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竟是一篇奇文:隱藏魯迅諸多密碼

來源: 鬼雨 2007-10-29 17:34:0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808 bytes)
《孔乙己》竟是一篇奇文:隱藏魯迅諸多密碼

  提起《孔乙己》這篇小說,人人皆知,文中所描寫的孔乙己是個受封建科舉製度所殘害成瘋瘋顛顛的讀書人,你知道作者為什麽把這樣一個精神患者編入《呐喊》前兩篇嗎?作者又為什麽說這篇小說是所作的短篇小說裏最喜歡的一篇?是因為這裏麵隱藏著一個謎!這個謎就是對清朝末年——中國悲慘曆史的諷刺與描寫,從鴉片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把這前後八十年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如生如翼巧妙的編寫到一個人物之中,孔乙己就是任人宰割、任人嘲笑的清政府與袁世凱政府。
  
  孔乙己雖說是人名,但有作者的用意,“孔”指的是孔子,因為中國是孔子的故鄉,實行的是孔教,所以說“他姓孔”。孫付園《魯迅先生二三事》寫到:“此人姓孟,常在鹹亨酒店喝酒,人們都叫他‘孟夫子’,其行經與《孔乙己》中所描寫的差不多”。文中的“孟夫子”就是孟子,“孔孟之道”嘛。由於清政府受孔教影響實行三跪九叩的禮節,穿的也是唯一穿特殊官服的國家,所以說是“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乙”是甲乙的乙,甲指的是孔子,乙指的是學孔子禮教的人,“己”是自己,指中國人。“孔乙己”指的是孔教下的中國封建王朝。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 被稱為“東亞病夫”,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在發達國家中沒有一席之地,所以說是“站著喝酒”的人。因此作者寫道: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作者把一個破碎的中國這樣描寫:他身材很高大(中國領土廣闊,人口眾多);清白臉色(被列強挨打瓜分的樣子),皺紋間(貧窮多災的中國)時常夾些傷痕(時常有帝國主義侵略以及農民起義發生);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無法梳理的意思。帝國主義從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牢牢控製了中國,阻礙了中國獨立發展,隻能抱殘守缺,拒絕一切改革。作者為什麽用“胡子”表示呢?因為胡子在相學中代表食祿與官)。穿的雖然是長衫(中國雖然是帝王統治),可是又髒又破(可是又黑暗、又悲慘,被帝國主義瓜分的民不聊生),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破碎的江山似乎幾十年沒有治理過)。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比喻孔孟之道。在這樣悲慘的國家裏仍舊倡導孔孟之道,仁義道德),教人半懂不懂的(這些舊的封建教育,對中國的富強,人民的安定有什麽作用?“仁義道德”完全是“吃人”《狂人日記》)。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從前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也是外國人望及莫求的國家是世界一顆明珠,所以被稱為“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裏,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而今倡導“吃人”的“仁義道德”,被人欺辱被人瓜分,是稱不起上大人的,所以說“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店是鹹亨酒店,“鹹亨”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個年號,在改用“鹹亨”年號的前一年氣候異常,自然災害嚴重,皇帝為了擺脫困境,討取吉利,次年更改年號為“鹹亨”。鹹亨酒店是擺脫困境,討取吉利的地方。因此清政府戰敗後隻要在這裏簽訂條約就能得到安逸和祥,萬事亨通),所有喝酒的人(指各國列強代表)便都看著他笑(每次條約簽訂,清政府都會給他們大量土地和金銀,又有哪個侵略者不高興?),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指沙俄政府趁火打劫,用恫嚇的手段強迫清政府簽約,侵吞我國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裏的領土)!”他不回答(清政府被列強挨打習已為常了,變的麻木不仁),對櫃裏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清政府仍舊陶醉在封建製度裏,過著以前的太平日子,與帝國主義避戰求和)”。便排出九文大錢(九次大量割地賠款給帝國主義:①1842年8月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②1858年與俄、美、英、法簽訂的《天津條約》、③1858年5月簽訂的中俄《璦琿條約》、④1860年10月簽訂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⑤1860年11月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割占中國領土40萬平方公裏、⑥1870年沙俄通過1860年《北京條約》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占中國領土44萬多平方公裏、⑦俄國通過1881年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割占中國領土7萬多平方公裏、⑧1895年4月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⑨1901年9月與11國簽訂的《辛醜條約》)。他們又故意地高聲嚷道(帝國主義用賊喊捉賊的方法,恫嚇敲詐勒索),“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把對不起別人的事比喻成偷。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焚燒鴉片導致英國出兵,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通過“馬神莆事件”與“亞羅”號事件又遭英法踐踏等。對不起別人就要挨打,就要賠償)!”孔乙己睜大眼睛(清政府很清楚看到列強們利用種種事件找借口)說:“你怎麽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你們為了土地金錢製造事件,給我們栽贓)” “什麽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這裏“前天”暗藏著一個今天和一個昨天。今天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火燒圓明園。作者把中國恥辱和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年作為今天擺在讀者麵前;昨天是1858年聯軍攻進天津;“前天”指的是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書是讀書人的命根子,老百姓的命根子是什麽?是糧食!這裏的“書”代表的是糧食。孔乙己偷的書說的是稅收,在災害之年強迫收稅比喻成偷。“何家”是洪秀全傳教的地方。1846年至1850年,廣東、廣西地區水旱蟲災不斷,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加緊搜刮人民,使廣大勞動人民陷入饑餓死亡困境,廣東、廣西是洪秀全傳教的地方,因此導致一場農民大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吊著打(太平軍打的清軍節節敗退,占據半壁江山,似像“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一提到太平天國,清政府感到極大的恥辱,十分氣怒。清政府對起義軍這種態度——“青筋條條綻出”,對列強侵占,燒殺搶掠、火燒圓明園又是什麽態度?作者用了四個字——“他不回答”),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麽(是說:強迫稅收不能算搜刮百姓,稅收是國家的事,能算搜刮嗎)?”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麽“君子古窮”,什麽“者乎”之類(接連便是孔孟的話,君子安於窮困,像洪秀全等人是土匪、是小人, 他們反朝廷是大逆不道。清政府仍用“君子固窮”吃人的仁義道德來愚化麻痹人民),引得眾人都哄笑了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在孔孟之道的教育下,中國人民與列強們和平共處了。《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國家的工業品大量湧入中國,店內的帝國主義在中國大量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店外的中國人大量購買商品和原料的供應,所以說“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此時經濟的發展使中國人民便的貧困起來,所以作者用了一個“哄笑”二字)。
  
