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溺愛你的父母

 

作者:馮嘉和

來源:武誌紅(ID:wzhxlx)

前幾天,有個朋友來尋求幫助:

她從事互聯網行業,雖然要加班熬夜受苦受累,但也收獲許多。可父母總苦口婆心勸她考公務員考事業編。

“我不想按照父母的期待去生活,但我很愛他們,不想讓他們痛苦,該怎麽辦?”

麵對這個衝突,我必須堅定地支持她做自己。

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如果真的愛父母,請不要剝奪他們痛苦的權利。

愛父母,不僅是讓他們開心

說到 “愛父母”,或許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讓父母開心。

這真的是愛嗎?

我先把問題換一下: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開心嗎?

有沒有發現,答案不一定了?

大多數父母都知道,愛孩子並不是一味地討好孩子、讓TA快樂、幫TA解決一切困難。

而是,也要教會TA該如何生活,讓TA能夠成長,自己麵對生活的酸甜苦辣。

愛一個人,不是一味對TA好,而是關心TA的成長。

這不僅對孩子成立,對伴侶和父母也是一樣。

而成長的重要一步,就是懂得接納痛苦。

每個人都必然會經曆痛苦。

在心理谘詢中,如果谘詢師看到當事人處於痛苦之中,一般不會馬上想方法讓TA好起來。

因為痛苦能讓我們自我探索,激發我們更多的潛力。

痛苦是一種權利,是成長的機會。

但往往我們本能地認為,“成長” 是孩子、年輕人的事情,卻忽視了父母也需要在自己的人生裏不斷成長。

 

30歲有了孩子,他們是第一次當父母; 50多歲孩子成家,他們第一次麵對親子分離; 60多歲有了孫子,他們是第一次當爺爺奶奶.....

 

而當我們對待父母一直習慣 “報喜不報憂”,本能地想讓父母開心多一些,痛苦少一些。

那就會導致,父母接觸不到不愉快的現實信息,成長停滯不前。

報喜不報憂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一個信念:

我的父母是脆弱的,他們無法去麵對那些不好的現實,也沒有成長的能力。

孩子越是堅信這一點,便越會 “寵溺” 父母。

人們常說,過度溺愛孩子會讓孩子無法長大。

而我想說,孩子成年後如果過度溺愛父母,也會讓父母的內心退行回孩子,無法成長起來去麵對現實。

甚至最後,當我們無力再 “包容” 父母,當我們壓抑到極點而不得不爆發時,將給父母造成更大的傷害。

允許父母痛苦

其實就是在幫助他們成長

允許父母痛苦,便是給彼此成長的重要契機。

這意味著我們要讓父母有機會在痛苦和失望的情緒中,做一些停留和思考。

而不是第一反應去安撫他們、去遷就那些不合理的要求。

曾聽過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一個孩子在成年後決定外出闖蕩,臨行之際,母親站在門邊說:兒子,媽媽的心好痛,你不要走好不好?

孩子的回答是:媽媽,我決定要走了,你還有什麽話想和我說嗎?

母親一再挽留,坦言孩子離開後自己會如何崩潰,痛不欲生。

但孩子耐心聽完後,便和媽媽告別,踏上旅途。

看起來有點 “絕情”,但這卻是一個不錯的做法。

這個孩子並沒有因為媽媽的痛苦而改變,放棄自己本該去闖蕩的人生。

但同時他也給父母傳遞了他的愛和善意:

他允許母親感受痛苦,聽她訴說痛苦。

這正是這位媽媽學會麵對現實的關鍵過程。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也能感受到:

孩子做自己,並不代表他不愛媽媽。

就如同平時大人看到小朋友走路摔倒了。

如果過度關心和主動去扶孩子起來,那麽孩子就越難學會自己走路。

孩子需要體會摔倒時的疼痛,同時思考下一次怎麽走才能更穩。

允許父母痛苦,其實也是在告訴父母:

1、你是有能力承受痛苦的;

2、這件事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麽可怕;

3、我愛你,和我一定要聽從你,是兩件事。

一個人成長的關鍵點,是在痛苦崩潰過後,能夠發現:

生活還在繼續,自己曾經極度糾結的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麽可怕,也不再妄圖去掌控那些無法掌控的事情。

而這些,是為人父母,甚至每個成人都要學會的。

早日學會,才能避免與子女更大的衝突,減少日後更多的痛苦和無力。

父母拒絕成長,

兒女會永遠崩潰下去

若父母此時無法成長,將會造成雙方更多的糾纏和折磨。

一個人是什麽時候成為父母的?

