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孩子學校放假,請假在家陪孩子玩。沒陪孩子太多時間,倒是陪文學城玩了。文學城裏的書香人家在讀書哩。
讀書本是讀書人的本分,想來實在慚愧,平生讀書不多。當年來美國時隻帶了一本書《易經》,原因隻有一個--算卦。算卦是下九流的學問,雖然現在鬧得紛紛揚揚,我還是不信。我又要算卦,又不信,難以置信!!
其實很簡單,象許多文學愛好者一樣,我很敏感。說詩人氣質也好,說不成熟也好,反正我就是我。很多時候我對自己不是很信任。就算上一卦。做法很簡單:找一枚硬幣,用左手使其立起,右手用力一彈,硬幣便在桌上飛轉起來(轉不起來多練一練)。等硬幣落下後,用筆記下陰(- -)陽(——)麵。從下而上畫六次,就是一個卦象。然後,找出相應的卦辭,可以得到許多啟示。我是不是在傳布迷信?這全看您啦。您迷信就是,您不迷信就不是。"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易經》是一門變化的學問,每一卦都指示擺脫困境的方向,引人向上。真真良師益友也。我很長時間不看《易經》了。年紀大了也不那麽患得患失了。想當年,生活上有許多事需要別人幫助排解,大多數時候又說不清、或難以啟齒,何不用五指畫個卦,聽聽《易經》。《易經》之卦乃最初級的語言,手指的操作也是最初級的語言,誰敢說得到的卦不是心的訴說,不與心相通?我感覺和找個朋友出主意差不多。當年有一紅顏知己,遇到難事,又不肯說情,我用此招,讓她佩服得五體投地,感激得痛哭流涕(這兩個成語打字真方便,哈哈)。
《易經》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一門變化的學問,是生活。前年回國時,買了一些書,讀後覺得沒保存價值。部分贈給了垃圾桶,另一部分進了垃圾堆(別讓我姥姥知道,她連一張有字的紙都要保存好),身邊還是一本《易經》。
讀《西遊》時太小,讀不出“身經百難方成佛”的道理,現在再讀又覺得太孩子氣。讀《紅樓》時太嫩,不知兒女情長。讀《三國》時因人物關係複雜,一拖再拖。記憶中有四個好作品--《從奴隸到將軍》,《劉三姐》,《天仙配》和《亮劍》。讀《從奴隸到將軍》時,身處困境,有求解脫的欲望。喜歡《劉三姐》跟人鬥嘴,還喜歡水。《天仙配》在老八路片中拍得最美,印象一旦種下了,就改不了啦。《亮劍》的劇本絕對不同於連續劇,可以說連續劇篡改了劇本。
有一段時間著迷地喜歡古小說,元曲。象吃牛蹄筋,有嚼頭。還讀過一陣子文革時的《北京文藝》,喜歡看“某某公社畝產萬斤”的紀實報道,象看“東”部片,哈哈。過癮! 對了,還讀過一陣子屍體解剖的刑偵書,太恐怖了吧!
我也不知自己算不算讀書人。推薦《易》,走火入魔了別找我。記住--永遠別把自己交給別人或別的什麽東西,準沒事!把自己交出去,那就難說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夏 |
• | 攝影是什麽(III)? |
• | 表演 |
• | 名詞解析 |
• | 天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