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塘景區南端和湖濱公園交界處,2008年杭州市考古所的專家根據文獻和史料的記載,尋到了古錢塘門的確切位置。錢塘門遺址是十二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杭州城西城門的遺址,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並可其曆史追溯到一千年前的五代北宋時期,宋以後,錢塘門的位置略有變化,自明清以後,杭州城垣經多次變更,錢塘門也向東移置,不過位置改變不大。作為南宋都城杭州城臨湖的錢塘、湧金、清波三座西城門之一,是西湖景觀“三麵雲山一麵城”曆史環境空間分界的直接物證。該遺址位於西湖東岸北部,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相接處,距西湖東岸約九十米。2008年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南宋錢塘門的門道側壁、門道、城牆夯土等遺存,揭露麵積共約一百十平方米。
錢塘門是杭州曆史最悠久的城門,從隋朝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非常有名,不僅許多史籍常常提到它,而且明清時期許多著名的小說也常常寫到它。在清代末年英國女旅行家畢曉普夫人1898年拍攝的照片上可以近距離清晰看到二層城樓,單簷雙層歇山頂,進錢塘門裏麵還有一道叫做承乾門的城門,再往裏就是按察司署,即省高等法院。現存還有一幅明代周龍作於萬曆戊申(1608)春天的西湖全景圖,在圖上可以看到明代的錢塘門比清代更為雄偉壯觀。
古錢塘門遺址現距地麵有1.8米,可知當時的杭州城大概比現在整體低二米左右。早期的古代城門是先打木樁,在此基礎上再建造城門。這種城門怕火攻,一旦木樁燒毀,城門就要坍陷。後來改進為巨石為基礎,用城牆磚砌成券頂式城門。作為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券頂式城門,杭州古錢塘門遺址一經發掘,就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如果硬生生地暴露在外麵,常年的風吹日曬,非將那些磚石風化變形了不可。為什麽不給錢塘門遺址加個玻璃罩呢?玻璃罩雖然可以擋風,但是遺址處在地下,又緊挨西湖,潮濕的環境會導致大量的水汽彌漫在密不透風的玻璃罩內,從外麵往裏看,什麽都看不到了,不利於市民遊客觀賞。所以最終決定在古錢塘門遺址的上方,架起了一座鋼結構的拱形橋,橋麵上再播撒下花草的種子,如今已經成了一座頗具野趣的綠色走廊。
這個景點比較隱蔽,粗心的遊客往往會錯過。從南到北漫步湖濱路,至六公園湖畔居茶樓一帶,有一處覆著花草的拱形山坡。如果不是專程前去尋找,恐怕很難發現這山坡下還大有乾坤:大名鼎鼎的古錢塘門遺址就靜靜地藏在下麵。在湖畔居的東南側,穿過一片綠化帶,循著古錢塘門的石牌下幾步石階,散發著悠遠市井氣息的錢塘門就在眼前。行走其中,陣陣涼意襲來,這裏雖與外界相通,但常年保持著低溫高濕的環境。而在湖畔居茶樓二樓眺望西湖,頗有幾分當年登上錢塘門城樓觀景的味道。
湖濱公園是湖濱瀕湖六座公園的總稱,長約一公裏,由六塊大小不一的園地連綴而成,從南至北,依次為一公園、二公園、三公園、四公園、五公園、六公園。民國二年(1913),在浙江省民政廳長褚輔成主持下,杭州開始拆除今湖濱一帶清旗下營的城牆,修築湖濱路。在沿湖東岸一線,建起了公眾運動場、民眾教育館和由南而北的五大塊綠地,以“公園”之稱逐一編號。按照今天的路名,一公園起自解放路口,五公園終於慶春路口附近,中間的分界點由南到北分別在今天的郵電路口、仁和路口、平海路口、學士路口附近。
最早拆除的這段城牆後麵的圍牆裏,是滿清的“旗營”,杭州人叫它旗下營。清順治四年(1647),清軍副都統董阿賴,率師駐防杭州以鎮壓杭州人民反抗。為了解決軍隊營地,經杭州地方長官和清廷的禮、工二部多次會議,於次年由巡撫肖啟元主事,選地在城西瀕湖中段,圈市街坊巷築駐紮“八旗兵”的兵營。營地於順治七年竣工,占地1436畝,周圍九裏。順治十六年(1659),又向南圈地,續增75畝,自後基本無增損。“旗營”城門由各旗精兵分頭把守,分樹色彩各異之辨色旗。因是強行圈地築城,致使貧民百姓流離失所,而“所圈之屋垂二十年,輸糧納稅如故”。
兵營之最高長官通稱杭州將軍,正式官職名稱是平南將軍,曆任杭州將軍以雍正朝的年羹堯最出名。將軍署設在當時的延齡門內大街之西,占地120餘畝,即上世紀的杭州市政府和人民大會堂原址。“旗營”占據了杭州城中最好的地段,也即今天的湖濱路以東、嶽王路以西、慶春路以南、開元路以北一大片繁華區域。城牆在雍正五年(1727)進行大修,到鹹豐十一年(1861)部分已毀壞。同治八年(1869)又經修築,破損處以土牆連接,厚六、七尺。以後雖在光緒年間又經修葺,但壯麗雄偉已遠不如當年。
褚輔成(1873-1948),字慧僧,浙江嘉興人,祖籍杭州是老同盟會員、秋瑾的戰友。武昌首義成功,次月五日杭州光複,建立共和政製。在一個多月的革命過程中,褚輔成是浙江革命行動的主要組織者,發揮了骨幹作用,舉凡起義的謀劃、力量的組織、政權組織的製定、領導人選的推薦,無不畢盡其力。在他當政後,首先拆除象征滿清統治的旗下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