  聽人家背地裏談論(聽人們也常談起中國的發展史),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清政府曾經稱過帝國),但終於沒有進學(國家沒有發展,科學沒有進步),又不會營生(實行閉關政策,進來的是鴉片,流出的是白花花的銀子);於是愈過愈窮(由於鴉片的流入,導致鴉片戰爭的爆發,造成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局勢,使人民更加貧困,弄到將要討飯了(清政府已窮到極點,國家形式發展到“瓜分豆剖”“揭竿斬木”的地步)。幸而寫得一筆好字(幸而推行維新變法。“一筆好字”比喻維新思想)。便替人家抄抄書(便為朝廷製定法令。在維新期間,維新派通過光緒帝下達了大批推行新政的詔書,但是他有官無權,作者使用“替人家抄書”表示),換一碗飯吃(使國家有了轉機,出現一絲生氣)。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可惜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為了私人利益,極力反對變法)。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變法沒多久,光緒帝被囚禁,康有為、梁啟超逃到國外,其餘被殺,廢除新法,所以說“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如林則徐禁煙被革職查辦、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等,這些愛國將士的英雄事跡都被昏庸腐朽的清政府一起扼殺掉),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再沒有為朝廷出力賣命的人。“書”是有誌之士為了中國富強用生命寫出來的,有誌之士沒有了,朝廷也沒有書抄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朝廷沒法使中國走向富強的道路,免不了作些敲詐勒索百姓的事。如以舉辦“新政”為名巧立名目,增加各種苛捐雜稅搜刮人民)。但他在我們店裏(為討吉利與列強簽約之事),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個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試去孔乙己的名字(清政府償還侵略者的賠款是多好品行)。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複了原(清政府簽約後就忘掉中華人民的奇恥大辱,仍舊過著過去驕奢淫逸的生活。如1901年9月《辛醜條約》簽訂,同年10月清政府從西安返回北京途中給慈禧太後運行的車子達3000輛,在路經開封時給慈嬉辦萬壽慶典大收供品,到京後大修頤和園),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麽(中國人民看到窮奢極欲的清政府問道:“你當真會治國嗎?”學生學習最基礎的是識字,而官員最基礎的是治理國家,所以作者把治國比喻識字。中國人民每次看到國恥的條約都會有這樣肺腑之言,所以作者便加了一個“又”字形容)?”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清政府為了擺脫困境掀起一場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籌建了雄偉的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是多麽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甲午中日戰爭,你怎麽連一個小小日本也打不過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由於《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立即開始在中國搶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爭奪,使清政府感到頹唐不安),臉上籠上一層灰色(中國麵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嘴裏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清政府仍用孔孟之道愚化麻痹人民。如“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在這時候(就是《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朝時期),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店內的帝國主義紛紛在華大量投資設廠、築路、開礦、借貸等,加緊資本輸出;店外的中國人紛紛為帝國主義做工奴,所以說:“店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經濟的飛躍發展,反而使中國人民的生活變的更加貧困,所以作者又用了一個“哄笑”二字)。
  
