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China Road: A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of a Rising Power》

·遊誌平·



  有句名言說:“沒有見過高山大川,哪裏來吞江吐海的氣魄”。要想長氣魄,就得多出去多走走。所以大多數人都熱衷於旅遊,在工作之餘都要出去走走,去見見高山大川。長周末去近處,假期就去遠一點的地方。在中國的去看黃山或者遊三峽,在美國的去觀大瀑布或者去探大峽穀。這樣的旅遊既放鬆身心,又陶冶性情。可是有極少數人認為這還不夠,需要去遠征。先是有一個叫翔的中國青年背著背包,一路搭車露營,從西到東橫穿美國。後來又有一個成都妹兒用一輛二手車沿著318國道從成都騎到拉薩。這兩人都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動靜。他們的遊記加上讀者評論都是幾十頁甚至上百頁,單是翻頁都要翻半天,讀起來確實很令人激動。這種遠征的舉動還不僅僅限於中國人。最近看了一本書叫《CHINA ROAD》(中國路)寫的就是一個英國人沿著312國道一路搭車從上海遠征到烏魯木齊。書寫得生動,深刻,看後感受很多,覺得應該推薦給更多的人看。

  《中國路》的作者ROB GIFFORD是英國人。1987年到中國學中文,學完後留在中國工作,一呆就是二十年。從99年到2005年是NPR駐北京代表。他後來辭掉北京的工作回英國。臨行前為了真正了解中國民情,他利用兩個月的時間沿著國道312遠征一趟。國道312從上海經鎮江,南京,進河南,安徽,陝西,甘肅,寧夏到新疆烏魯木齊,最後到哈薩克斯坦邊境。說是沿312走就真是沿312走,旁邊有與其平行的高速公路也不用。他從上海到烏魯木齊,租車,搭車,或坐長途汽車,完完全全覆蓋了國道312的4825公裏。當然,他的走訪範圍並不僅限於312。旁邊有興趣的地方他也繞道去訪一訪。比如在河南他就去專訪了上蔡愛滋村,到了甘肅就去看一看敦煌,甚至還繞道很遠去藏區夏河。說他這一趟覆蓋了小半個中國也不為過。

  他能講流利的中文,不用翻譯,與中國人的交流比一般的外國人更深入。而且他作為外國人還有一種國人沒有的優勢,那就是許多人願意與他交流更深入的題目。比如他在藏區的廟裏就有藏人給他看掛著的達賴像。在寧夏回區就有回民給他看他們珍藏的本拉登像,還說本拉登是他們的英雄,在安徽有妓女給他看手上的傷痕等等等等。

  他的文筆有著外國作家特有的幽默。比如在他講中國的卡拉OK時說:讓中國人在眾多陌生人麵前講話是非常難的,但如果塞一個麥克風在他們手上,他們馬上就變成唱歌高手,肆無忌憚地在大庭廣眾前唱起來。他說在中國最窮的小縣城裏都會有卡拉OK廳。再比如當他在比較中國和印度兩國的最底層——農民——時,他說,我不想當中國的農民,也不想當印度的農民,但如果非要我在兩者中做出選擇的話,我任何時候都會選擇糖醋裏脊而不是咖哩雞。(I'll go for the sweet and sour pork over the chicken biryani any day of the week)。我的一個朋友說這是個偽問題,沒有現實意義。但如果把農民改成IT人員,這個問題就變得比較現實了。是當印度IT人員好還是當中國IT人員好?

  他顯然對312所經過的地方都事先做過研究,到了一個地方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瞎轉一氣。比如說他到鎮江就去參觀賽珍珠故居。我的一個從鎮江來的朋友說,鎮江本地人絕大多數都不知道這個地方。他在鎮江訪問的另一個地方是傳教士TAYLOR的墳墓,關於TAYLOR,知道的人更是隻有萬裏挑一。照他的話說,這兩個人對建立中國人在外國人的形象方麵都起過關鍵作用。當然他也不局限於事先的研究。他到甘肅時發現西藏外最主要的藏民居集地夏河離他隻有170英裏,雖然夏河不在他事先的行程安排當中,他還是馬上決定去一趟。至於那些順道走的地方當然更不會錯過。比如嘉峪關旁的林則徐紀念園。他去瞻仰林則徐紀念園的時候,除他以外沒有任何別的人。他說:想起來很有諷刺意味,唯一來看林則徐的是他這個洋人,OCEAN PEOPLE。而OCEAN PEOPLE正是當年林則徐要對付的人。又說林則徐是中國人中第一個站起來對抗洋人的。他對林的感覺是敬意和羞愧。

