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哲學從空虛中走出來

    憂鬱的情緒使人與身外事情脫軌,沉默、傷感占據心靈,無心於外界變化。這是自我存在的一種狀態。憂鬱的情緒中,有時指向一段回憶,某次交談的情景、某人的影像;有時則完全無所指向,無特定的對象,隻是沉湎與情緒之中,感覺自己總是處於空虛之中。空虛使人無法找到人生的目標,近日在網上看到一本不錯的書,《陌生的哲學》,感覺對自己啟發挺大的,與大家分享一下。本書作者思考的人生問題,帶引大家反省自我、反思生活,嚐試從生命中體驗哲學的奧妙,尋找人生的方向。也許會給在迷途中大人們帶來啟發,遠離空虛,積極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
   
    《陌生的哲學》IOS類電子書籍收錄在【匯智出版社】,閱讀地址http://itunes.apple.com/us/app/hui-zhi-chu-ban-jing-xuan/id513828065?mt=8

   
    空虛感首先伴隨著煩悶。忙碌的生活中,憧憧往來的社交生活填塞了所有思考的空間,人不自知其紛馳而外散,以為一切都是充實而確切的。所以,現實存在著的一般人很少靜下來反省,理想、修養、同情、愛心等內在的感觸全隱蔽起來,含糊地混拖過去,一切都是旁觀式的。一旦遇上不如意之事,他隻懂得氣憤不平、怨天尤人。他可以運用理由解釋不如意之所以然;因為交通規則太寬鬆,所以沒有嚴懲那撞傷我的司機,社會太不公平!股市大幅下跌,隻怪自己太貪心,沒有在高價時賣出……理智式的理由很快將不如意之事外投,怨憤則通過分心而宣泄掉。所以,一般的不如意之事並不教人麵對生命的存在,相反地,它們使人分心於外物之得失,重新投入紛馳的生活。分心是一種處理煩悶情緒的技巧,它本身是下意識的、不自覺的,稍覺煩悶時變向外竄動;與朋友電話聊天,到熱鬧的街道逛逛,或者大吃大喝一頓,通過一些刺激的食物麻醉自己,以待恢複過來,又重新納入有規律的生活。
   
    煩悶當然有種種原因,但基本上有兩類形態;一為有所向的,有所著落的;一為無所著落的。有所著落是我們對某現象有所厭煩,由於現在遭遇該對象,所以牽動煩悶心緒;討厭粉紅色,偏偏住進一所粉紅色的房子,渾身不舒服,引致煩悶,煩厭;討厭雨天地上濕漉漉的,偏偏下雨,不能外出;一次會麵、一次交談、一件小事故觸及自己不愉快的烙印,都會引起煩悶沉默。
   
    紛馳過度,情緒變得流動不定,心隨境遷,不斷為外無所牽動:如意時,一切舒暢樂觀、意氣風發,但稍有不如意則難以自控,或糾結於內、悶悶不樂,或摔東西、耍脾氣,向外宣泄,最後自陷煩悶之中。感性敏感者,因未經曆太多的挫折,並無人生經驗,易發展為任性。任性的人不能接受生活的不順暢,通過發泄行為來對抗當下的處境,但對抗一旦失敗,就被煩悶侵蓋。
   
    無所著落的煩悶並無特定的對象引動其感觸。比如經過一輪的忙碌,休假數天,人稍停下來,驀然反問自己,如此忙碌究竟為了什麽?一生就循此下去嗎?無可回答,空餘疑問。假設沒有另一種規律的生活,以另一種忙碌取代先前的忙碌,人就會突然虛脫,陷入空虛之中。
   
    空虛就是起落無端的煩悶,本質上是意義的失落。失落感(sense of lost)不是真的失去什麽,不是掉了錢包,不是失去了工作,而是突然從外在的關係網中撤出。所謂外在關係網,其實是一重重意義脈絡;金錢、名位是有意的,朋友、愛情是有意義的;反之,勞苦、疾病是無意義的,失戀、失業是無意義的……現下的忘失感就是失去了意義。此處的意義並非字詞的meaning,而是一種實在感。我覺得看電影有意義,表示看電影實在、有意義;我覺得家庭最重要,即表示人倫生活有價值。但是,不知何原因,當下竟然撤離出一切原本認為有意義的事物,而陷入一種茫失狀態,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乃至最痛惜的生命都覺得毫無意義。其間,人會麵對一種不可名狀的惆悵,就幾個惆悵什麽呢?莫可名狀,一種厭倦感湧至,逐漸蔓延擴散至癱瘓。孤單一人躺在床上,不想動,先前欲求一些消遣的想法藏匿起來;平日興高采烈去看電影,找朋友聊天或者上街購物,現下都不感興趣,甚至奇怪以前為何如此樂此不疲呢?呆望著天花板,偶然數數天花板的裂紋,良久,良久,才轉動一下身子,但全都是無意義的動作。
   
    從空虛中走出來,活出別樣的自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