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揭秘中國小說中的蒙汗藥

本文內容已被 [ 燕赤霞 ] 在 2007-07-02 19:01: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大科技》:揭秘中國小說中的蒙汗藥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 border="0" />

英雄難過蒙汗關




英雄難過蒙汗關

在中國人的傳說中,“...”總是與神秘莫測的江湖文化緊密聯係,它是盜賊們慣用的一種神奇藥劑。相傳,被坑害的事主隻要服用此藥,便會立即暈倒,長睡不起,沒有解藥難以救治;或等藥性散失後,方能蘇醒,但往往已經人去樓空,錢物兩盡了。
關於蒙汗藥的描寫在著名的古典小說《水滸》中多次記載,比如在《水滸》第二十七回《孟州道母夜叉賣人肉》中的一段話:“那婦人哪曾去切肉?隻虛轉一遭,便出來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兩個公人隻見天旋地轉,噤了口,望後撲地便倒……隻聽得笑道:‘著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腳水!’”這裏“母夜叉”孫二娘所說的“洗腳水”,想必就是大名鼎鼎的“,,,”了。孫二娘依靠此藥將押送武鬆的兩個差人麻翻在地,虧得武鬆本人警惕性高,見酒色發渾,起了疑心,不然景陽崗上的打虎英雄,恐怕就真要變成母老虎手中的人肉包子了。

《水滸》中蒙汗藥最淋漓盡致的發揮當屬“智取生辰綱”這場戲。楊誌、軍漢、都管等眾人在黃泥岡吃了晁天王等人賣的藥酒之後,一覺從日色當午“直到二更,方才得醒”。而他們所押送的生辰綱早被取了個幹淨。看來,蒙汗藥往往是與酒搭配使用的,自古英雄有哪個不好酒?卻往往因為這酒誤了大事,把蒙汗藥下到酒中催人服下,當真是難倒英雄的絕妙計策了。

治病救人之良藥

透過傳說的迷霧,我們大致可以將蒙汗藥的特點做如下總結:首先,該藥藥性極強,人服用後可迅速導致昏迷,經過一段時間後方有蘇醒的可能。這中間有何事發生,則渾然不覺;其次,該藥能夠溶於酒水之中,除了酒是古代的大眾飲品,容易得手之外,想必是需用酒色和酒味來掩蓋蒙汗藥自身的顏色與味道。但終有馬腳露出,下了藥的酒往往顏色發渾,味道也變苦,因此隻要有經驗,警惕性高,人是可以發現的;最後,根據傳說和小說中記載,和很多著名毒藥一樣,蒙汗藥是有解藥的。用冷水噴麵或強灌特製的藥湯,就能使人體內的藥性很快散去,蘇醒過來。

說來說去,蒙汗藥當真是神奇啊,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感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然而,這終究是傳說與文學的描述,以科學的角度來考量蒙汗藥,人們不禁要問:真的有如此神奇的藥劑存在嗎?若有,它的藥物成分應是什麽呢?

其實,我們可以從中醫那裏找到一些破解蒙汗藥成分的線索。我國傳統醫學很早就在使用與傳說中的蒙汗藥藥性相似的麻藥來治病救人了。史籍中關於使用麻藥的記載,首推東漢三國時期的神醫華佗和他著名的“麻沸散”。《後漢書》中對華佗在外科手術前給病人使用麻沸散進行麻醉做了詳細的記載:“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跨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前洗,除去疾穢……”。可見,在外科手術前服用麻沸散,病人能迅速昏睡,且疼痛全無,即使開膛破肚也不會知覺。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麻沸散與蒙汗藥之間實在有殊途同歸之妙。

那麽,中醫中以麻沸散為主要代表的麻藥其成分是什麽呢?有哪些草藥具有的功效呢?

翻開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我們找到了答案。《本草綱目·草部》中記載了一種叫做曼佗羅花的草藥具有麻醉的神奇功效。曼佗羅相傳從印度傳入,是茄科草本植物,其花冠可以入藥。《本草綱目》中說曼佗羅花又被稱為風匣兒、山茄子,氣味辛、溫、有毒,可以“作。秋季采曼陀羅花,陰幹,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為一會即昏昏如醉。割瘡、炙火宜先服此,即不覺痛苦。”可見最遲至明朝,曼佗羅花作為,已普遍為中醫所采用。現代中醫則把曼佗羅花稱為洋金花,明確指出該花有強致幻和麻醉作用,可以作為麻藥使用,並在臨床實踐中,洋金花的效果已經得到了成功的證明。洋金花現已用於和治療多種疾病。以洋金花配草烏、川芎、當歸等煎湯內服,可進行中藥手術麻醉,術後一般恢複良好。

麻醉致幻之妙藥

從藥性特點看,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蒙汗藥若果真存在,洋金花可能就是其來源。那麽,蒙汗藥裏麵到底含有什麽成分,能讓人迷失自我呢?

通過化學分析,人們了解到,洋金花的主要成分有東莨菪堿、莨菪堿、阿斯托品等。此三種成分在臨床上都有麻醉致幻的作用。其中洋金花裏含量最高的是東莨菪堿,這是一種莨菪烷型生物堿,分子式是C17H21NO4。東莨菪堿存在於茄科植物中,是一種粘稠糖漿狀的液體,味苦而辛辣。東莨菪堿可從洋金花提取出來,可以算是中藥中效果最強的一種,它可用於阻斷人的副交感神經,也可用作人中樞神經係統的抑製劑。

洋金花在中國的分布極廣,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此花遍生原野,可方便了中國人使用,醫生采之製麻藥救人,盜賊也可采之作為蒙汗藥使用。洋金花的藥性特點與傳說、小說中關於蒙汗藥的描繪基本吻合。洋金花自身氣味辛苦,所以要用酒來調和,掩蓋其味道。同時酒精本身就有麻醉作用,與洋金花配合更有相得益彰之妙。

關於蒙汗藥提煉自洋金花,人們還在明朝人葉郎瑛《七修類稿》這本書中找到了記載,這本書上寫:“又《桂海虞衡誌》載,曼佗羅花,盜采花為末,置入飲食中,即皆醉也。據是,則蒙汗藥非妄。”

綜合上麵的證據,我們可以確定,蒙汗藥的主要成分即為洋金花。撥開迷霧見青天,徘徊於傳說與科學之間的蒙汗藥不僅的確存在,而且其神奇功效也絕非杜撰。我們在驚歎祖國醫學寶庫所藏豐富之餘,也不禁對曆史上諸如“白展堂”、“楚留香”之類的“盜聖”、“盜帥”們唏噓不已。中國傳統文化的耐人玩味之處不就在於此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