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感慨,現在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書不多了,也是因為年紀也是因為眼界。這本,是我兩天裏看完的。
就語言藝術的層麵來說,肯定不是上品——有人評論,簡直就是小學生作文水平。的確,就是按時間順序來,一個事是一個事,一個人是一個人,有交集就有交集,沒交集就直通通往前走——所以,很容易看——懂,因為連個生僻字都沒有。
看分類,被歸在紀實文學裏,所以還好,吸引人的,不是故事,是情節,那個時代,那些人,那些事,全部給你細細滿滿端上來,告訴你,這個人,這樣,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了。那個人,那樣,不知道從哪裏來,但是知道向哪裏去了。
以蘆溝橋事件開篇,整個北方教育界上來就被拖到戰火門口。以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首的平津高校教育界精英要求蔣政府采取果斷措施,將一些高校臨時遷往內地辦學以避戰亂。被選中的目的地是長沙和西安。
緊接著,出現的是往前推20年的平津高校如何費盡心機網羅的的濟濟人才。
無論是有清華四大導師之稱的老一輩如梁啟超,胡適,王國維,陳寅恪,還是才27歲剛出爐哈佛人類學博士李濟,都是帶著豪情萬丈走向新世紀中國學術界的。加上同期北大的傅斯年蔡元培陳獨秀,各種文化思潮互相碰撞,交融。齊邦媛在《巨流河》裏回憶,1928到1937年的十年,是中國曆史上文化經濟大繁榮的黃金十年。
那個時期,完全突破性的發現,是考古界,陰山文化。李濟為首,梁啟超的小兒子梁思永為主力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現在中學曆史書裏,基本也以這個結論為準。
國立中央博物院在南京成立,由蔡元培任院長,北平南遷的文物暫時有了落腳處。
1938年,胡適被任命為駐美國大使,寫下,21年的獨立自由生活結束,從今天起,要為國犧牲了。
華北淪陷,翻山越嶺夜宿曉行1600公裏,流落到長沙的知識分子按照國民政府指令遷往較為安全的昆明。由於“上麵”跟當地各界人士打過招呼,說有一批窮學生會“借道”,路經土匪橫行的湘黔一代時,不僅沒遇到大的麻煩,甚至有有城郊派出中學生列隊歡迎。
這樣,數千名師生在昆明成立了名垂青史的西南聯合大學。之後不斷又有淪陷區的學生投奔過來,在每天的空襲間隙妄求一張安靜的書桌。
其間也少不了由傅斯年為首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與其他同行間的事故人情職場家庭的種種人間煙火的小插曲。特別是和社會科學研究所的“地盤”之爭,很是有趣。有人事上的,也有學術上的。特別錢穆與傅斯年代表了兩大史學派別,公交有私交卻是情薄過紙。
戰火愈加激烈,1938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在數次中彈身披7創之後自知不治,拔劍自戕,時年51歲。後中方派一個師的兵力以犧牲200多名士兵的代價將其屍體搶回。民族英雄靈柩所到之處,軍中沒有公布而民間已有所耳聞,多達10萬民眾自發街頭設祭,滿城悲痛,蔣公親自扶欞。
戰火中的西南聯大堅持按正常程序招生,放榜。炸彈甚至擊中蔣夢麟校長的辦公桌。學生見到他坐在土坡上,滿身滿臉炮灰塵土,苦笑。
陰錯陽差,西南邊陲小鎮南溪縣李莊鎮成了戰時中研院史語所和其他相關聯的研究機構落腳處。同遷的,還有同濟大學。史語所的所長傅斯年,一頭亂麻之餘,還要應付臨陣的逃兵——無論如何,中國學術重地由滇至川。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傅斯年在給胡適的信裏,借陳寅恪之口,抱怨同事詐且愚——同事關係並不是你好我好——好在並不影響北大文科研究所導師陣容的強大。羅雍楊振聲陳寅恪鄭天挺姚從吾向達李方桂丁樹生,說起來都是在曆史上留下腳印的名字。
