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中
韻律的起伏,象音樂。
可是我看到的是文字的組合。
我想到了最清明寂靜中的單曲,是平靜。不過,
那延續的動態,讓我想起奔馳在田野的搖滾。
當我再看繪畫作品時,除了色彩與圖形,我看不出什麽。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是稍有名氣的文學評論家。文章裏他寫到一首詩歌的誕生,如果不提及一些產生的前因後果,那麽當它誕生後應該會發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我想他是深有體會,不是親身經曆了一番事件也是親眼目睹了一些事件的產生。
我想這也不單單應用在詩歌上,也同樣適用於所有的文化藝術創作上。一件原創作品的產生有創作者個人的靈感與思想。靈感來自於瞬間,而思想則是長時間的考察與思考。所以作品是私人的。當它麵向公眾時就屬於大眾,這裏允許多樣的詮釋。而詮釋者個人的理解與自身的狀態,理解有關。
我對於會寫文字的人會懷有一絲豔羨的心情,經常好奇為什麽有些人這麽喜歡寫字呢?到現在我手上似乎也有了一些感覺良好的文字,可是對於別人喜愛寫文字的好奇心還是未解。不過這似乎也解釋了我寫文字的動機。
聽說作家分兩類,一類是真心喜愛寫作,一類是為了寫作去寫作。為寫作去寫作的人我想他們經過努力會很適合作文字評論者。
我似乎可以歸類於後一類,不過也不那麽確切,因為我對於文字不那麽敏感,或許應該說是我對於寫文字有種不甚積極的態度。所以這也可以解說了我的文字特色,簡單利落,缺乏了一種溫柔的韻味,多了硬朗。
對於詩歌最近有了一些體會.最近的幾首詩歌原型是一些未完成的段落,最後被我分拆精簡。當然回歸原始段落,那也是一篇小佳作。
一直以來我都很關注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可以體驗到的就是中英文兩種語言在感受功能上的接收與理解。我沒有接受很多文學科班教育,少了很多文字上的應寫訓練。不過這也恰恰少了一些束縛,在人生後期的自學上對於知識的學習多了些自主掌控。自學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
最後我要解釋一下以上這首詩歌。它的靈感來自於最近的部分英文閱讀,是關於一些科學哲學術語參考書的閱讀。我想你一定很難想象這首詩歌的啟發靈感吧。
或許那是某時刻頓悟契機產生的。
再回到這首詩歌,我再看時是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此刻我多了不同的感受,但沒有即時記下。所以這又過了二年,我忘了二年前的感受,這篇是初時的一次觸動寫下的文字告訴了我當時的感受。
以此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