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人

本文內容已被 [ 瓦崗寨 ] 在 2007-08-30 06:06:1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公元前551年秋天,在魯國昌平鄉鄹邑(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鄹邑大夫家中,孔紇老年再得一子。雖然已有九個姐姐,和一個腿帶殘疾的哥哥,但這回終於是一位健康的男嬰。正是這位健康的男嬰引出了中國儒家兩千五百年的故事。

男嬰出生在中國春秋時代。之前華夏已走過了遠古蠻荒,穿越了三皇五帝的傳說,又經曆了夏,商,西周三朝,進入了東周。男嬰的出身地魯國是東周帝王中央政權分封的幾十個地方諸侯國之一。春秋時代鐵器開始在中國使用。農耕技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社會進入了民間也養得起專業知識分子的階段(這對男嬰未來的從業當然是十分重要的)。生產力的發展又使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製度崩潰瓦解,社會麵臨著大變革。


說不清中國的第一本書出版在何年何月("河洛圖"?)但文字(甲骨文和鍾鼎文)到春秋時至少也使用近千年了。禮樂在宮廷裏傳承,雖然有衰落之勢,但詩歌在民間還是廣為傳唱。天文,氣象都已有了嚴格的記載。對後世華夏文化影響巨大的一些重量級著作,如周公整理的《周易》也已問世多年。兵學,曆史,更是各國研究的重中之重。華夏文化的噴湧,蓄勢待發,基於文化認同的"華夏"民族共同體也正在形成之中。此魯國男嬰生逢其時。

鄹邑大夫孔紇隻是魯國的一個官階不大的武官。祖上是商代貴族,在魯國仍享有封地鄹邑。男嬰出世孔紇己72歲了。母親顏氏卻是18歲的少婦。後來太史公司馬遷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史記• 孔子世家》 。按今天的說法:72歲的孔紇與18歲的顏氏亂搞男女關係而生出了孔子。孔子是這位男嬰後來的尊稱。出世時頭上有個坑,於是老爸便起名孔丘,字仲尼。孔紇共有三個老婆,九個女兒,兩個兒子。孔丘是最小的一位。所以後世,有人想罵孔丘時,便喜歡直呼孔丘為孔老二。

三歲,老爸孔紇就過世了,17歲,母親顏氏也中年早逝。孔丘的青少年時代過得並不輕鬆。孔丘雖為貴族也作吹鼓手,婚喪禮主持人,倉庫管理員等一係列工作來養家糊口。依他後來的回憶,青少年時,他是吃過許多苦頭,也領略過不少白眼。估計此時的孔子,人生態度應該是"君行健,自強不息"《易》吧。

孔丘一生對各種場合的禮樂都充滿興趣,相信與他早年的職業生涯息息相關。他研究禮樂,發現周禮傳到春秋時節已呈"禮崩樂亂"之勢。這真令他對現實大失所望,對周禮更充滿無限崇拜。為窮其周禮究竟,年輕孔子還專門從魯國跑到東周首都洛陽去請教時任國家圖書館長的老子。當時,這還隻是一位學子向學術前輩的一次探討求教。可日後看來,這是華夏文明史上兩位思想巨人唯一一次麵對麵。自然好奇。從司馬遷到魯迅,對這此"高峰會議"都有過各種不同版本的描繪與猜測。可倒底這兩位說過些什麽呢?都不得其詳,留下許多想象空間。這不久,老子便騎青牛出函穀關,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若不是函穀關長的靈機一動,怕一部《道德經》也不曾留下。

除占卜術外,充滿"變"與"不變"哲學思辯的《周易》一定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必讀教科書。孔子當然讀,並編纂補充了其中的《易傳》。這一整理就將其一部占卜經典,提升為了哲學著作。(《易傳》也成為以後儒家所謂的六經之首。)孔子因此對《周易》更早的編纂者,周禮樂的製定者,曾經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充滿欽佩。奉為終生楷模乃至於要"夢中時常相見"。

踏踏實實地學習與研究,使孔子在30歲以後便在魯國小有名氣。孔子自己的孩子出世時,魯國君還送來兩條鯉魚祝賀,這足以證明孔子已在魯國贏得了自己的初步位置。於是也有一批最初的弟子開始聚集在他的周圍。但是孔子的理想還不是隻作學術研究。貴族出身,孔子誌在作官。在贏得初步社會地位之後,孔子也找到機會在魯國開始了仕途。官由小及大,甚至代理過三個月魯國"相"職。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可孔子沒多久便在魯國官場政治鬥爭中敗下陣來。雖再經多年努力都再無緣官場。若幹年內隻得趕著牛車,帶著逐漸多起來的弟子們在中原大地曆盡辛苦,國與國間四處奔走遊說,鼓吹孔氏從政理想。這個求官過程,回頭來看,倒更像孔子辦了一所流動大學。日後那本《論語》中的論述與探討,及《論語》中許多故事均發生在師徒們這些年的顛沛流離之中。一本儒家經典誕生在求官路途,倒像是無心插柳了。

孔子的從政理想也就是他日後在儒家學說中反複闡述的"仁德"治國的理想。盡管令各國君主排手叫好,可那都是表麵文章,直到年近70,弟子巳有三千,賢人也有七十二,國家也遊曆了不少,但孔子求官之路無論在那一國都一無所獲。最終孔子(現在可以稱"子"了)還是被迎回故鄉,葉落歸根,尊為"國公",得以專心編纂古籍,教誨弟子。又五年,慨然長逝。

僅以成敗看孔子一生的故事,活著不外乎一位失意的政客與與一位成功的民間教育家。當然還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學者。但是死後僅數百年,由他開創的儒家學說卻在更多後續學者的演繹之下變成為統治華夏文明,長達兩千年之久,雖曆經天災人禍,朝代更迭,異族入侵,戰亂無數,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直至公元1949年都未曾動搖與間斷過的儒家經典,成為了華夏的"國教"。 如此這般,想想當初"惶惶不可終日"的四處遊說,孔子在天之靈至少不應該再慨歎:"逝者如斯夫"了!

生活中的孔子還不是日後那尊神。他隻是個努力的人,是個講究實際的人。他在《論語》中討論的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他不喜歡胡思亂想,"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孔子當然是個熱衷學習的人。 成年後的孔子身高1米75以上,身材偉岸,儀表堂堂,不是"二等殘廢",喜歡音樂,詩,歌的同時,對駕車射箭也頗有研究體會。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禮記》。孔子從不否認自己是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的美食家。至於"窈窕淑女"當然"君子好逑"啦。孔子似乎也是一位性情中人。

孔子一生也頗有幾件讓後人難也定論的爭議。比如其一,代理魯相僅七日,便以"妄臣"的名義誅殺了與自己在辦學上爭奪過生源,頗有競爭關係的對手少正卯。現有的史料未見少正卯有過那些"恐怖行為",孔子的宣判詞中,少正卯似乎也隻是個"思想犯"而已。看來,孔子除了書本上的"仁德"之外,也是位在官場中動過刀子的人啊!

活著的孔子,雖官場不甚得意,一生還是頗"瀟灑"。孔子評價自己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其實,孔子七十以後,長須飄逸,鶴發童顏,不再求官,弟子簇擁,自然也就"從心所欲"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又一個焦慮的小夥…,《嘎沃麗太》
•  程咬金《走西口》
•  程咬金出西口以後:月亮代表我的心
•  黃河頌
•  《今夜無人入睡》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