科技方麵也並不遜色,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為首,導師是姚孟和李濟梁思成梁思永等這些有留洋經曆學院派。另外最值得說道的是,考古界的彭山漢代崖墓。時間,1941年,負責人,是曾國藩的曾孫背曾昭僪,夏鼎和吳金鼎。
漢墓的挖掘工作,集中在1941年6月到1942年12月份。彼時中原大地戰火一片,經費異常困難。考察人員住的是和尚廟,吃的是自己磨的苞穀麵。晚間的古廟油燈下,掩不住於公於私所得的興奮和歡快笑聲。
傅斯年多次邀約,陳寅恪終於啟程南下。不料裝了幾十年心血結晶拓本古籍的兩個木箱被路匪劫走,並被填之以磚頭充數。類似的事件數不勝數,同行吳宓的行李亦同運。
聯大再遷昆明,陳寅恪健康狀況日下,雙目僅剩0,1的視力,勉強開課。憑借超強的學識與人格魅力,孑然眾人。受牛津大學之邀,準備經香港返英接受教職順便治療眼疾。不料被困香港數月,錢糧來源均已斷。號稱300年出一位的國學大師隻能安撫家人之餘獨自對天長歎。
學識滿腹如陳寅恪,並不是不聞天下事隻埋頭在書裏的呆人,而是深諳人情世故,正如吳宓評價,洞悉中西政治,社會之內幕,為不使傅斯年葉企孫兩位對立的好友為難,請辭了李莊史語所的教職。
史語所痛失大師。這一時期最重大的發現,是在董作賓的帶領下,對甲骨文的確認和解讀。時在日本的郭沫若獲悉之後,巧言騙到大龜四版的拓片置董作賓和李濟於不顧,獨自發表了這一結果,進一步確立了自己在甲骨文研究方麵的曆史地位。
董作賓積近十年研究之力完成的殷曆譜被陳寅恪稱為,抗戰8年,學術界第一著作。
這期間,英國人李約瑟受英政府派遣到中國考察並給予人道主義援助。訪問西南聯大之後,在重慶成立了中英科技合作館並任館長,寫出了《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
同在李莊的同濟大學,擔任了工程方麵挑大梁的任務。理學院生物係的童第周夫婦是研究胚胎學的,不得不自己天天在水田裏捉青蛙完成基本的實驗。此外,還要自費借錢買顯微鏡。
當今國人譽為民國才女的林徽因,一樣有自己即羨且佩的偶像,就是陶孟和夫人沈性仁,苦於戰亂和自然環境,病逝於肺結核。仰慕林徽因一生的金嶽霖,有含淚悼文《悼沈性仁》傳世,被譽為民國史上所有寫散文最細膩最優美的文字之一。
同是英國留學歸來的傅斯年和姚孟和,將其師輩在英的學術恩怨帶回國內,加上政事方麵的大分歧,裂痕日益加大,幸得李約瑟調和終於再握手。
1944,衡陽會戰。國軍以1,7萬對抗日軍11萬,堅守孤城47天,終不敵。被日本大軍所迫,政府開始宣傳鼓勵青年學生從軍,然而並沒在高校裏得到很多響應。特別聞一多,公開反對青年學生報名應征入伍。傅斯年曾試圖出麵鼓動,應者了了。
1945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之一的抗戰也終於出現曙光,國共兩黨開始通過第三方以人員和書麵形式接觸,特別民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蔣堅持一黨治國,國共談判未果。
1945年,波斯坦公告,日本投降,抗戰勝利,舉國同慶。然戰後政商兩界極度混亂,通脹,物價飛漲。百廢不興。連蔣夢麟潘光旦這樣的大教授,薪水也隻夠半個月吃飯,經年不沾肉味使得耗子肉都成了盤中餐。
蔣夢麟辭北大校長,入職政府,傅斯年暫時代理校長。然國共利益分配不均,又起戰火。以西南聯大為首苦於經年戰火流離的師生們開看到日夜盼望的北歸無望,始高頻率爆發學潮,反內戰。
以聯大教授為主的社會知名人士對學潮態度基本分成兩派,以聞一多潘光旦吳晗為代表的主張擴大學潮同當局爭勝,而以姚從吾為代表的另一派則主張盡快結束學潮回複學校正常秩序。兩派背後實際支持者是國共兩黨。明爭暗鬥之下,校園裏純粹的學術氣氛越來越被政治氣氛取代。罷課罷教,學生教授都被卷進去。11月25日起從言語爭執轉向肢體接觸,學生間開始廝打,又被搗亂分子乘虛而入,終釀昆明12.1慘案,並引起美國為首的外媒關注。
