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戳中了不少網友的淚點。網友“蓋文-張”說:“引頸相依依,與君吻別離,夢中再見時,君在湯鑊中。生亦何混混,死亦何戚戚。君去有我送,我去有誰送?這是情人節看到過的最悲傷照片了,做詩賦之。”
==============
關於一首千古愛情絕唱的疑惑 元好問【摸魚兒 •雁丘詞】寫作年份之考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讀過金代文學家元好問上麵這首詞的人,沒有不被詞中所描寫的殉情自盡的大雁淒婉悱惻的故事所感動的。這首詞經過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的引用演繹,更加膾炙人口。據信此詞作於金章宗泰和五年(西元1205年),作者赴並州府試途中。當時在陽曲縣西汾水旁,見捕雁者殺一雁,其伴侶不忍獨活,由半空中墜落而死。十五、六歲的小元,為癡情的大雁所深深打動,於是掏錢買下了兩雁,並壘石築丘,祭奠亡靈,以表敬意。原詞前有小序曰:“太和五年乙醜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這首詞是元好問詞作的代表作,堪稱是千古的愛情絕唱。讀者通常為詞作的內容吸引,反而忽略了前序的一些細節。我曾在報刊上讀到過一篇賞析,其中作者驚歎道,想來元好問小小年紀,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愛情經歷,如何能夠發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樣曠古深沉的詰問的?真是歎為觀止。
這一問真的是問得太好了。究竟是否小元少年老成,才有如此的歎息呢?細讀這首【摸魚兒】的前序,竊以為這是老元晚年之作品。如何見得?因為小元當時寫的應該是詩,而不是詞。“時同行有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當時在場的不止是元好問一個人,同行的書生們紛紛在雁丘前賦詩以記,而小元自己,也即興賦詩一首,名【雁丘辭】。注意,這裡說的是“辭”,而非“詞”。體裁應該是古風,類似於漢武帝劉徹所寫的【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另外,老元還承認說,“舊時作無宮商”。如果是詩,當然就不會有什麼宮商了。據【元史】載,元好問“七歲能詩。年十有四,從陵川郝晉卿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六年而業成。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台等詩,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於是名震京師。”注意這裡說小元最為拿手的是詩。而且從他的傳世之作來看,他的詩作有一千三百多首,詞作則隻有三百多首。當然了,老元後來也是不可否認的金代首屈一指的詞人。但以其習詩日久,十五、六歲時的得心應手之作,體裁為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想必是老元晚年整理舊稿,輯成【遺山樂府】詞集時,對少年時的原作並不滿意,於是改寫成【摸魚兒】詞後,乾脆沒有將相形見絀的原詩留下來,而以“舊時作無宮商”作託辭。究竟是說原作音律不協呢,還是根本就是沒有宮商之論的古風詩,則隻有留待後人發揮想像了。以其一生所經歷的悲歡離合,恩怨沉浮,能夠發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樣的天問,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