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這個可以解得。關於你的問題和你前麵文章所探討的,有個簡單回答:

莊子認為人不一樣,不必求同,必須怎樣怎樣,所以差別是自然的。後天的,人不能理解,是困在小善、小知,狹隘的可道中。有去善自善,去小知則大知明。孔子具體發現有四種毛病,妨礙人的理解:

意、必、固、我。從意會知識角度:

意,就是看到一篇文章,不管說啥,我認為它說的是啥,就是啥。

必,就是我知道某個東西,那所有類似的東西,都必是這樣的,否則我就不喜歡,不管它是不是特例,或者我知道的是不是特例。

固,就是我知道某個確定的知識,比如守株待兔的人得到了兔子的經驗,那是不能改的終極真理,不管你怎麽講,我就是不信。

我,就如我站在我這個角度看,不算是錯吧,那麽我所知一定是對的,你說你的角度,還有別的角度,那純是胡說八道,我有我的立場和原則,聽了你的,豈不是我的學位是假的,我的智商低下,總之不管你講什麽,都是侮辱,我豈能受侮辱?

階級性,是個有趣的觀察。可以試試從意必固我去觀察,嗬嗬,層次分明,過了兩關卡在第三關,過了三關卡在第四關,非常有規律。

朱熹解釋過意必固我。羅素講過類似的,https://blog.creaders.net/u/10781/201604/253164.html。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