昆明血案使蔣在國際輿論中非常被動,傅斯年受命急飛昆明平息事態。同時,蔣發表《告昆明教育界書》。學生抬棺遊行,要求罷免接替雲南省政府主席的李宗黃。迫於重慶當局的壓力,雲南警備廳公審被指證的二凶手並將其槍決。
梅貽琦赴昆明同傅斯年一起,努力勸服師生恢複學校秩序早日複課。爭執中,聞一多公開承認自己是共產黨,當麵叫板傅斯年。李宗黃在萬眾聲討中離昆明赴重慶暫避。
傅斯年從聯大辭職,梅貽琦苦撐局麵。大多數教授開始對學潮感到厭倦,一直停屍圖書館的四隻棺材終於入土。學潮暫時平息。聯大輝煌不在,無論師生都在政治形勢下被迫站隊。1946年5月4日,聯大解散,師生開始分批回平津。
國學大家劉文典,陳寅恪的舊上司和同事,就是曾經跟將當麵爭執並踢中其襠部以至於入院的那個,因為受當時清華文學係代主任聞一多解聘,被迫留在國力昆明師範學院,未能隨清華同事北歸。
劉文典早年留學日本,是章太炎得意門生,入同盟會,任於右任,邵力子創辦的《民力報》編輯兼英文翻譯。宋教仁遇刺時貼身隨行人員,亦受傷。後結識孫中山,一度擔任孫的秘書,主張暴力革命。1916年回國後對軍閥混戰商業凋零的社會現實非常失望,遂不問政事,一心治學。被陳獨秀聘為北大文科教授,著《淮南子鴻烈集解》和《莊子補正》,蔣介石稱其為國寶。劉是恃才孤傲,連蔣都敢指著鼻子罵的人,跟同事大半不很交好,對新文化的巴金沈從文從來都嗤之以鼻,倒是和同為章太炎學生的魯迅交好,能夠欣然道故。反觀周作人錢穆的回憶裏,提到他,都一筆帶過。劉文典在西南聯大月下講紅樓,一時成為坊間美談。
聞一多解聘劉文典並不完全出於私人嫌隙。劉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接受磨黑中學聘書,一去半年不返校。磨黑背景複雜,有當地黑白兩道勢力攙雜,也有中共滲透。聞認為劉所為有失學者操守不足以為人師表,盡管眾同事力勸,堅持將其解聘。劉不得已轉於雲南大學任教。
聞一多早年就讀清華,因1921年參加並堅持罷課被清華勸退,後留美,在美術專業卻把更多精力放在詩歌,以《七子之哥》等奠定其在現代詩壇地位。當時聞一多對無政府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十分反感,直接罵工黨為“赤匪”。後至青島大學任教。918爆發,平津學生紛紛罷課南下,要求當局放棄不抵抗政策,聞公開反對,激怒學生,終引發更大規模學潮,最後南京政府教育部為平息事態,解散青島大學。聞得到清華教職。隨清華到西南聯大,交友吳晗,政治立場愈加分明,從詩人變鬥士,但凡公開場合,必鼓勵學生投身政治,終被他不容也不容他的政治勢力暗殺,死時不足48歲。
1946年,卸任美國大使的胡適歸國去南京述職,目標是重建北大。傅斯年得以從北大正式脫身,隨李莊的史語所中央博物院回遷南京。1948年,中央研究院終完成第一次院士選舉,81名院士出爐。
內戰持續。1948年8月的遼沈戰役定下國敗共勝的基調,緊接著11月淮海戰役,令國民黨政府徹底絕望。陳布雷服安眠藥自盡,蔣決定退守台灣。傅斯年在延安見毛澤東後,心死。斷語是,其人對坊間低級小說非常之熟,並從這些材料裏去研究利用民眾心理,不過宋江一流。遷台得以成行傅斯年起了很大作用,黃金文物包括科學教育界的人,財,物惶惶中開始分批向台灣轉移。“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搶救計劃”對象是,各院校館行政負責人,因政治關係必須離開者,中央研究院院士,學術上有貢獻並自願南來者。中共派胡適愛徒吳晗勸其不要離開,遭據。傅任台大校長。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1月30日,重慶陷落,蔣介石挾蔣經國逃往成都,12月10日,從成都飛台灣。