  在這些時候(就是在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這些時期),我可以附和著笑(中國人民可以同意這些不平等的條約,與帝國主義合作),掌櫃是決不責備的(帝國主義不會責備的,否則就要中國賠償。如傳教士闖入中國城鄉各地,進行各種侵略活動,激起人民公憤和反抗,搗毀教堂或衝擊傳教事件,列強利用種種事件向清政府或地方政府勒索賠償,在清政府統治時期賠款達到9.66億兩白銀)。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帝國主義在每次簽約或勒索賠償時都會恫嚇清政府),引人發笑(不管是多麽小的國家,隻要要求訂約或賠償,清政府一概應允,他們得到好處而“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清政府不能與帝國主義平等談判,平等交易等,因為孔孟的“仁義道德”不能幹涉帝國主義的狂殺與掠奪。),隻好向孩子說話(在這裏“孩子”代表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以及讀書人)。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麽(你讀過四書五經嗎?這裏的“我”代表給列強做工的讀書人)?”我略略點一點頭(每個人都要受到孔孟的教育)。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學校以“四書五經”為教材,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在這裏的“茴香豆”指的四書五經,學好能做官,使人回味無窮,固名“茴香豆”)?”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麽(中國被帝國主義分割支離破碎,舊的科舉考試是不配考新思想的學子們)?便回過臉去,不在理會(大都學習西學,不再理會舊的科舉考試,因為科舉考試不能擺脫貧困,對讀書人再沒有吸引力了,)。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從1898年戊戌變法到1905年,清朝才宣布廢除科舉製度,迫於形式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說道,“不能寫罷(學堂開設科目有文學、算術、曆史、地理、物理、化學、圖畫、外語等,沒有四書五經)?………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還要以講《四書》為主的修身,講《五經》的經學)。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帳要用(將來做官要用的,它能愚化人民)。”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學生與做官差的很遠),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帳(帝國主義國家從不把四書五經當教材);又好笑(笑的清政府頑固愚昧),又不耐煩(對四書五經不耐煩,多麽希望廢除,學習西方科學),懶懶地答他(對四書五經的厭惡)道,“誰要你教(我們不學四書五經),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麽(我們學的是外國列強的先進科學技術。“草頭”代表強盜,外國列強;“回”字為先進科學技術,有回味無窮的意思)?”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慈禧太後也主張學習西方科學),將兩個指頭(一個代表頑固派,一個代表洋務派)的長指甲敲著櫃台(洋務派占了領導地位)點頭說,“對呀對呀(慈禧太後主張支持洋務派策略)!……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麽(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在地方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我愈不耐煩了(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人民走上富強的道路),努著嘴走遠(使人民的生活便的更加貧困)。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剛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想在櫃台上寫字(想成為一支具有雄厚戰鬥力的海軍),見我毫不熱心(看到的是中國海軍不爭氣。在這篇文章中的第一人稱“我”,代表給洋人做事的中國人。中國是洋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中國人民都可以用第一人稱“我”代表。)便又歎了一口氣(與法一戰,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與日一戰,雄厚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所以作者用了一個“又”字),顯出極惋惜的樣子(清政府為了自強,投入巨多的銀兩,結果全軍覆沒,是多麽的惋惜)。
  
