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方法的個人體會 (這樣的文章寫了很多,先任發一個,大家討論)


以前發明的三讀大法,就連自己也一直沒有安下心來好好實踐過,所以不知其效如何。不過既然如此,我就依然保留對此法的自信的主張。

前些日子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也並沒有完全按照裏麵的不同閱讀層次和方法去讀書,但是今日借鑒了其中的兩個小辦法:一曰檢視閱讀法,二曰書上筆記法。其實這兩法都是我以前讀書慣用的,然而都不曾一起用過。檢視閱讀就是在有限時間內快速閱讀;書上筆記法顧名思義,即拿筆在書上勾畫標注也。

我今天讀書,是事先就決意要一鼓作氣讀完的,決不想拖到今日之後。因此首先便給自己規定了時限。全書共七章,我昨天八個小時細閱才看了兩章,今天便要求自己五個小時內看完其餘五章。如此一來,每章就有平均一個小時的檢視閱讀和做書上筆記的時間。

於是,讀完一本書的任務被分化為讀完五部分內容的任務,而當下隻需要用掉一個小時看完其中一部分即可,其餘照樣。這就好比考試一樣要趕時間,考試目標就是要在規定時間內對特定部分進行閱讀理解並總結其大意。如是而行,分割了的大任務一下子變得小了很多,而且也並不覺得時間不夠,反而開始詫異昨天怎麽會那麽久才看了那麽少的書。

接著,就是具體讀書的方式。我對每章內容都采取了平時慣用的“拆骨法”來看。簡而言之,就是將該部分內容的下設分題作為“骨”拆分出來,寫在一章最前麵。繼而再以“切肉法”一點一點將相關內容看過,並將其大意作為“肉”總結出來,置於前麵的“骨”之下。當然,肉塊的大小就看個人的刀法粗細了。我今天隻能略看,而且我認為略看——即大刀切——要好過細看(即小刀剁)。這樣拆骨切肉一番,便算看完一章,如此再看下一章。總而言之,若將一本書比作一頭牛,看完它就如解牛(未必與庖丁法同)一樣。我的方法就是將全牛先剖作幾份(我今兒個是五份),然後挨個拆分。每份都是先抽出骨頭,再切碎肉,即可告成,僅此而已。繼而再如法去分析另一份骨肉,直到全牛悉解。此即我的分體-拆骨-切肉解牛式讀書法。

這方法的好處是快捷方便,省時節力,而且提綱挈領,去蕪存菁。無管窺之虞,有全竹之妙。

當然壞處也有,畢竟不能看得很精細,也無法太確實,可是這就完全取決於個人讀書的造詣。若能一目十行,博聞強記,看得快且好,無慮不從容,自然以此法讀書會倍覺精進;或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需看太細,略讀即有成,則以此法也能頗得樂趣。倘若此皆不克,輒須會辯粗分細,挑肥揀瘦,那樣便也可以讀個八九不離十。所以這個法子,歸根結底來說還是個很好的法子。如果用此法尚且不能看好書,就不必用其他方法看書了,甚而言之:就不必看任何書了。

當然,這個法子,隻是用來看理論性強的著作,至於文學作品和休閑讀物,大可不必如此緊鑼密鼓地催逼上陣。確實,以此法讀書,每日不宜超過八小時,連續不宜超過三小時,否則真有喘不過來氣的感覺。讀訖釋卷,腦力為之一竭。

以此法讀書,一定要有考試時候的那種壓力,作戰時的那種緊張。
所以說,看課本就該像打仗,看小說就該像吃飯;前者要快狠重緊,後者要慢柔輕鬆。看課本如果不緊著看,一定會拖來拖去看不動;看小說如果不細細品味一番,還不如隻讀故事梗概。讀不同的書,用不同的方法,否則就會南轅北轍,本末倒置。很多人學習不好,就是把課本像看小說那樣細看了;很多人沒有文化,就是把小說如讀課本一般漫讀了。

細看課本的人,一定不會有更多時間看更多的課本,所以幹脆就連這一本也看不好。
漫讀小說的人,即便如此這般看了無數的小說,也好像一本也沒有看過。
乍聽起來,我的讀書法似乎一反常式,其實細想,常式是錯的,我是對的。

讀理論書籍是為了增長學問,所以要爭取多看多獲取信息,而且獲取的信息是係統和完整的,那麽就一定要使用我的解牛式讀書法。
讀文學作品是為了陶冶情操,所以要爭取細品細玩味真趣,而且玩味的真趣是深刻和雋永的,那麽就一定不能用我的解牛式讀書法。

所以說,世人以為該一字一句慢慢讀的書,其實該一篇一章翻著看;而他們認為隻需嘩啦嘩啦翻著看的書,正應該反反複複的去品咂琢磨啊。

讀過書的人很多,真正讀書的人就不多;
讀書的人很多,真正的讀書人就不多;
讀書人很多,真正會讀書的人就不多;
會讀書的人很多,讀出這些見解的卻隻有我一個。

(……哈哈,這是幾年前寫的一個日記,粘貼來此,後麵這幾句自大話今天看了很臉紅,本來要刪除的,可是刪除了就似乎感到沒寫完,於是聽之任之吧。當時用幾鍾頭時間很快看完了一部理論書籍並且全部記住了,自我感覺確實極其良好。歡迎大家就讀書方法展開討論。多交流一下,相信大家都會學到很多經驗的。)

所有跟帖: 

有見解:) -ifoundyou- 給 ifoundyou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09/2007 postreply 18:16:1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