在語言文字改革方麵也是誌同道合的。劉半農遊學英、法進修並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回國後,就與國內幾位語言學家成立了一個以研究改革中國語言文字音韻為宗旨的“數人會”,成員共六位,其中就有趙元任,還有黎錦熙、錢玄同、汪怡、林語堂。
但是1934年劉半農在綏遠地區(今內蒙古包頭)采訪民歌、歌謠,搜集地方方言詞匯和方音時,染上回歸熱,不幸英年早逝,年僅44歲。
趙元任獲悉摯友病逝的噩耗,悲痛不已,為追悼會撰挽聯寫道:
“十載唱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
數人弱一個,教我如何不想他。”
這裏的“他”是指劉半農,自然必須用“他”。
然而,《教我如何不想他》這首歌是趙元任1926年作曲、1928年發表的,那時劉半農還在世,因此這個改動與挽聯無關。趙元任把“她”改成“他”,並非是未經考慮的不經意之舉,而是要給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間。
正如趙元任在1981年回國訪問時所說,這首歌中的“他”,不僅是指當時劉半農表達的想念祖國,也不僅僅是指所思慕的情侶,“而是代表一切心愛的他、她、它”。“他”,使這首歌具有更深廣的音樂美學價值。
我們在演唱這首歌時所得到的審美體驗不正是如此嗎?
我們常用的“她”字是誰創造的?
本文內容已被 [ AndrewYuen ] 在 2008-01-08 14:22:2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