  他到中國的時候我已經出國了,所以說對中國近期的情況他比我這個中國人更了解。而且,他從小在英國長大,人生觀,價值觀與我們不同,對許多事情的看法與我們完全不同。比如對人口問題,西藏問題,回民問題等等。甚至對許多我們根本不注意的事(或者說認為很自然的事),他也有令人驚訝的理解。不說對錯,他的這些理解和看法至少有他獨到之處。另外,他所做的研究也比一般人深入,書中許多關於中國的數據我還是頭一次聽說。比如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煤礦事故發生在中國,再比如說世界上三份之一的西紅柿醬生產於新疆等等。當然,作為OCEAN PEOPLE,有些根深地固的中國東西他再多住幾十年,研究幾十年也無法彌補或適應。比如說他吃不慣中國早飯。他說中國菜很好吃,到任何小鎮的一個破飯館都可以吃到很好的中國菜。但他總也搞不明白,這麽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竟然就弄不出一個可吃的早餐出來。稀飯泡菜被他認為是最難吃的東西。可惜國道312不過成都,不然他吃過豆漿油條,窩子油糕,也許會改變他對中國早餐的看法。另外,他也喝不慣中國白酒,說它是大米能生產出來的最難喝的液體。

  回頭再來說大問題。他認為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甚至引用毛主席語錄說中國現在是到處鋪滿了幹柴,隻要有一點小火花就會引起大動亂。還說什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書中甚至流露出他下意識地希望中國人站起來與政府抵抗。他在星星峽附近與一個餐館老板交談,餐館老板說那裏有人開了自來水廠。為了讓人買他的自來水,就把現有的水井給封了。還帶他去看了用水泥封起來的水井。他問老板有什麽辦法,老板說,辦法就是兩個字。他以為老板要說“革命”兩個字。結果老板說“忍耐”。他感到很失望,然後就發了一通議論,說是中國人忍耐了幾千年等等。

  以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不可避免的他會做各種各樣的比較。比如前麵提到的中國與印度的比較。更多的是中國與英美的比較。比如他把國道312比作美國的66號公路(有趣的是我這個中國人走過美國的66號公路卻沒有走過中國的312)。當他講到中國的漢人欺壓藏人的時候,他又拿這與英國人欺壓印地安人,英國人欺壓澳大利亞土著作比較。他說,相對說起來英國人更殘酷,因為中國人沒有說出類似於“隻有死了的印地安人才是好的印地安人”這樣的話。(The only good indian is a dead indian)。不光是與別的國家比,他還拿中國的現在與過去比,清朝與元朝比。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他說共產黨與滿清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共產黨是漢人而滿清不是。這就是我前麵所說他看問題的角度與我們完全不同。

  書的最後說,當他提出辭去NPR駐北京代表的職務時,他的上司讓他去當NPR駐以色列代表。他說他不想去。因為那個地方是個死循環,不停地打仗,永遠都是在原處打轉。而中國是線性的,總是在不斷變化。但他後來又說,實際上中國也在一個循環中,隻不過尺度比較大。不是幾十年,而是幾百年。統治階級壓迫老百姓,老百姓起來反抗,推翻統治,新政權成立。若幹年後又是腐敗,老百姓又起來反抗。如此反複,這就是中國的曆史。

  除了說天池漂亮得要死(drop-dead-gorgeous)之外,他幾乎不談風景,甚至連華山這種風景他都隻是一筆帶過,而是花大量的篇幅講他與華山上的道士探討道教。這本書相當重的部分是議論。他沿途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藏區廟裏的喇嘛,華山上的道士,小鎮上的妓女,安利傳銷員,上海的電台主播以及各類司機。通過與這些人的交流談他的想法,是這本書的特色。講中國的過去,現狀與未來的發展。這本書名字叫《CHINA ROAD》,《中國路》。但這個路並不單單是指國道312,而還包含著中國的發展道路。這本書用魯迅的話來開頭和結尾“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每次看到這種遠征記都很自然地想到自已應該去走這麽一趟。看完這本書的感覺也是如此,很想去再走一遍這絲綢之路。不過與大多數人一樣,我沒有這種條件(或者說沒有這種決心)。不能實地走,就隻能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這本書給大家提供了一雙好眼睛。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這雙眼睛。書後麵有人寫的推薦信,其中一條說:“如果到中國去以前你隻想看一本書來了解中國,這就是那一本”。這個推薦是寫給外國人看的。我覺得中國人看後也同樣會有很大的收獲,至少我看後收獲很大,感想很多。希望你也能有同樣的感受。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星座互動關係
•  心理測試
•  《積極心態的力量》節選
•  總評中國時尚雜誌
•  補膚健腦三文魚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