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朝陽溝】

來源: 弓尒 2016-08-09 17:59:5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4199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6-08-09 18:52:3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朝陽溝】弓尒2016-08-08 19:59:28

《朝陽溝》導演之一許欣緬懷楊蘭春

 

楊蘭春,男,豫劇編劇、導演。直隸(今河北)邯鄲市武安人。

1952年到中央戲劇學院歌劇係學習。1953年畢業。在學習期間,和田川胡沙等合作改編的《小二黑結婚》,成為中國歌劇舞劇院的保留節目。

我和楊蘭春認識有61年了,他有一種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他把這種精神也帶給省豫劇三團。在豫劇的革新上,楊蘭春是開創人之一。一本《朝陽溝》,形成了三團派。《朝陽溝》之所以能流傳,還是源於楊蘭春對生活的體驗。他從太行山裏走出來,對農民的生活太了解了。《朝陽溝》寫出了人間真情,親家母的對唱,化解矛盾。可以說,《朝陽溝》是一幅和諧農家樂園的畫作。楊蘭春唱作唱詞的時候,一邊寫一邊唱,一邊唱一邊寫。楊蘭春和已故作曲家王基笑的合作非常默契。

 

豫劇《朝陽溝》的編導楊蘭春,是全國著名的戲曲改革家。他用一生的心血,傾注於戲曲革新事業,獲得了世人稱讚。他一生編導改編的現代戲、新編曆史劇、傳統戲等100多部戲中,數現代戲成績顯著,如《朝陽溝》、《朝陽溝內傳》、《小二黑結婚》、《冬去春來》、《劉胡蘭》、《李雙雙》、《家裏家外》等。因此,人們也稱其為“豫劇現代戲之父”。

楊蘭春所率領的河南豫劇三團,也因為在戲曲革新上成果突出而聞名全國。當代兩位戲劇理論名家張庚和郭漢城,對楊蘭春的革新精神都予以高度評價。張庚生前撰文讚譽楊蘭春是“藝術的天才”,並指出:“我認為將來在寫戲曲史的時候,不能少寫了楊蘭春同誌對現代戲曲的貢獻。”郭漢城則稱楊蘭春是“戲改的功臣、現代戲的闖將”。

 

-----------

在最初版本的《朝陽溝》中,楊華瑞飾演銀環娘,她的老伴、王善樸在劇中飾演拴保。

“創作《朝陽溝》的時候,現代戲非常少,是他帶我們走出來。

沒有他,(河南省豫劇)三團也走不到今天。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楊華瑞老人說,在台下,楊老和藹可親,與所有人都是朋友。而一走上排演場,他就變得六親不認。“毛主席看我們演出的時候,大家都特別緊張,尤其是我,因為有個‘一蹦三尺高’的情節,平時老楊總會罵我跳得不高。

結果那次,我跳得五尺高都有,毛主席都特別記住了。過了三天,毛主席通過文化部領導給我提建議,說這是人民內部矛盾,可以不用跳那麽高。”

她回憶說,1980年,經曆過“文化大革命”的王善樸得了腦梗塞,1982年剛出院,路都走不成,就被楊老硬拉著去排戲。“當時老楊說:‘我就是要讓他上,我就是要讓觀眾知道他還活著!’”“當時我們都覺得他殘忍,但後來我老伴慢慢站起來了,重新登上了舞台,還得到了觀眾認可,這都是老楊的功勞。”

---------

 豫劇《小二黑結婚》原來是田川與楊蘭春根據趙樹理同名小說編寫的歌劇本,進一步改編而成。1953年,河南省歌劇團(省豫劇三團的前身)排演此劇,屈指數來已經過去62年了,比三團的《朝陽溝》還要早。

(一)楊蘭春與田川合作編寫《小二黑結婚》的一段往事

     著名編劇楊蘭春(1920——2009)先生是歌劇《小二黑結婚》的編劇之一。他1950年到中央戲劇學院歌劇係進修期間,與比他小6歲的田川(原名朱溥鈞)結識,並於1952年合作,有幸參加了歌劇《小二黑結婚》創作組,共同擔待起歌劇《小二黑結婚》執筆的任務。