動蕩中的台大得到傅斯年大刀闊斧改革,不合格教職工包括醫務人員全部辭掉,對學生中有明確政治傾向亦嚴懲,終於有向上的局麵出現。然時局不穩,學運依舊不斷。傅對當局不經法律程序進入台大逮捕師生一事親自交涉,並向負責人表示,你今晚驅離學生時,不可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找你拚命。台大被捕學生多數放回,而師範大學不但近百名學生被關進監獄更有7人被槍殺。
生活方麵更是窘迫不已。為一條禦寒的棉褲,傅斯年不得不深夜趕稿,來不及穿上,便因心力交瘁撒手人寰。遺體送火葬場,上千人冒雨泥濘送行,蔣介石親送挽幛。
中共正式接管北大清華和北平師範大學三所北京最重要的高校,吳晗受命勸胡適不要南飛,胡一笑置之。終於給自己招致“人民的敵人”這一頭銜,連留在大陸的兒子,胡思杜也公開表示從思想上血緣上劃清敵我。然而,依舊沒有逃脫自決與人民的噩運。
與批胡適緊接著的,是批胡風。導致2000多人受到直接牽連,胡風本人被監禁長達28年。
1957年1月胡適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59年,公開反對蔣連任,倒胡派挺胡派並存,愈鬥愈烈。
1955年,梅貽琦自美飛付台灣,創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繼而創建清華大學。
1962年,胡適梅貽琦先後去世。蔣親送挽聯並吊唁。胡適出殯之日,台灣30萬人自動執紼,清點留下財產,隻有135美元。清華大學校園內為梅貽琦修建墓園,名“梅園”。
李濟在台大創辦考古人類學。董作賓任教授。傅斯年去世後,董接任史語所所長一職。台灣知識分子在漸趨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開始逐漸恢複治學秩序。而對岸,開始連綿的政治風暴。
動蕩的社會環境直接影響到每一個人,南遷與否沒人在當時敢斷言對錯,留下來的,有家庭原因如王振鐸,有各人身體原因如梁思永,當然也有政治傾向對時局的估計的因素如夏鼎。連年戰火中奔波流離,使得很多人身體健康狀況日下,1954年,梁思永去世,第2年林徽因去世。1957年,中共中央開始整風運動,童第周華羅庚錢家駒等人被光明日報點名批判其反動科學綱領,特別陶孟和,因其公開宣稱反右運動是對知識分子的一場浩劫遭到內定反革命加右派的噩運,於1960年突發心梗離世。
1962年,清工分清賬目清財務清倉庫的四清是由農村開始的政治運動,後來擴大到對象為城市的貪汙腐敗分子,並出現帶有嚴重個人恩怨和政治傾向的階級鬥爭,最後發展到批鬥群歐——文革前奏。
1964年,城市裏正式開展5反並有工作隊派向各地。主持南京博物院工作的曾昭橘盡管主動參加思想改造運動,依舊不得不選擇逃脫縱身一跳,血濺南京靈穀寺的結局。
1965年,批海瑞罷官,直接對象是當時北京副市長吳晗,公認是文革序幕。
1966年,彭真陸定一康生周揚吳冷西的文革5人小組中的彭真陸定一又變成“陰謀反黨集團”,被宣布革職查辦,史稱“彭羅陸楊事件”。5月16號由毛親自製定的516通知,標誌文革開始。5月17日夜鄧拓服毒自盡。吳晗入獄,妻子被勞動改造。1969年,吳晗死。養女也不堪忍受折磨跳樓自殺。
對南去北歸都遲疑的陳寅恪決定再不問世事,更由於對郭沫若範文瀾等“新史學大師”不滿,多次堅據返京邀約在嶺南大學定居任職,到最後不再開課專職閉門作研究,於1969年離世。
北京由文都到武鬥,俞大銦不堪受辱,服安眠藥自殺——北大第一位自殺的女教授。同一天,同為西語係教授的陳夢家也選擇同一歸路。曾國藩後人,俞大銦丈夫曾昭掄就算逃到武大,也並沒有逃脫被鬥死的噩運。
詩人穆旦,被北京大學教授謝冕稱為現代詩歌第一人,在曆經揪鬥勞改之後,因心髒病辭世。
歲月瘋狂,中國物理學界宗師葉企孫本來僥幸活下來,又因30年前的熊大縝特務案被牽連,一度神經錯亂。72年梁思成辭世。
目盲臏足的陳寅恪身處絕望困厄,1969年11月21日,歸。
吳宓為避禍往西南師院任教,不能脫離被苦鬥。1972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