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不去的都市和回不了的故鄉zt

來源: script 2007-10-24 16:07:4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42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script ] 在 2007-10-26 09:42:4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進不去的都市和回不了的故鄉zt

——讀範曉波《正版的春天》

閱讀範曉波,無論如何都叫人輕鬆不起來。不管他的文字多麽有趣,機智,才氣畢現,這種感覺都揮之不去。在這位冰心散文獎得主的文字裏,對故鄉和青春的熱烈追懷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結。可當青春隻剩下日記,故鄉僅僅成為回憶的時候,文章那種透出紙背的蒼涼,不禁叫人讀來心驚。

範曉波做過教師,企業經理,雜誌編輯。從那個叫鄱陽的小城,幾度輾轉,最終定居省城南昌。鄱陽是他人生之旅的出發點,更是他精神遊曆的錨泊地。這個他念茲在茲的地方,成了他作品裏一個非常觸目的標誌性符號。他的文字好比風箏,故鄉就是那根維係著的長長引線,不論飛得再高,飄得再遠,都始終牽動著文字的魂兒。故園情結是如此固執而頑強地支配著他的寫作,這點也和一些作家類似,遠的如沈從文的湘西,廢名的化外世界,近的如賈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東北鄉。

在喧囂浮華的都市,他就像水麵上的一滴油花,漂浮而遊離,說到底是一種陌生的隔阻。因此,小縣城和大都市,故鄉和異地,詩意的傳統生活形態和多元紛繁的快節奏生活方式,成了他作品裏屢屢出現的幾組矛盾糾結,對立,衝撞,廝打。他就憑藉著對過去那種繾綣的溫情記憶,撫慰內心,化解疼痛,那裏是他虛幻又美好的精神寄存。

現實的故鄉又如何呢。這是讓範曉波愈加惶惑和痛苦的問題。在《丟失的故鄉》、《沒有情歌的村莊》等諸篇,都有集中的體現。故人不在,風景殊異,故鄉現在已麵目難辨,變化之大簡直是恍若隔世。聽不見那心跳耳熱的撩人情歌,見不到纏綿屋頂的嫋嫋炊煙,沒有了冬天夜晚的安謐,失去了春天早晨的純淨,眼下的一切都那麽實際而俗氣,最後一點田園牧歌的氣息,也已消失得如遊絲一般渺茫飄忽。有關她的溫暖美好的記憶被瓦解得支離破碎,不成片斷。他不能融入都市,又回歸不了鄉村,精神皈依的故鄉在哪裏?海德格爾對現代人處境作出過判斷,所謂由於真情存在的喪失,已無家可歸。範曉波也真的“無家可歸”了。

於是作家沉入內心的同時,也沉入對生命中詩意的緬懷裏。寫叫他靈魂飛翔的音樂,和溫暖了生命的故地風物,及那種純淨得令人心悸的情感萌動,不管作家在其他方麵筆觸多麽戲謔和調侃,一旦觸及這些,便筆挾情感,觸處生春,文字有了燙手的溫度。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愫氤氳開來,熱氣拂麵,叫人低回感喟,深受感染。寫到對多年前一個春天的記憶,那是一個躁動而焦灼,甜蜜又憂傷的日子,醇酒似的令人迷醉,令人無限懷想,結果又痛徹心肺——那是他生命裏唯一的,不能複製的真正春天,定格成一幀永遠的心靈圖畫:

“一切都像老照片,隻能懷想,不能到達。不管是春天蛻變了,還是我的季節感發生了病變,我從此有了這樣的錯覺,1981年的春天,才是正版的,此後全是盜版的水貨。”(《正版的春天》)

範曉波的語言感覺是靈異的,鮮活的,既有質感,又有密度,還兼具禁得起摔打的韌性。通感等語言陌生化手段運用得如水溶鹽,沒有斧鑿之痕。有論者指出範曉波“表達出一種清新、繁複、陌生又飽含心理內涵的聲音……用詞,句式,敘述方式都有別於慣常散文的常見寫法。範的散文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創新性和詩性品格。”(雷達語)誠哉斯言!隨便舉幾個例子:寫野外蛙聲盈耳:“走在長滿蛙聲的冷水田”,越來越抵抗不了的饑餓感:“把饑餓養肥養壯”,聽歌聽到淚流滿麵:“沒有那首歌讓我在被窩用淚水澆灌耳朵”……這些詩意蔥蘢,靈光閃現的文句,可以說俯拾即是。讀來真有那種如行在山陰道上,美景無限,應接不暇的感覺。美妙的文字享受大大稀釋了文章本身的沉重和憂傷。

江蘇豐縣順河一中 司葆華 郵編 221721




洛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