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應該是從東到西才對,其它的倒是對得上。這是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莫礪鋒的解釋。
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open.html.aspx?id=15416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底,四十五歲的陸遊接到朝報,以左奉議郎為通判夔州軍州事。由於陸遊其時正在山陰養病,故而沒有立即赴任。次年閏五月,他才啟程前往夔州。此次入蜀之旅始於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八日,終於是年十月二十七日。他在此次旅途中除了寫作詩歌以外,還按日作記,成《入蜀記》六卷。對於這部遊記性質的筆記,陸遊本人是相當看重的,曾叮囑其子將《入蜀記》編入文集:“如《入蜀記》、《牡丹譜》、樂府詞本當別行,而異時或至散失,宜用廬陵所刊歐陽公集例,附於集後。”果然,《入蜀記》不但成了陸遊的散文創作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而且成了宋代筆記體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後人非常重視陸遊在巴蜀的生活經曆對其詩歌成就的影響,卻很少認識到巴蜀之遊對陸遊散文創作的巨大作用。陸遊曾說:“古樂府有《東武吟》,鮑明遠輩所作,皆名千載。蓋其山川氣俗,有以感發人意,故騷人墨客得以馳騁上下,與荊州、邯鄲、巴東三峽之類,森然並傳,至於今不泯也。”《入蜀記》就是在自浙東至於巴東的數千裏“山川氣俗”的感發下寫成的一部傑作,它與作者安坐在故鄉書齋裏所寫的散文作品有著不同的藝術風貌。
作為遊記作品,《入蜀記》首先關注的是沿途所見的山川風物。陸遊此行的路線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先沿著運河從山陰到臨安,再經嘉興、蘇州、常州,到鎮江後進入長江。第二段路程全是在長江中行進的,沿途經過的重要地點有建康府(今南京)、太平州(今當塗)、蕪湖、池州(今貴池)、江州(今九江)、黃州、鄂州(今武漢)、嶽州(今嶽陽)、江陵府(今沙市)、夷陵(今宜昌)、秭歸、夔州等。由於第一段路程中的地點都是陸遊曾多次經過的,其山川風景是他非常熟悉的,所以不很能引起他的寫作興趣。《入蜀記》中僅用不足一卷的篇幅來寫第一段路程,當因此故。第二段路程卻在陸遊麵前展開了一幅全新的江山畫卷,除了鎮江一帶的江山算是故地重遊以外,其餘的地點都是首次經曆。而且自鎮江開始溯江而上,兩岸的奇麗風光接連不斷且變化無窮,鎮江的金山、焦山可算是漸人佳境的起點。《入蜀記》中潑墨如水地進行大筆濡染的寫景即始於鎮江,多半是出於這個原因。
非常感謝,根據線索找到這些
本文內容已被 [ Viol ] 在 2007-06-28 17:55:3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所有跟帖:
• 應該就是《入蜀記》的譯本 -龍劍- ♂ (176 bytes) () 06/28/2007 postreply 11: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