  對列強瓜分中國寫的極其惟妙惟肖了,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有幾回(1842年、1858年、1895年等),鄰舍孩子(這裏的“孩子”比喻帝國主義列強)聽得笑聲(聽得與中國訂約、割地、賠款之事),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後,美法接踵而來,簽訂中法《黃浦條約》、中美《望夏條約》,此後,葡、荷、比、西等小國也爭相要求訂約,奪取特權。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首先挑起戰爭,法國又聯合英國出兵,俄、美也趕來簽約等)。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茴香豆”代表領土特權與金錢,有回味無窮之感。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浦條約》、中俄《天津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真是“一人一顆”分了又分)。孩子吃完豆(列強們都拿走了金錢與土地),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他們仍然不肯罷休,望著中國領土,看看有沒有金銀,有沒有油水可取)。孔乙己著了慌(慈禧太後看見如惡狼一般的列強也慌了),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便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以保自己的江山),彎腰下去(招撫義和團。由“剿滅”改成“招撫”作者用了“彎腰”二字,妙不可言)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說道:中國領土被洋人瓜分的不多了,他們還不甘心,我們聯合起來,共同抗擊侵略者,保衛祖國領土)。”直起身(對外宣戰。從軟弱無能被人欺辱到宣戰,對付洋人,作者用了“直起身”三字形容)又(宣戰之前與宣戰之後,作者用了一個“又”字)看一看豆(宣戰後,看見八國聯軍攻陷天津,攻入北京),自己搖頭(宣戰是錯的,招撫義和團是錯的,與八國聯軍抗衡是錯的。便下令鏟除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求和)說,“不多不多(我們的金銀、領土分給你們了,剩下的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你們看看還多嗎?真的不多了)。”於是這一群孩子(英、德、俄、美、日、法、意、奧、比、西、荷)都在笑聲裏走散了(他們簽訂了《辛醜條約》,又有哪一個國家不高興?所以說“都在笑聲裏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清政府就是這樣使列強們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麽過(假設沒有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別的國家也一樣過日子)。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中華民國成立——碩果累累,又“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一說,作者把辛亥革命比喻中秋。而中華民國成立是在1912年元旦,所以作者用了“大約‘二字)前的兩三天(指的辛亥革命10月、11月,全國各地發動起義而獨立),掌櫃正在慢慢地結帳(由於辛亥革命的勝利,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不得不做個了結,便用了“結帳”二字形容,辛亥革命沒有影響帝國主義對中國經濟掠奪,便用了“慢慢”二字),取下粉板(清政府的崩潰,終止了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以及《辛醜條約》的償還,用“取下粉板”作比喻),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清政府好久沒到這裏簽約了)。還欠十九個錢呢(“十九個錢”形容1901年9月簽訂的《辛醜條約》,將化為泡影。條約中恰好有十九個附件,所以作者用“十九個錢”作比喻)!”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此時中國人民忘記了國恥大辱,隻一心與帝國主義合作——修路、開礦、辦企業……,日子過的真快)。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麽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是說他自己打折了自己的腿。也就是說,清政府沒有腿骨了,甘心當帝國主義的走狗,“以邦交為重,一切講信修睦。”“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清政府不會與帝國主義發生衝突,戰敗到店簽約)。”掌櫃說,“哦(原來如此。在這時期,德、日英之間爭奪對長江流域的控製;英俄之間爭奪對西藏的控製;日俄之間爭奪對東北的控製。清政府隻能做他們的犧牲品)!”“他總仍舊是偷(《辛醜條約》簽訂後,為了支付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這一回,是自己發昏(指的是1911年,廣東、湖南、湖北、四川人民已爭得修築粵漢、川漢鐵路權利,清政府無視人民,又將鐵路修築權賣給帝國主義),竟偷到丁舉人家裏去了(“丁舉人”指孫中山,“丁舉人家裏”指的是孫中山傳播資產階級革命,領導革命的地方)。他家的東西(指粵漢、川漢鐵路修築權),偷得的麽(同盟會成立後,發動了一係列武裝起義,鼓舞起全國人民的鬥誌,勢如破竹)?”“後來怎麽樣(帝國主義十分關心中國的命運,其目的就是尋找在中國的代理人,帝國主義走狗。作者為了寫這種關心用了幾次追問:“後來呢?”“打折了怎麽樣?”)?”“怎麽樣?先寫服辯(鞭打清政府對中國人民的恥辱,散發傳單、開會演說、成立保路團體),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指的武昌起義的發動與發生),再打折了腿(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政府土崩瓦解,似折了腿似的)。”“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後來袁世凱用“足疾”未愈,奪取清朝大權,充當帝國主義走狗。作者用重句“折了腿”形容“足疾”和走狗行為)”“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作者在這裏用省略號表示武昌起義後的複雜形式,一方麵是革命軍成立湖北政府,廢除宣統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國號為“中華民國”;另一方麵是掌握清朝大權的袁世凱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對革命黨進行武力鎮壓。兩者勝負“誰曉得”)?許是死了(由於12月8日“南北議和”,雙方妥協,袁世凱也成了民主共和政府的一員,被人瓜分的政府將要一去不複返了)。”掌櫃也不再問(帝國主義找到在中國的代理人——袁世凱。袁世凱與帝國主義串通一氣,孫中山被迫對袁世凱妥協退讓),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帳(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沒有影響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和經濟掠奪)。
  
