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作者到底是誰?

來源: script 2007-05-16 15:00:0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633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script ] 在 2007-05-16 15:18:0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金瓶梅》作者到底是誰?



2007年4月23日,安徽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金瓶梅”原型地遺址公園正式開門接客。“金瓶梅”原型地遺址公園街依溪行,屋緣街建,鱗次櫛比,夾水而立,各展風姿。保存完好的門廳、花廳、風姿依舊的曲池、假山,殘缺的花牆、漏窗,豐樂溪河兩岸的樹林綠綠蔥蔥,形成了一道長長的綠色屏彰,聞名中外“金瓶梅”的原型地就是隱藏在這神秘帷幕的1200多年曆史文化古鎮的西溪南。

《金瓶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奇書。“金”、“瓶”、“梅”三個字,在小說中是指三個如花似玉的女人:潘金蓮、李瓶兒和龐春梅。這三個女人都是書中男主角——西門慶的小妾。由於書中過多描寫了色情以及性活動,所以該書自誕生以來的相當長時期內,屢次被列為禁書。由此,對於很多普通讀者來說,《金瓶梅》也就顯得相當神秘了。

確實,非但是普通讀者,即便是對專業的研究者而言,這部書在中國文學史上,至今還留存著這樣一樁謎案:《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是誰?如果不清楚作者是誰,那麽此書是從哪兒傳抄出去的,便無從說清;反之,如果能弄清《金瓶梅》是從哪兒傳抄出去的,那麽,作者的籍裏問題也就水落石出了。

對此,黃山市“天都草民”潘誌義(別名“苟洞”)先生理出了這樣一個探尋謎底的線索:“《金瓶梅》的母本隻能有一部。循著最初幾名傳抄《金瓶梅》者的社會關係及交往線索,最終會匯集在一個‘點’上,那麽,這一‘點’,就應該是《金瓶梅》一書的源頭。弄清了這一源頭,《金瓶梅》一書的作者、以及它的誕生地,也就會浮出水麵了。”

苟洞稱,《金瓶梅》一書寫成後,當時就有一些文人聞風想謄抄,他們在打探能從何處抄得此書的同時,也在探詢該書作者“蘭陵笑笑生”是誰,但最早擁有抄本的幾個人中,沒有一個人提及作者的尊姓大名,似乎他們在征得作者同意謄抄時,就達成了不傳揚作者真實姓名的默契——要知道,在《金瓶梅》成書的那個年代,寫言情類小說,大有傳統知識分子所忌諱的“怪力亂神”之流的嫌疑,這是為傳統文人所不屑與不齒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最早傳抄《金瓶梅》一書的人,絕不可能不知道作者是誰;當別人轉抄而打聽此書的作者時,他們偏偏都“查不到下落”。那麽,這些傳抄人為什麽不願意透露原書作者的姓名?苟洞先生認為,這絕不是傳抄人不知道,而是傳抄人不願意說。苟洞先生進而詳細梳理了最早擁有《金瓶梅》抄本的幾個人的交往關係,從而認定《金瓶梅》一書是從徽州傳抄出去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苟洞五年前提出的、本報曾做詳細報道的觀點:《金瓶梅》一書誕生在徽州;“蘭陵笑笑生”是徽州人汪道昆。

五年前,記者就《金瓶梅》作者成書之地及該書作者籍裏等問題采訪苟洞先生時,苟洞先生曾稱,《金瓶梅》成書於明朝萬曆十五至二十一年(1587~1593)。該書寫成後,文人墨客便開始傳抄。苟洞先生說,當時擁有手抄全本的有4人(家)。有年代可考的最早記載,當屬明朝人袁宏道寫的一封信——《與董思白書》。這封信寫於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是袁宏道寫給友人董其昌的。思白,是董其昌的字。大書法家董其昌與《金瓶梅》袁宏道在信中說:“一月前,石簣(記者注:即陶石簣,袁宏道之友)見過,劇譚五日。已乃放舟五湖,觀七十二峰絕勝處。遊竟,複返衙齋。摩霄極地,無所不談,病魔為之少卻。獨恨坐無思白兄耳。《金瓶梅》從何得來?伏枕略觀,雲霞滿紙,勝於枚生《七發》多矣!後段何在?抄竟,當於何處倒換?幸一的示。”

在這封信中,袁宏道告知董其昌:他在病中告假,由好友陶石簣陪同,遊山玩水一番後,便回到“辦公室”(衙齋)。而在遊玩期間,很遺憾地沒有見到董其昌。為何有此“獨恨”(遺憾)?一乃可能是董其昌當時已頗有聲名,是個做官、書法都頗得社會稱讚的“名流”。沒見到,當然遺憾;二是袁宏道已看過從董其昌處借閱的《金瓶梅》前段部分,且對《金瓶梅》寫作的評價甚高,“勝於枚生《七發》”還很多。至於這“雲霞滿紙”的《金瓶梅》是從何而來?後段在哪裏?前段抄完之後再到哪兒續抄?這些亟待弄清的事,均沒有弄明白,以致不得不寫這封信請求董其昌告知。

