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集錦 很早就看了《道德經》,然而其語言博大精深,莫說理解的是掛一漏萬,就是明其一理也覺得困難。報了這門課,學了孫享林老先生的新譯,覺得略有所得,僅此寫以下愚見。 總體感覺《道德經》言道修德,樸實無華,卻字字真言,大智若愚。道理顯露於平淡之中,也正符合清靜無為處下的思想。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就是《道德經》給人的感受。相比那些賣弄詞藻、華而不實的文章、書籍,《道德經》更讓人心寧氣神。心情煩躁不安之時,即便不誦讀《道德經》,隻翻翻,也讓人心神舒暢不已。多讀多誦更讓人心平氣和,不易出現情緒波動。 道為何物?道,天地萬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包含著世界上所有的道理,包括了我們現在理解的和不理解的。我們理解的叫科學。很多科學的東西可以實現,可以掌握。然而還有那麽多無法控製、無法預料的事情呢?舉個例子,一個人很愛另一個人,但是那個人並不愛他,無論他怎麽做,她並不心動,她總說感情是不可以勉強的。的確,不光感情,很多事都無法勉強,這正是有意栽花花不開。很多人為此苦惱。然而這屬於道的範疇,《道德經》也告訴了我們處理的方法——修道修德。我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無法強行改變外界環境,我們也無法強行改變他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有權並能改變的隻有自己。每一件事都會產生一個時間與空間上的效應,會產生一個影響。既然我們明白還有很多不可強行改變的事這個道,我們就沿著這個道改變自己,修德。自己修德會對他人產生影響,修道修德越高深,對他人影響就越深,他人自然而然就發生了轉變,而且多半會向著你所期望的方向轉變。這也正是某種程度上的無為無不為。自己做好事,幫助同學,評選時,自己不用說,別人心裏也就想著你,推選你。你並非要為了獲選而做,但結果卻獲選。 一個人的行為由思想控製,而心態又決定了行為的效果。《道德經》言德言道,正是在教我們為人的心態。無為,處下,淡福禍,舉不勝舉。為什麽?就因為老子傳授世間之道,而讓人們順道幸福也生活下去。記得原來我腦袋裏雜念很多,總是靜不下心來,即便是在做事的時候。雜念一多,人就很矛盾,因為總有許多想法在碰撞,人活得不舒服。學習了老子的清靜無為,摒除雜念後,腦袋裏很清爽,沒什麽雜念了。感覺沒事的時候讓腦袋充分休息了,想問題時更專注,也更清晰,即便在很急的狀態下也能保持冷靜。為什麽?排出了雜念欲望。欲望減少了,人就平靜的多了。做事情不計較回報,人就知足的多了。有些人之所以很痛,就因為過於急功近利,期望過高,明知是強求,仍然不放鬆欲望,因而事不順。也有些人,總抱怨事不順,其實是自己在不經意間違道而行。不要期望回報,事情的結果往往讓你很順心。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處下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是道的體現。古代不少英主明君,都是願意處下而能得天下。三國時,君主中才能劉備最差,然而他善處下,故能得臥龍,鳳雛,五虎上將。善處下,故能遇張鬆,坐得西川。而曹操以自居上,傲視群雄,雖文才武略甚佳,但不得人心。善爭好鬥者,豈不明天外有天,一山還比一山高,無窮盡也。而水“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豈不美哉!
作者:環境學院經排水工程 水0301 夏冰 學號012003020515
(轉自道德之光 www.daodejing.com.cn)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學習《老子道德經》的一點體會 |
• | 修道修德使我學會處理人際關係 |
• | 背誦《道德經》治病健身的體會 |
• | 聽《道德經》課,不虛此行 |
• | 道德經第八十一課載營隨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