  中秋過後(1912年3月,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獨裁統治一天緊似一天,一步步謀劃推進),看看將近初東(暴露了袁世凱以武力推行封建統治的真麵目);我整天的靠著火(三民主義比喻“火”,中國人民多麽渴望三民主義的實現),也須穿上棉襖了(中國人民將要受到帝製的統治)。一天的下半天(指的1913年4月26日簽訂《善後借款合同》這一天。此句暗藏著一個上半天,就是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火車站槍殺宋教仁的這一天。《善後借款合同》是由宋教仁引起的,又有這二案引發了“二次革命”),沒有一個顧客(沒有一個列強,強求中國簽約),我正合了眼坐著(中國人民正陶醉於武昌起義的勝利之中)。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比喻用領土或金銀換取和祥平安)。”這聲音雖然極底(不敢聲張。因為這次借款是用來鎮壓國民黨的),卻很耳熟(仍舊是乞討吉利,搞賣國行為的)。看時又全沒有人(一、中華民國不需要與帝國主義談判;二、帝國主義沒有強迫與中國談判)。站起來向外一望(高瞻遠矚的意思,看此時的中國政府),那孔乙己(指袁世凱)便在櫃台下(不受人民愛戴)對了門檻坐著(守著中華民國的寶座,做著皇上夢。“門檻”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征)。他臉上黑(獨裁專製的推行。“黑”代表“黑心子”、陰謀詭計)而且瘦(勢力不大),已經不成樣子(沒有清政府那樣氣派,隻有幾個不和諧的黨派組成的政府);穿一件破夾襖(把清政府比喻穿破舊長衫的人,把袁世凱比喻穿破夾襖的人比喻恰當之極),盤著兩腿(惟我獨尊。當上大總統),下麵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蒲包”比喻中華民國政府寶座,“草繩”比喻草寇、強盜。這句話是說:袁世凱坐在中華民國大總統的位置上,幹的全是草寇之事。如暗殺宋教仁,對國會議員施加壓力,鎮壓國民黨,瓦解削弱革命黨,大總統選舉等,哪一個不是強盜之事?作者用“……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來形容);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袁世凱以辦理善後為名,指派國務總理趙秉鈞,外交總長陸征祥和財政總長周學熙等與五國銀行團談判大借款乞討吉祥)。”掌櫃也伸出頭去(帝國主義聽到孔乙己的聲音十分高興,又能大發橫財,所以“伸出頭去”迎接),一麵說,“孔乙己麽?你還欠十九個錢呢(《辛醜條約》中的9.8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此債沒還又來借)!”孔乙己很頹唐的迎麵答道(袁世凱聽了很失望,感到這次借款將化成泡影,隻好硬著頭皮說),“這……下回還清罷(這是清政府的債,袁世凱為了借款不得不答應為清政府還債)。這一回是現錢(這回以中國鹽稅、關稅、及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四省的中央稅作抵押擔保,存入五國銀行),酒要好(好久的稅)。”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一麵笑自己又要發財了,一麵笑袁世凱偷雞不成反濺了一身屎)對他說,“孔乙己,你偷了東西了(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辨(因為他真的竊取了中華民國政權)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袁世凱知道自己隻是帝國主義的玩偶,任其擺布)!”“取笑?要是不偷,怎麽會打斷腿(要不是你刺殺宋教仁,怎會遭到全國人民輿論譴責和討伐!這次用“斷”字,上次用“折”字,兩字有截然不同的意義。“折”過一段時間能接合在一起,孔乙己由清政府變成袁世凱政府。“斷”是很難接在一起,這裏說袁世凱下麵沒有繼承人了)?”孔乙己低聲(袁世凱為了實行獨裁,都是暗地裏進行陰謀活動,不敢聲張)說道,“跌斷,跌,跌……(道路不好走,實行帝製真難!便連用了幾個“跌”字來形容)”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袁世凱借款是用來鎮壓革命黨,實行獨裁統治的。此事極機密,不敢聲張,便用“眼色”代替。所以簽訂的《善後借款合同》以斷送國家主權,放棄經濟命脈的慘痛代價),不要再提(這麽優厚的利益合同還有什麽可說的)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俄、美、日、法、德五國銀行的人),便和掌櫃都笑了(簽訂《善後借款合同》都如願以償了)。我溫了酒(袁世凱擊敗二次革命,春風得意,得到國內國外的支持。“酒”能使人為所欲為,這裏比喻皇帝的權力),端出去,放在門檻上(“門檻”是地位權力的象征,比喻中華民國政權,“酒……放在門檻上”比喻獨權專製代替了民主專製,也就是說袁世凱“擁共和之名,行專製之實”,成了不叫皇帝的皇帝。“我溫了酒……放在門檻上”這句是說:在國內國外的支持下,袁世凱的獨裁專製代替了中華民國的民主專製)。他從破衣袋裏(貧窮的中國再沒有金錢可拿了。這時的中國貧窮到什麽程度?魯迅的《故鄉》可以告訴你)摸出四文大錢(《善後借款合同》、《中俄聲明》、《西姆拉條約》,“二十一條”),放在我手裏(簽訂的這四次“條約”,中國人民極力反對,它們的特權仍在人民的手裏),見他滿手是泥(“泥”為黃土,中國領土。這裏是說袁世凱用雙手送給帝國主義很多領土主權),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是靠帝國主義支持,靠出賣中國領土主權,推行獨裁統治的)。不一會,他喝完酒(袁世凱很快簽訂了賣國條約,但沒有嚐到做皇帝的滋味。在袁世凱當政的幾年裏,簽訂賣國條約達100多個),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旁人”是簽約以外的人,指中國人民。“笑聲”是帝國主義對簽訂條約感到高興,“說笑聲”是對“笑聲”進行評說。每個“條約”的簽訂都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以各種形式譴責袁世凱的賣國勾當,所以作者用了一個“又”字),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在帝國主義支持下,袁世凱進行複辟活動)。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二十一條”簽訂後,全國形成一股討袁愛國高潮,袁世凱再不敢與帝國主義簽訂不平等條約)。到了年關(1916年元旦,代表年關,袁世凱當上“中華帝國的皇帝”),掌櫃取下粉板(由於袁世凱稱帝,爆發了護國戰爭,全國掀起反袁高潮,帝國主義看到中國不能實行帝製了,孔乙己不會再出現。作者用“取下粉板”作比喻)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由於袁世凱稱帝,帝國主義又想起《辛醜條約》)!”到中秋(1917年9月1日選舉孫中山為陸海大元帥,成立護法政府)可是沒有說(由於孫中山不承認這些條約,帝國主義才沒提《辛醜條約》),再到年關(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也沒有見到他(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為取消列強在華的特權及“二十一條”與帝國主義展開激烈的舌戰,沒有在“合約”上簽字)。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中國人民多麽希望孔乙己死,永遠見不到他。作者便用了一個“終於”二字)——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作者隻看到中國人民的希望,孔乙己不會再出現了,但不能確定孔乙己的死活,所以作者作了一個“大約”“的確”的判斷)。
  