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弟弟袁中道,世稱“公安三袁”。此三袁,是明朝時湖北公安縣人。這裏,記者順便介紹一下“三袁”與徽州的關係。

老大袁宗道,萬曆會試第一——天下舉子在京城會考,得第一名,這當然是很好的成績。會試中被“錄取”的進士,再複試一次,第一名將由皇帝親點——這第一名,就是“狀元”。袁宗道取得會試第一名後,授官編修。最後,官位做到右庶子,這是文學和書法都出色的進士才能當到的官。在文學上,袁宗道與黃輝、袁宏道、袁中道力推唐朝的白居易與宋朝的蘇軾,並形成獨特風格,世稱“公安體”。袁宗道年輕博識,仕途光明,卻英年早逝,41歲便去世了。

老二袁宏道,16歲時考取諸生,21歲鄉試中舉。萬曆二十年(1592)舉進士,時年25歲,是公認的“年輕進士”,但由於考中的是“三甲第92名”,名次較靠後,所以按照當時的規製,他無緣留京為官,而是被派往地方,去吳江任知縣。這位年輕的進士,對當官卻沒多大興趣。他在任吳江縣令一年後,即告病辭職。

兄弟三人中,最小的是袁中道,他也是三人中最聰明的一個。10歲時,便作《黃山雪》二賦,深受時人誇獎,但他的科考之途卻一直不順利,以致到47歲時才考中進士,被朝廷委任為徽州府教授,後任國子博士、南禮部郎中。徽州府教授,是掌管徽州府教育和課試諸事的官員。

老二袁宏道在吳江縣當“縣長”,吳江現在屬江蘇蘇州,離徽州很近;小弟袁中道又是徽州的地方官,可見,袁氏三兄弟與徽州的關係是很密切的。

董其昌擁藏《金瓶梅》,還可從袁中道的《遊居柿錄》中得到印證。袁中道在《遊居柿錄》中稱:“往晤董太史思白,共說諸小說之佳音。思白曰:‘近有一小說,名《金瓶梅》,極佳。’予私識之。後從中郎真州見此書之間地,大約模寫兒女情態俱備……”

董其昌主動向這位“才子”推介《金瓶梅》,顯然他至少是見過的。結合他曾將《金瓶梅》前段借給袁宏道看的事實,應該說,董其昌是有手抄全本的。但兩人談到此事時,董其昌並沒有讓袁中道見到此書,可見當時該書並不在其手頭,說不定又是借給誰去看或去抄了。袁中道當時隻是暗暗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而看到此書的內容,是後來到“中郎”處的事。中郎,是其二哥袁宏道的字。而且,在袁宏道家,也隻是看到此書的一半。可見,袁中道與董其昌作此交流時,他的哥哥尚未抄到另一半(後段);抑或袁宏道一直就沒有抄到“後段”。文壇盟主王世貞與《金瓶梅》王世貞(1526~1590),是江蘇太倉(今江蘇太倉市)人,號鳳洲、州山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苟洞稱,說王世貞藏有《金瓶梅》抄本全本,首要的證據,可以從當時人謝肇淛的《金瓶梅跋》中尋得。謝肇淛比王世貞小一歲,他生於1527年,大約死於1624年。福建長樂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做過廣西右布政使——這是專管一省財賦和民政的官吏。他在《金瓶梅跋》中稱:“《金瓶梅》一書,不著作者名代。相傳永陵中有金吾戚裏,憑性奢汰,淫從無度,而其門客病此,悉摭日逐行事,匯以成編。而托之西門慶也。書凡數百萬言,為卷二十,始末不過數年事耳……此書尚無鏤板,鈔寫流傳,參差散失。唯州家苦藏者最為完好。餘於中郎得其十三,於丘諸誠得其十五,稍為厘正,而厥所未備,以俟他日。有嗤餘誨淫者,餘不敢知。然溱洧之音,聖人不刪,則亦中郎帳中必不可無之物也。”

在這篇“跋”中,謝肇淛介紹了《金瓶梅》一書的來曆:可能是金吾戚裏的門客,將主子的這些風流韻事“匯以成編”的——謝肇淛稱這是“相傳”之事;上段引文中被記者省略的一段文字,是對《金瓶梅》內容所作的介紹。後麵說的,才是《金瓶梅》的版本:州,即王世貞。謝肇淛稱王世貞家所藏的“鈔本”最為完好,可見他是見過王世貞的藏本的。

謝肇淛說,他在“中郎”——袁宏道家,隻抄得十分之三(十三);在丘諸城家抄得十分之五(十五),所缺少的部分,隻得等待將來補刻了。同時,這也表明謝肇淛確實見過全本,否則,如果不知道總量,他的所謂“十三”、“十五”,是無從談起的。

所有跟帖: 

“苟洞”有時也有獅子出現。 -先天愚- 給 先天愚 發送悄悄話 先天愚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6/2007 postreply 19:10:31

蘭陵笑笑生汪道昆. -開心豆豆- 給 開心豆豆 發送悄悄話 開心豆豆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7/2007 postreply 05:03: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