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來我可能有點所謂おっさん的壞習慣,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不喜歡正兒八經的餐館和名貴料理,而喜歡那種亂哄哄的小酒店。這個習慣可能是國內上學的時候培養出來的,結果跑到日本來沒人約束,更加肆無忌憚了。
小酒店最大的樂趣就是不用繃著。想想一頓飯連吃帶喝的至少也得2個小時以上,在這期間要保持正襟危坐的樣子多難受啊。另外喝多了嗓門絕對變大,這點哪個國家的人都一樣。如果非要壓低聲音文縐縐地說話當然不舒服。小酒店還有個好處就是下酒菜的種類多,比較自由。這個尤其適合非party的同事小酌。
小酒館的酒友很重要,要精心選擇培養一批自己的酒肉死黨。個人感覺下列幾點是挑選酒友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
1。 不太計較小得失的人 - 每次喝酒總歸會有先來後到喝多喝少的現象。日本雖然一般都是AA製但如果是計較的人也會在乎這些。時間一長有矛盾就不好了。
2。不太挑食的人 - 眾口難調,即使大家照顧不點某人不喜歡的菜,也總歸有了拘束。
3。嘴比較緊的人 - 喝多了難免說錯話或者開開玩笑之類。這個隻好算是活躍氣氛,如果到第二天還記著甚至亂傳話,可能會釀成不必要的事故
4。酒德比較好的人 - 喝醉了發酒瘋或者胡鬧的,大家從頭到尾都得提心吊膽。
小酒館有各種各樣的。一般我最喜歡的是那種獨立係的居酒屋。店不用寬敞,也不用弄得很豪華(豪華意味著我的酒錢裏一大部分是裝飾費。。。)但是要有櫃台。三人以下的聚會以並排式的櫃台最融洽。理由是,從心理學上來看並排坐的時候下意識裏有種大家在同一戰線裏的感覺。下酒菜不用太精致,太精致的菜一個是價格貴,還有一個是量通常比較少。但是菜一定要做的好吃,不能夠敷衍了事。
個人認為日本下酒菜裏最好吃的是サンマ(一種細細長長的海魚,漢字寫成秋刀魚)の塩焼き(用鹽搽一下以後放在火上烤)。另外おでん(關東燒)和焼き鳥(烤雞肉)也是小酒館裏的必備菜。刺身之類的時鮮菜不需要搞得很豪華,但是要有特色,有季節感。比方說我們這個地方春天的話就需要搞點桜海老,秋天麽サンマ,戻りカツオ(另一種魚),冬天麽搞點ぶり(一種很肥的大魚,冬季當令)之類的也相當不錯。
另外一個就是生啤的杯子一定要大。那種用個細長高腳杯幽幽雅雅地把啤酒當香檳賣的店絕對是黑心白眼店。公司附近有個小酒館用一升杯子賣啤酒,每天生意好極了。
挑酒店還有一個要緊的就是酒的種類。這點上獨立係的酒館比較占優勢。一些店所擁有的日本酒品牌是一般市場上看不到的。清酒種類豐富的大多是日本東北地方係統的酒館,而燒酒種類豐富的較多九州或者衝繩係列的酒館。兩者的酒類不同,菜係也就較大區別。個人覺得其實燒酒不太適合生的海鮮像刺身之類。因為燒酒通常比較辣,而且根據原材料不同和品牌不同氣味也比較濃烈。有些用地瓜做的燒酒很嗆人的,所以不免讓人無法充分享受海產品的鮮味。相反清酒味道綿長,適合海鮮但是不適合調味比較濃的雞,肉菜類。我自己喝不了清酒,但是比較喜歡燒酒。一般上來吃菜的時候都喝啤酒,喝到菜吃得差不多了改換燒酒。這樣基本可以盡興買醉。有時候也會換成威士忌加冰,但是一般和式酒館裏很少喝洋酒 - 烈酒類不適合配菜,而葡萄酒麽。。。好的葡萄酒在家外麵喝太貴了!
獨立係小酒館的缺點是比較貴。這個與其小規模經營成本居高不下有關。有一次三個人將近化了4萬來日元,居然記不太清楚到底是吃喝了些什麽了。相比之下大規模係列店就顯得價廉物美。雖然酒菜比較沒有特色一些,但是價格優勢十分明顯: 一般和獨立係酒館相比可以便宜20%以上。如果不是非常挑剔而隻是相熟的朋友喝酒聊天的話,像和民之類的二流大眾店其實是很合適的選擇。畢竟我們的荷包不是那麽的鼓,畢竟喝酒主要是氣氛和交流。太顧忌到帳單總讓人覺得不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