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店 沿澱 衛輝府】

來源: 偃月劃戟 2020-12-08 01:18:2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9922 bytes)

小城之“杏”  惠民永遠

 

雲林山人

 

(一)懷鹽場的興衰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址,即為原懷鹽場所在地。據清康熙《汲縣誌.建置》記載,南北二鹽店,舊為明潞藩創立。北鹽店在衛河北岸,濟瀆廟西,每年貯運食鹽一萬五千引,發往六縣(汲縣、新鄉、輝縣、獲嘉、淇縣、胙城);南鹽店在衛河南,每年貯運食鹽十萬引,發往開封等二十三地;另外一個沒有城,就是懷慶府的鹽店,因此稱為懷鹽場。所以汲縣曆史上實際是三個鹽店,即北鹽店城、南鹽店城(也稱西鹽店城)和懷鹽場。三個鹽店所屯積的食鹽皆為天津長蘆鹽場由衛河轉運而來。由於當時各府各縣紛紛在汲建立鹽場,以備中轉,一時間,鹽店城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以食鹽為主打商品的物資集散地之一。這裏無異是官鹽儲藏地,古時官鹽是按引法規定運銷的食鹽。

 

 

西鹽店(沿澱)城小南門

 

清末以後,隨著京漢鐵路的通車和陸地交通的異軍突起,原本水上運輸的鹽糧等物資多改為鐵路載運,鹽店碼頭和衛河的命運一樣,由曾經的香餑餑一下成了昨日黃花。先是鹽場撤出,繼而商鋪關門,仿佛一夜之間,昔日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喧鬧之地,驟然顯得冷冷清清,繁華不再。後來,懷鹽場就毫無奇怪地成為了加拿大長老會傳教、行醫之所。

 

(二)傳教士的到來

 

基督教(新教)傳入豫北的時間要比天主教晚些。地處內陸的豫北地區,近代以來非常封閉。《中華歸主》記載,豫北地區“昔年排斥西人之舉動最烈”,西方各國的傳教士始終不敢貿然進入該地區,以致這裏幾乎一直是新教的“真空”地帶。1867年,加拿大由英國的殖民地升格為自治領,其長老會選定中國豫北作為海外傳教的重點地區1888年,加拿大長老會派往豫北的首批傳教士來到中國,1889年來到豫北,揭開了新教在豫北傳教的序幕。

 

光緒十三年(1887年),黃河決口,豫北災害嚴重。第二年,加拿大長老會派遣多倫多大學古約翰牧師夫婦、皇後大學的史雅格醫生夫婦、蒙特利爾總醫院的總監羅維靈醫生、季理斐牧師、哈裏特.薩瑟蘭小姐等七人,加拿大人稱之為“河南七賢”,攜帶國內募集的救災款來到豫北施賑、傳教,光緒十五年(1889年)到達豫北。他們流動在內黃楚旺鎮、安陽、浚縣、道口、新鎮等地傳教。

1896年,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牧師勞海德來到河南汲縣(今衛輝市),設立教堂開始傳教,同時也依靠“洋藥”為人們醫治小傷小病。隨後勞海德在懷鹽場舊址購地30餘畝,建起瓦房60餘間,辦了男女小學,設門診、病房,這便是醫院的雛形。1902年加拿大長老會在汲縣傳教已頗具基礎,衛輝總站成為其在豫北傳教的重要基地。

 

一百年前的衛河從醫院西側牆外蜿蜒北去

 

 

(三)衛河邊的醫院

 

懷鹽場瀕臨衛河,水陸交通甚為方便。1903年,教會在“耶穌堂長老會”的基礎上正式組建了“博濟醫院”,醫生羅維靈任院長,時有醫生5人,護士3人,日門診50人次,不僅能夠治療肺炎、瘧疾、黑熱病等傳染病,還能進行疝氣、闌尾炎、小腫瘤切除等多項手術。1918年,在第二任院長加拿大籍醫生敖爾德的主持下,同當地官府協商,又購地40餘畝,用了3年時間建設一座磚木結構、紅瓦蓋頂、中設電梯通道、前有閣門樓台,並用青石修建的高台門階病房大樓。該樓從1920年啟用,一直到2002年才停用。這就是今天的院史館

 

為保證有充足的醫護人員,1922年,加拿大傳教士吉內特.維特立夫又在此興辦了四年製惠民醫院護士學校,致力於培養現代醫學護理人才,1923年經萬國公會批準正式成立。學校設立內外科、解剖學等13門專業課程,畢業生由中華護士學會授公考文憑,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史的開端。

 

 

六十年代一附院老照片(網友提供)

 

到1925年博濟醫院亦具相當規模,占地300餘畝,大小洋樓16座,瓦房600餘間,醫院更名為“基督教長老會惠民醫院”,能夠治療內科、外科多種疾病。化驗室除了能夠做四大常規檢查外,還可以進行康華氏試驗。放射科配備有小型發電機和X光機,能夠進行胸透檢查。19世紀30年代後期,惠民醫院達到鼎盛時期。醫療服務半徑輻射100多公裏,病床160多張,醫護人員最多時達92人,在道口等地開設了分院。1935年名醫馬金堂成功地手術摘除了重達41.5公斤的子宮肌瘤,在中原地區傳為佳話。