     前幾年媒體采訪田川時,讓他回憶起當年與楊蘭春編寫《小二黑結婚》的一些往事。他說到,當時各種條件都很艱苦,據田川回憶:“那時候老楊哥(楊蘭春)沒有錢,因為我是部隊的,所以有部隊給的生活津貼,於是我就每天買兩個燒餅,一人一個分著吃。餓了啃口餅,渴了喝口水,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創作生活。為了方便,我們的創作地點就選在了離學校很近的北海公園。”田川說,“雖然老楊哥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他很熟悉民間地方戲,會唱一些地方戲,對河南、山西一帶的地方戲曲和曲藝也了如指掌。我們所改編的歌劇《小二黑結婚》,也正是基於運用民間戲曲音樂來創造新歌劇的思想。” 

  很快,辛勤的付出結出了果實,田川、楊蘭春完成了初稿。 
  當兩人興奮地拿著初稿找到表演教學研究組組長胡沙,一起興致勃勃地去拜訪趙樹理,請他指導時,不曾想到,趙樹理上上下下仔細打量著眼前這三個書生氣十足的年輕人,態度竟有些冷漠:“你們藝術學院的洋學生,搞不了我那個土玩藝兒!新鳳霞改成了評劇,在前門已經演了一年多了,你們的本子要是能演一年多,你們就改。先把本子放在這兒吧!” 
  看到趙樹理態度冷淡,楊蘭春決定先不談劇本,而是投其所好,和趙樹理聊起了武安地區的小劇種武安落子。這一下勾起了趙樹理的興趣。 
  田川說:“楊蘭春是一個豫劇演員,民間藝人出身,小時候還被賣給過戲班子,在當地唱武安小落子,趙樹理很感興趣。” 
  想不到,就在田川三人垂頭喪氣地返回學校沒幾天,趙樹理竟突然來到中央戲劇學院,要和馬可、田川他們談談進一步修改劇本的意見。 
  這著實讓田川喜出望外。他知道,他們的成果已經被趙樹理認可了。 

  “趙樹理是坐著三輪車來的。”田川回憶當時的情景,往事曆曆在目,每一個情節他都難忘。“當時,趙樹理談了小說《小二黑結婚》的創作情況,並建議創作者們親自到‘小二黑’故事的發生地去看一看。” 
  於是,創作組開始到故事發生地山西太行山區體驗生活。“我們都是步行的,走了大約能有數百裏路,體驗了沿途的大量風土人情、民歌民俗。一邊走,一邊構思劇本。”。 
  創作組還采納了趙樹理的另外一條建議,將民間戲曲唱詞融入到歌劇《小二黑結婚》中。“楊蘭春背誦了很多民間小戲的唱詞作為素材,我就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需要,為其挑選,然後取其精華進行再創作。”田川說。 
  之後,創作組又把劇本拿到醫院,念給正在養病的賀敬之聽,讓他給劇本提出修改意見。當時賀敬之患有肺病,在北海公園旁邊的肺病療養院住院。他也抱病對劇本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 

       創作組還采納了趙樹理的另外一條建議,將民間戲曲唱詞融入到歌劇《小二黑結婚》中。“楊蘭春背誦了很多民間小戲的唱詞作為素材,我就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需要,為其挑選,然後取其精華進行再創作。”田川說。例如,劇中小芹的一段唱詞就是從傳統戲《站花牆》中轉化來的:七月的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紅了皮。誰家的柿子誰去摘,俺沒有柿子心不急。
  曆時半年,幾易其稿,田川和楊蘭春最終完成了改編。“趙樹理看完後對劇本很滿意,對其中的一些唱詞很讚賞,覺得土得很有味兒,農民一定喜歡聽。”

(二)豫劇三團的《小二黑結婚》是現代戲探索的精品

     楊蘭春從“中戲”結業回來不久,於1952年豫劇三團(當時叫河南省歌舞團,1956年才正式改名為河南省豫劇三團)建團不久,就排演了《小二黑結婚》這出戲。那時定的方針是:“學習地方戲,發展新歌劇。”這個方針本身就能看出有問題,唱用的主要是豫劇,念白用的是普通話,舞台上仍是較為寫實的布景和表演,出來的戲曲樣式無疑是“話劇+唱”。