   一九一九年三月。
  
  (由於俄國十月革命馬列主義登上革命舞台,此時看到中國人民的希望,便寫下這篇不朽的文章。本文作於1918年冬天,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時,止於1919年3月,正是“五四運動”的前夕。作者花費四、五個月的時間,翻閱了大量曆史資料,嘔心瀝血,編寫了這篇千古驚人的曆史奇作)。
  
  
  
  敬愛的讀者,對我的分析可能有疑問,它是一個巧合,也可說是硬拉硬扯在一起的,但是這上千字的文章能否字字巧合?能否句句扯在一起?你是否想過魯迅先生為什麽最關心這篇文章?是否想過一個大文學家,在這篇文章中為什麽出現這麽多錯的字詞句?如:“他身材高大”(形容不當)“他打折了腿了”(錯句)“也須穿上棉襖了”(糊塗句)“我到現在終於沒看見(不當)——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矛盾句)等,這些句有顯眼易見的錯誤,但要把這些句作比喻句再恰當不過了。所以魯迅先生為了寫曆史,才有意把這些字詞句寫成這樣子,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一個特寫,它又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所有跟帖: 

有才。如果去研究《聖經》更適合,哈哈哈。 -明月出天山- 給 明月出天山 發送悄悄話 明月出天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1/2007 postreply 23:21:25

我的意思是,有些人讀《聖經》就是這種方法。 -明月出天山- 給 明月出天山 發送悄悄話 明月出天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1/2007 postreply 23:22:1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