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法門不可能在一生成就的,而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到了淨土得到無量壽命,而且,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念佛的當下就有佛光護佑,消災

本文內容已被 [ 安樂能人 ] 在 2021-12-31 10:20:1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消災免難,祛病避禍,身心安康,吉祥如意。

為什麽取淨土法門,而舍通途的聖道法門?

按照通途聖道法門,了生死需要斷見思惑。淨土法門往生到了極樂世界,就成就阿鞞跋致,不退轉,一直到等覺菩薩,是當生成佛的法門。

 

智者大師的臨終示位是觀行即佛,伏住了煩惱,但是沒有斷煩惱。藕益大師的臨終示位是名字即佛,就是教下大開圓解,沒有斷煩惱,也沒有伏住煩惱。這兩位大師靠自力不能了生死,而是靠往生淨土了生死。印光大師說,這幾位大師臨終示位的恩德,末法眾生粉身碎骨都難以報答。如果沒有他們的臨終示位,我們不一定能死心塌地地選擇淨土法門。

 

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境界,  還是沒有斷見思惑煩惱,明心見性之後,修行人需要到遠離人群的地方“長養聖胎”,以斷習氣,斷煩惱,才能了生脫死,隻要還有一絲一毫的習氣,煩惱沒有斷盡,還是要隨業流轉。印光法師解釋永明延壽大師的“禪淨四料簡”是這樣說的: 

 

“其第三偈雲“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以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曆緣鍛煉,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回,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曆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青複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謬誤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耶?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印光法師文鈔)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無量壽經》“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湣,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按照這段經文,將來到了滅法時代,所有聖道教典不複存在,「經道滅盡」,也沒有出家人了,也不知道戒定慧三學了,根本聽不到「發菩提心」這樣的說法了,連三世因果的道理都很難聽到,隻有這一部《無量壽經》還存在。《無量壽經》所標示的是念佛的法門。那時候的眾生,三學的名字也聽不到,煩惱深重無比,壽命最多隻能活十歲,他要看今天我們念佛堂的各位蓮友,那就像佛一樣了:善根深厚,還能在這裏聽法座,深信因果,念佛求生極樂,在家裏還有念佛堂,還有種種經書等等。那個時候沒有這個條件。佛為什麽特別留下這一部《無量壽經》而不留下別的經典呢?別的經典想留也留不下來,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堪了。別的經典都是介紹自力修行的法門,眾生修不了,怎麽留得下來呢?沒人研究了,自然就消失了。《無量壽經》是他力、念佛的法門,再煩惱深重,這句佛號,長了嘴就會念,願生淨土,就能往生。所以,這部經特別留下來,法滅時代眾生都可得度,何況現在?遠遠超過法滅時代了。

通過祖師的教判,我們得出結論: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快速離生死,成就佛道。「這輩子不行、下輩子再來。」那不是一個有道心的人。聖道、淨土兩種殊勝的法門當中,聖道門暫時放到一邊,雖然我們也很想開發智慧、得到法益,但在此土、依我們的根機是不可能得到的。集中精力選入淨土門,一旦到達淨土,不證自證,自然得無生法忍,三明六通一切具足,一切經教全部通達。清楚自己是處在什麽樣的時代,認識到自己是什麽樣的眾生,自己真正的根性,就能容易接受淨土法門。

這個十多分鍾的淨本法師的短視頻講得很好,而且都是引用了佛言祖語的。  https://www.plb-sea.org/vids/2021120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