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道德經(81)

來源: 唵啊吽 2012-05-11 06:14: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150 bytes)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能言善辯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存技巧。自然經濟則不同,以能幹有效為生存技巧。中國有薑太公釣魚的故事,還有劉邦三顧茅廬的故事,都是能人隱匿不張揚。有本領讓別人去說。這是中國人的美德,這種美德在農業社會很實在,但在市場經濟衝擊下已經失去其經濟基礎。農業靠天時,誤了農時則一年生計都困難。如果你心中對農時沒有底,看到村裏能人開始播種了,就跟著播種,不用對方說出來,你自然尊重對方。當然,萬一預定災害,誰也沒有責任。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人的精力有限,知識專一與知識廣博有一個最佳配置和相互替代的關係。專與博並非完全互斥的積累,如“舉一反三”就是專與博相互強化的效應。如今是社會化大生產了,我們的生活和生產越來越依賴於專家,如醫生、律師、工程師和會計師等等專家。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就是專與博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樣的意思。人生有限,很難在一生中即是鋼琴家又是體育健將還是工程師。所以,過自己的生活,不必和他人攀比,要攀比,活的就太累了。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人生就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怎樣生活生命這段時間有意義。如今尚火化了,死後不能把積累的財富帶入棺材供以後考古學家挖掘文物用。聖人的生活意義在於“為人”“與人”,就是為社會為人民多做有益的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類似於佛教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相布什。行善而不著因果,如此才能跳出因果循環。中國自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和列強結下許多恩怨,內戰以及建國以來社會利益重新分配了多次,如此雖然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但人與人之間也結下不少恩恩怨怨。如果都冤冤相報因果循環,則雖然物質豐富了,而心靈痛苦不見得減少。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為了社會貢獻而不去計較以往恩恩怨怨,才有可能擺脫利益糾結寬心生活。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是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寬心丸,沒有這個心態就是有福不會享。沒有吃不了的苦,隻有享不了的福。如今中國比三十年前物質豐富多了,自殺精神抑鬱卻增加了,增長了的經濟對一些心胸狹窄的人就是享不了的福。因為“為而有爭”而為物質利益所困惑乃至抑鬱難平。“為而不爭”是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一劑精神良藥。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侃侃而談道德經(81)
  • 侃侃而談道德經(80)
  • 侃侃而談道德經(79)
  • 文明衝突 華夏必勝
  • 侃侃而談道德經(77)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