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剛聽完2016年的這本科普書,給自己掃盲。 生物知識都還給生物高中老師了了。這篇讀後感小結一下書裏對nature vs. nurture的探討。
先定義幾個詞:
Gene: a short section of DNA that contains the set of instructions to produce one specific molecule in your body, usually a protein
Chromosome: a package of genes and other bits of DNA and proteins. We have two sets of 23 chromosomes or 23 pairs;
Genome: an organism's complete set of DNA
DNA: a long molecule that contains our unique genetic code
1. identical twins的基因(Gene)完全一樣。 如果從小失散,在背景完全不同的家庭撫養長大, 成年後對他們進行測試, 對研究nature vs. nurture很有意義。 1979-1999年期間,Minnesota Twin Family Study 跟蹤和調查了很多這樣的twins separated at birth, 發現了基因對人們的巨大影響。
他們的個性/行為(比如樂觀還是悲觀, 比如堅毅, 比如領導力,比如建立親密關係)可以correlate的比例是50%。 如果是在同一個屋簷下一起長大的普通的兄弟姐妹(不是identical twins), 這個數據隻是10-20%。
失散的identical twins, 成年後他們的IQ correlation則是70%。
https://www.livescience.com/47288-twin-study-importance-of-genetics.html
https://www.nytimes.com/1986/12/02/science/major-personality-study-finds-that-traits-are-mostly-inherited.html
我的兩分錢: 古希臘人敬畏goddess of fortune, 從而理解個人命運有太多不能自主的因素; 現代人崇尚meritocracy, 一方麵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另一方麵現代人的抑鬱率自殺率比古人高太多,因為現代人完全把失敗完全歸結於自身, 從而無法承受對自己的失望。
對世界的認識是螺旋進行的,近代生物科學的突飛猛進,讓我們發現基因對人的性格智商的重大影響。 這樣的非可控因素, 不知該讓人灰心, 還是讓人有信心呢? 老話說--“性格決定命運”。 可是twins separated at birth study, 所揭示的難道不是“命運決定性格“嗎?
如果自家倆孩子, 一個性格堅毅, 專注努力, 另一個自由散漫, 得過且過, 父母怎樣才能做到理解孩子們的基因造成天生性格不同, 父母怎樣做到不偏心自己更認同的價值觀的那個孩子?
2. 那麽硬幣的另一麵是, 同一個屋簷長大的identical twins, 為什麽還是有不同?
這個原因是Epigenetics. Epigenetics可以說是基因的開關。
運動,睡眠,飲食,壓力,老去,疾病,這些對Epigenetics都影響很大。
還讀到這句話: 基因決定了你的潛力, 環境決定了你的表現。 如果你可以戰勝這二者, 那你是outlier。
那麽所謂outlier, 不就是鳳毛麟角嗎? 那麽我們誰又能決定自己的基因和出生年代、社會、家庭這些環境呢? 養娃的過程中,不如推己,先改善自己的環境, 甚至自己的Epigene,自然惠及於娃。
這本書裏還有這句話,在我腦子裏盤旋--這句話裏麵的Mother nature, 何嚐不是古希臘神話裏麵懲罰西西弗裏的諸神呢
The crucial driver of evolution, Darwin understood, was not nature's sense of purpose, but her sense of hu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