懷上孩子的那一刻,分娩的那一刻,我們從生理上成為了父母,有了兒女。

但此時,父母並不完全了解該如何照顧孩子、教育、樹立榜樣。

之前,曾遇到一對總是抱怨孩子的夫妻。

兩人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教育兩個兒子,但兩個兒子卻始終和他們的期望相去甚遠。

“我們都教了這麽多,怎麽他們還是做不好?”

我問他們是怎麽教育的,他們說:

 

平時我們都是千叮萬囑——告訴小兒子學習要努力,不要退步,爭取考更高分; 提醒大兒子要好好工作,不要抱怨,要想辦法賺更多的錢......

 

我聽下來,這對夫妻的慣性思維都是自己想要什麽,就向孩子要什麽,極少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這不是教育,而是要求。

兩個兒子時不時會說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但夫妻倆完全不肯成長,反倒覺得兒子不孝。

而類似拒絕成長的父母,常常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1、拒絕調整預期,隻要你做不到,就是你有問題,從來不會審視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

2、隻願看孩子符合自己期待的一麵,隻要一不順意,就擺臉色,情感上表現出拒絕的態度;

3、覺得自己不開心都是他人的責任,別人有照顧自己一切的義務,遇到困難拒絕和子女一起合作想辦法。

父母拒絕成長,會導致一個慘烈的關係模式:

父母就像一個大孩子,想要的多,容易鬧脾氣,還聽不得真話。

而兒女無論多優秀多努力,都無法讓父母滿意,並最終在一次次要求下,內心走向崩潰。

如果子女無法盡早意識到這一點,而是一直遷就下去,會讓父母養成一個壞習慣——情緒綁架。

他們發現,隻要大哭大鬧,或者講一些貶低自己的話,兒女就會聽話照辦。

最終,失控的父母和崩潰的孩子,互相折磨。

父母痛苦之後,

會有更開闊的人生

子女拒絕父母,允許他們痛苦。

不但可以促成父母的成長,促成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更重要的,是讓父母有機會去做自己、活出自己。

中國父母有個特點: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為孩子而活。

而讓父母痛苦和失望,能讓父母盡早從控製孩子的欲望中抽離,更多地回歸到自己的生活。

曾有一個女性來訪者傾訴,從小到大父母始終圍著她轉,規劃好她的生活,也期望她達到各種各樣的成就。

她感到窒息,但一想到自己停下來父母會難過,無論再苦再難,她都會強迫自己再堅持一下。

直到後來她終於受不了,和父母大吵一架後,和他們斷聯了半年。

這段時間,她強行切斷所有父母試圖幹預她生活的一切嚐試。

平時隻是偶爾打電話簡單問候,但一發現父母要控製她,她便立馬掛斷電話。

這半年,對於一家人來講並不好受。

但一切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父母前麵二十多年圍著女兒轉,從未有過自己的興趣和生活。

自從無法再幹預女兒後,父母二人才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經曆了幾個月的痛苦後,他們開始試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去跳跳廣場舞,和朋友出去玩等等。

女兒決絕的反應,讓父母多年來終於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給他們傳遞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不要再管我了,請把你們自己的生活過好。

拒絕父母,是把父母的人生還給他們自己。

不用擔心拒絕會給父母帶來痛苦,因為痛苦永遠無法完全避免。

同時也是所有父母成長所必須經曆的。

父母必須麵對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落空,才會更加懂得怎樣的期望是合理的;

必須麵對自己和孩子間的爭吵或冷戰,才會開始思考和孩子采用怎樣的溝通方式才是適宜的;

必須麵對孩子終有一天會有自己的生活,才會明白為人父母最終還是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人隻有把精力用在經營自己的生活上,才可能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而孩子的獨立,正是父母重獲人生的新契機。

把痛苦還給父母,也把人生還給他們。

如此一來,你能做自己,而父母在忙碌二十多年之後,也終於放下重擔,可以真正去享受他們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馮嘉和,一個低調的心理谘詢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誌紅(ID:wzhxlx),微博:@武誌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誌紅心理谘詢中心。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