 

提及其時惠民醫院名氣與實力,醫療界廣為流傳“北協和、南湘雅、中惠民”的說法,可見盛譽不虛。

 

(四)杏林中的演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惠民醫院全體人員共赴國難。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汲縣,加籍醫務人員回國,中國人接管醫院。當時由豫北“四大名醫”之一的段美卿出任院長,他多方努力,曾使醫院一度恢複元氣。隨後的十多年裏,醫院艱難地維持著生計,捍衛著一方百姓的健康,直到1947年。解放前夕,惠民醫院的醫務人員解散逃離,手術器械流失一空

 

一附院老照片。(網友提供)

 

1949年,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迎來了裏程碑式的發展機遇。在解放戰爭的戰火中曆練並成長的冀魯豫行署衛生局章丘哈利生醫院,帶著整套的外科、眼科、婦產科等手術器械遷到汲縣,全麵接管惠民醫院。同年9月,華北軍區衛生部第三機動醫院集體轉到地方工作,部分醫務人員並入原哈利生醫院;隨後國家又從北京、天津抽調一批高級醫務人員進一步充實醫院力量,在此基礎上於1950年5月12日正式建立了平原省省立醫院;1952年,平原省撤銷,醫院歸河南省衛生廳管理,先後更名為河南省汲縣醫士學校醫院、豫北醫專附屬醫院。1982年隨著豫北醫專升格為新鄉醫學院,最終定名為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1988年河南省結核病醫院(原河南省幹部療養院)並入,現為醫院第二名稱。醫院服務對象以豫北為主,麵向全省,同時輻射到山東、山西、河北、陝西等周邊縣市,結核病治療服務範圍更是遠至新疆、湖北、湖南等地。

 

一附院老照片(網友提供)

 

1950年1月,平原省教育廳、衛生廳決定在原衛生學校的基礎上成立平原省醫科學校, 平原省醫院為醫科學校附屬醫院,首任校長是時任平原省衛生局局長的李奕,同年5月學校招收第一批學生。這就是新鄉醫學院的前身。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1953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將鄭州第一醫士學校、南陽第二醫士學校、安陽衛校、濮陽護士學校及華北第二醫士學校的附屬醫院等單位合並,成立河南省汲縣醫士學校。1956年7月,省衛生廳決定,河南省汲縣醫士學校更名為汲縣衛生學校。1958年3月,河南省汲縣衛生學校更名為新鄉專區醫學院,隸屬新鄉專區領導,8月,學校升格為高等醫學專科學校,開始招收專科生。1959年9月,新鄉專區醫學院更名為河南省汲縣醫學專科學校1962年,學校更名為豫北醫學專科學校。1982年11月,學校升格為本科,定名為新鄉醫學院,同時在新鄉市建設新校區。1991年學校實現了辦學主體由衛輝向新鄉的搬遷。

 

由醫院而學校,依學校建醫院,新鄉醫學院及其第一附屬醫院,教學與臨床相結合,科研與實踐相結合,湧現了大批多門類高水平醫療人才。

 

 

衛輝人的幸運

 

清末民初,衛輝漸次淪為縣治之所,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吸引了幾多仁人誌士在這裏興辦實業、醫院、學校,特別是民國期間,一度呈現社會繁盛光景,實屬罕見。

 

單就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而言,作為落座縣級城市的醫院,名列三甲,使衛輝鄉親能夠享有地級以上城市的醫療服務,其健康水平、生命質量可謂高矣。這是我們的幸運,更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也是因為有了這所門庭若市的醫院和院外的車水馬龍,帶動了區域商業的繁榮,帶動了大批市民的就業,更為重要的是,它成為了衛輝的一張閃亮的名片,讓外埠人士增進了對衛輝的了解,為招商引資、吸引人才提供了特殊的醫療環境。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它作為衛輝的文化符號,豐富了衛輝的近現代曆史,這不僅僅是可以讓我們津津樂道,而且會作為一種可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永續傳承。

 

基督教傳教士借醫傳教、以醫養教,或許會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但無論如何客觀上是為我們留下了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許得感謝他們。再則,基督徒也不是鐵板一塊,西方人也不是一副麵孔,當他們主觀為自己的時候,在勤勞、憨厚、樸實的中國人麵前,在豪爽、親切、可愛的衛輝人麵前,可能不經意間顛覆了他們的舊有觀念,因此而“放下屠刀”、拿起了手術刀,殖民不成、反倒“立地成佛”。是否如此,不得而知;果真如此,真是衛輝人魅力傾城,得以讓洋鬼子到這裏“惠民”來了。

 

以下一附院老照片均由網友提供:

 

 

 

 

 

 

 

 

 
 
 

所有跟帖: 

19xx年是20世紀,19世紀是18xx年. -龍劍- 給 龍劍 發送悄悄話 龍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0/2021 postreply 16:27:19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