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著石頭過河”的鄧小平時代

   

   《鄧小平時代》,即傅高義的《鄧小平與中國的轉型》一書繁體中文版譯者馮克利談對本書的看法,雖然很長,但值得讀完。“鄧小平改變了體製,他是中國不常見的一類偉人——‘立法者’之一”。
   
    素有“中國先生”之稱的哈佛大學退休教授傅高義先生,曆時十年寫出《鄧小平》,出版後,好評如潮,被《紐約時報》喻為:“迄今為止對中國驚人但卻崎嶇的經濟改革之路進行了最為全麵的回顧。”這本書好就好在它的全麵,將鄧小平的一生劃為幾個曆史時期,從出生、留學,一直到拉開改革開放帷幕,條理清晰,脈絡連貫。
   
    現在,當我們談論鄧小平時,我們在談論什麽?首先應該是這位偉人顛簸起伏的人生軌跡。他在1937年至1949年期間,全部時間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事跡更是家喻戶曉。但鄧小平絕非隻懂得指揮軍隊的一介武人,中國曆史上有個奇怪的現象,會帶兵的首領,沒文化,毛澤東說的秦皇漢武以及成吉思汗都是這類的典型。鄧小平早年留過學,接觸過國外先進的政治經濟製度,眼界打開了,不拘泥於一國的生產方式,懂得融會貫通、觸類旁通。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猶如一條隱形的伏線,早在建國之初就在腦海中了,但由於我們都知道的曆史原因,那時他的事業未竟。
   
    古人形容一個人百折不撓,習慣用麻繩作喻,麻繩越擰越緊,鄧小平身上就有這樣一股麻繩精神。《鄧小平》一書中,對他複出後的那段曆史,絕對是濃墨重彩。寫過《東方風來滿眼春》的陳錫添先生在接受《東方早報》采訪時說:“當時隻有他有這個能力充當這個旗手,因為資曆老,有權威。”但那時他已是個78歲的老人,78,平常人這個年齡早在家養花養鳥了,但他講話的邏輯,詞鋒的犀利與外交策略的把握,卻完全是“恰同學少年”的風氣。他的改革麵臨很大的阻力,他將深圳劃為經濟特區,有人質疑;十年後那裏已發展成一個媲美香港的地區,那些“左”的思想還要冒出來。因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一係列事件,讓人們提防著“和平演變”。就在這時,鄧小平又一次坐上了南巡的火車。
   
    “當鄧小平的專列於1992年1月17日駛離北京站時”,人們還以為他是去度假,但當他沿路和陪同的領導講過一番話後,“他們意識到,這並非一次尋常的家庭度假。”他嚴厲地批評了那些保守派,用不容置疑的口氣不止一次說:“誰不改革,誰就下台。”這與他一向溫文儒雅的形象不盡相同。他那時還講了很多話,對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思考都在那次南巡作了係統的總結,後來成為“十四大”的核心內容。當他在深圳國貿中心和珠海世貿中心的旋轉餐廳,眺望平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以及遠處隱約可見的香港時,誰都不知道他的內心又在規劃一幅怎樣遼闊的藍圖,那是一位“總設計師”的魅力。
   
    “整個20世紀,改變世界的人中間,鄧小平是最重要的一個。”傅高義在一次采訪中說。這是實話,鄧小平將一個擁有十幾億人民的國家翻了個身,而他自己,一切都是那麽單調。他的笑容中有一種質樸的因素,這是一位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揮斥方遒的人。他深得人民的愛戴,“小平您好”是最好的明證。他將中國幾十年的發展道路作出一番規劃後,帶著一絲遺憾(香港),悄然離開人世。
   
    “2月25日,大約一萬名黨員在人民大會堂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江澤民強忍著淚水念完悼詞。……3月2日,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鄧小平》寫得如此波瀾不驚,裏麵卻蘊含著作者多少景仰的感情,而我們讀到這樣的書,得以近距離撫摸偉人不平凡的心路曆程,無論如何都是對濁生的一次洗禮。
   
    注:此書中譯名《鄧小平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15日出版。

    閱讀地址:http://itunes.apple.com/us/app/cuhk-press/id496806012?mt=8 (適用於iPhone、ipad、iPod)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