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分裂三百年——讀《晚明七十年》

來源: 十方 2007-11-08 16:56:1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205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十方 ] 在 2007-11-10 08:22:2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神經分裂三百年——讀《晚明七十年》

十年砍柴的這本書拿到的時候我就問,為什麽起了這個名字,莫非要借力於《晚清七十年》的餘溫?他說,這是出版者的主意,他也沒辦法。但他也很鄭重的說,能夠學步於前輩、致敬於前輩,是他的榮幸。
  
  在明朝最後的這七十年裏,除了崇禎皇帝上吊在煤山外,最重要的是曾經有過那麽一次中興,其主要人物是張居正。這晚明的七十年,就是從這裏算起的。
  
  從中興算到覆亡,這裏麵的邏輯在開始的時候頗為令人費解。一般來說,如果說到天下興亡的時候,應該從衰亡那一個時代算起,就象我們描述下坡路的時候,是從最高處往下算一樣。但從中興算起,是經過了一個相對的高峰,然後才滑到山穀裏。唐德剛先生的《晚情七十年》中,其實也包含了一個同治中興的過程。這裏麵總有道理在。
  
  考之古史,這種中興以後快速衰落的階段,很多朝代都出現過,在明清兩朝最為明顯。這兩朝雖然是不同民族統治,但都屬於黃先生所謂的大曆史的同一個階段,都是農業文明的典籍製度發展到最高峰的產物。
  
  在我看來,正是這種典籍製度製度的高峰,產生了這種中興而不興的結果。中國的典籍與製度到明是一大變,思想上已經確立了真正意義上正統地位的意識形態,就是自稱歸屬於儒家的程朱學派。而製度方麵,朱元璋大力改革舊有的製度,高度中央極權的統治,從理論上根除了臣子篡國的可能,甚至外戚與宦官這種中國曆史中曆朝的毒瘤,也基本沒有真正奪權的可能了。明朝的閹黨之患雖然也不少,但皇帝隨時可以把權力收回,閹黨是沒有能力取得真正的權力的,隻是一個依附者。曆史走到這裏,一個王朝該避免的都可以避免,該擁有的也都擁有了。
  
  隻有一點可能是這個成熟的王朝所沒有擁有的,那就是製度的彈性。在明以前,官方雖然以儒家為正統的思想資源,但儒家的學說很難說是一種很有條理的、邏輯嚴密的政治哲學,後來人完全可以從同樣的語句裏,從不同方向進行解釋。這就造成了“一個儒學、各自表達”的態勢。但在明朝則不同,程朱對於儒家的解釋被欽定,等於用一個思考成熟的框架(但未必正確)套住了儒家的思想。我們知道,在一個皇權至上的國度裏,其立國的思想資源是必須保證不變的,隻有這樣才有它的道德合法性存在。這時候,就等於是根除了製度或者思想上的彈性。
  
  張居正的上台與死後的遭遇,正好說明了現實政治裏麵的通權達變,是如何在一個僵化的框架裏掙紮的過程。在生前,借助幼君的力量行使改革的權力,他這個改革的合法性除了來源自傳統的君權外,就沒有其他的資源可以支持。
  
  這種毫無彈性的製度是兩頭拉扯的結果。清朝皇帝曾經自稱得國之正,從來沒有那個朝代超過他。但實際上,如果說到得國之正,明朝說這話倒還算夠格。可惜的是,在帝位傳承到第二代的時候就出了毛病,燕王奪了侄子的天下,順手還把那些反對自己的大臣殺了個幹淨。在一個以忠孝作為統治的意識形態之下,就造成了以後神經分裂的病因。因為說到當時最大意識形態的話,皇權傳遞最大。如果承認明成祖的權柄,就要背叛最基本的信條。從這裏開始,提倡的東西與實際的現實就開始分裂了。
  
  即使放過國家權力的傳承是否正統不談,明朝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最講究氣節的朝代之一。以至於很多讀書人被那種統一的意識形態教化成一種綱領的動物,腦袋一熱的話,就完全不具備政治思考的能力了。但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想出仕做官,這是思維模式是必須的,也是朝廷提倡的。
  
  但不論是實際政務還是皇權集中,與教育這些讀書人用的教材根本就是兩回事。在朝廷上就出現了這麽一個怪現象:朝廷自己提倡的意識形態教育出來的官員,總是跟朝廷在作對。即使發明了廷杖這種千古未有的羞辱大臣的製度,還是不能把按照自己表麵上的要求所訓練出來的官員打明白。至少好多人到最後都沒明白自己到底是為什麽挨打。
  
  廷杖與氣節就湊成了明朝政治的兩極,兩極中間的緩衝到後來是越來越少。張居正打算用改革來換取繼續發展,但他掌握的隻是廷杖與權變,就是掌握不到最終的意識形態的承認。因為到那個時候,這個神經分裂的症狀已經很深了,再無逆轉的可能。
  
  崇禎好象說過,國家養士三百年。明朝確實是養士,關於科舉考試與教育都是有很完整的製度在保證。但這種精神分裂的症狀一發作,養士三百年也就變成了摧折氣節的三百年。最後,是個太監殉了崇禎。據說崇禎最後說大臣誤我、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這話說的沒有道理。養了三百年也殺了、打了三百年,你還指望身邊是些什麽人?清朝皇帝好象最後沒說這個,恐怕他們知道自己一直把士人當奴才用,所以也就沒那麽多抱怨了。
  
  說了半天,都是我自己讀書後的感覺,關於砍柴的書沒怎麽說。書評可能是要寫書如何,讀後感可能就是寫自己讀完後想了點什麽了。但一本書能夠讓人想什麽,估計就還是很有價值。尤其是最後的一章,擺脫了前麵短論的限製,用很長的篇幅整理了砍柴自己的整體思路,比前麵的短章更有價值。象金庸的《碧血劍》一樣,故事固然好看,最好看的,倒是最後附錄的《袁崇渙》評傳。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