     後來三團正式建團時,對提出的方針做了調整,為“用地方戲形式反映現代生活”,扭轉輕視傳統地方戲的錯誤觀點,全團從領導、編劇、導演,及演員、樂隊,掀起學習傳統的熱潮。演員練功從壓腿、踢腿、雲手、起霸、趟馬、跑圓場開始,請教師天天教,天天練。並排演了《撿柴》《拾玉鐲》《劉海砍柴》《十五貫》《三哭殿》等一批傳統劇目。還提出“鑽進去,拱出來”的口號,同時全團又一頭紮進生活,深入農村、工廠,到基層尋找人物,體驗生活,為現代戲的形成進行了有益的的探索。

     1959年重排《小二黑結婚》時,編劇兼導演楊蘭春對這出戲做了大手術。從劇本結構,場次安排,布景處理,化妝造型,服裝樣式,舞台及音樂等方麵的處理較大變動。特別是演員的唱腔和表演,在虛和實之間,在“似”而“不是”,“不是”而“似”上做足文章,在現代戲的唱、念、演、舞等幾個方麵下足功夫,比如開門關門,穿針引線、洗衣服,都借鑒了豫劇的傳統手法,使整個戲從頭至尾,一舉一動都在傳統的節奏中,動作都在規範的範圍內,把許多戲曲元素不落痕跡地表現在現代戲曲舞台上。

     豫劇《小二黑結婚》改革是成功的。如果你看下麵這出戲的演出視頻你會發現,舞台上有鑼有鼓,有打擊樂,也有比較現代的樂隊;舞台美術虛擬寫意,布景也做了一些誇張;演員的表演,有台步,有身段,有舞蹈,有圓場,有節奏,有程序化、虛擬化的動作,隻是沒有八字步,亮鞋底。演員的唱腔接受了豫劇的傳統唱法,但又不是穿新鞋,走老路,聽起來很貼近現實生活,而又河南梆子味十足。其念白統一改為中州韻,采用了朗朗上口的現代語言,也不同於生活中的大白話,增加了美感。一句話,三團的改革我全方位的,綜合性的,涉及到各個方麵。

 豫劇三團的《小二黑結婚》,就其藝術性來說,並不比晚一些的《朝陽溝》差,但其知名度遠不及《朝》劇,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小二黑結婚》是全國包括歌劇在內的許多劇種都有,而《朝陽溝》是豫劇首演,並且拍有電影;二是《小二黑結婚》主題與當前形勢似乎不太合拍。

     不過當下,《小》劇由於藝術性較高,其中包含不少經典唱腔,老年觀眾喜歡它,很多青年演員常拿來參賽,於是仍有一定觀賞市場。

(四)豫劇三團《小二黑結婚》不同時期的多個版本及視頻欣賞

     豫劇三團《小二黑結婚》自1953年演出以來,幾經修改,幾經排演,有些演員幾經謝世(如扮演小芹的魏雲,扮演媒婆的馬琳),可以說,此劇風風雨雨六十多年,幾乎所有三團的演員都在戲中有角色。飾演小二黑的先後有王善樸、姚靈生、李書奇等人,飾演小芹的有柳蘭芳、魏雲、辛艾等人。其他角色像三仙姑、二孔明、二黑娘的演員更是數不勝數,很難濾清楚,比如馬琳的媒婆,高潔的三仙姑,楊華瑞的小二黑娘,韓登慶的二諸葛等等。不過從網絡可以找到,大致有三個不同時期的版本。分別是:

1、最早版本

     據豫劇三團老團長許欣文章記述,最早豫劇《小二黑結婚》主演分別是:魏雲、柳蘭芳飾小芹,劉淩、王善樸飾小二黑,高潔飾三仙姑,韓登慶飾二孔明,馬琳飾媒婆,楊華瑞飾二黑娘,河南省歌劇團在開封首演,後來成為河南豫劇三團的保留劇目。

    當時影像技術受限,沒有留下視頻資料,隻有錄音剪輯。下麵唱段視頻是以後補錄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