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十三)南宋建都(下)

本文內容已被 [ 龍劍 ] 在 2012-04-21 06:23:1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南宋定都臨安,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有兩個:第一、當時金兵處處主動進擊,宋軍時時被動防守,這是當時戰局的長期態勢。杭州和建康比較,離前線較遠,相對安全。宋高宗說過:“朕以為金人所恃者騎眾耳。浙西水鄉,騎雖眾不能騁也。”浙西一帶水網交錯,對金騎兵活動不利,杭州有這一道天然屏障,給南宋統治者增加了安全感。第二、唐宋以來杭州迅速崛起,人口增加,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發達,一躍而成為萬物富庶的“東南第一州”,這種相當規模的城市體製和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恰恰是作為國都所必需的。

        定都之後,杭州成為南宋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

        內城,即皇城,方圓九裏,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幹,西至萬鬆嶺,東抵候潮門。高宗建炎三年(1129),即詔以州治為行宮。紹興元年(1131)詔守臣徐康國措置草創,修建宮殿,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初具規模。由於宋金對峙局麵有所緩和,偏安政權逐漸鞏固,經高宗、孝宗等幾朝君主的不斷擴建、改建和修建,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陸續在鳳凰山麓聳立起來,至南宋末年,達三十座之多,和北宋汴京相當。不僅規模和汴京大內相仿,而且連宮殿的格局也和汴京相同。皇城四邊有四座大門,南門稱麗正門,是皇宮正門,上有禦樓。北麵稱和寧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主要宮殿有垂拱殿、慈寧殿、崇政殿(又名文德殿、大慶殿、紫宸殿等名)、欽先寺、孝思殿等十數殿堂。行宮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十分壯麗,布局遵“前朝後寢”之定製,外朝的崇政殿、日朝的垂拱殿均在行宮南部麗正門內;東宮在行宮東北部;其他宮殿、寢殿、後苑等均在行宮北部和寧門內。

        行宮隻是南宋大內的一部分一一南內。另一部分稱北內,即德壽宮(係秦栓舊宅改築),是宋高宗禪位後頤養天年之所。孝宗禪位後也居此,改名重華宮。德壽宮範圍南起望仙橋直街,北至佑聖觀路,西臨中河,東到吉祥巷、織造馬弄一線,內有亭台樓閣,假山苑池。寧宗時曾遭火災,度宗時以其地之半為宗陽宮,祀道教神祇。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滅南宋。元軍占領臨安後,幼帝、謝太後被押送元大都(北京),南宋皇宮被元軍擄掠一空。第二年,因民間失火,飛燼延及,皇宮被焚毀。

        時掌江南佛教事務,任元朝江南釋教都總統(後改江淮釋教都總統)的僧侶,唐兀(黨項?)人楊璉真迦,至元十五年(1278)在宰相桑哥支持下,盜掘錢塘、紹興宋陵,竊取陵中珍寶,棄屍骨於草莽之間。紹興人唐玨聞之悲痛不已。當下典當家產,私下備酒宴,邀請鄉裏青壯年血氣男兒。酒至半酣,唐玨突然說:“今請諸位同心協力,前往收埋先帝屍骨,如何?”有一人問道:“山上有軍隊把守,虎視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玨說:“此事我早已計劃好,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取而代之以假亂真呢?”大家義不容辭。唐玨取出備好的木匣若幹隻,上麵複以黃色絲絹,署上帝名、陵名,分頭趁月色潛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隨號將諸帝遺骸分別收藏起來,埋在寶山之陰,天章寺前,並種上冬青樹,作為標誌。七日之後,楊璉真伽複下令裹取諸帝骨骸,部眾隻得雜以牛馬枯骨拾來,在臨安故宮中“築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壓之,名曰鎮本”,以示製勝江南人民之意。

        後來楊璉真伽又用行宮遺址地盤建造了五座寺院,這些寺院在元朝後期陸續毀壞。到了元末張士誠築城時,把鳳凰山置於新建城池外,南宋行宮舊址就成為荒郊之地,最近杭州市準備對一定程度恢複南宋行宮做出規劃。

        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十三座,城外有護城河。南宋朝廷政局穩定後,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定居杭州,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鹹淳年間(1265---1274),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使杭州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南宋臨安的城市建設也受到了汴京的影響,當時城中的民房、園林建築也競相仿效汴京。如南宋戴植所撰《鼠璞》載:“南渡駐蹕,王公貴人園池競建”。西湖四周,“台榭亭閣,花木奇石,影映湖山,兼之貴宅宦舍,列亭館於水堤,梵刹琳宮,布殿閣於湖山,周圍勝景,言之難盡”。城中更是“民居屋宇高森,接棟連簷,寸尺無空;巷陌擁塞,街道狹小,不堪其 行”。北宋時還是“林木茂盛,闃無民居”的城西及寶石山、吳山、萬鬆嶺諸處,此時已是“日益繁豔,湖上屋宇連接,不減城中”。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茸,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怪不得有一首流傳極廣的《題臨安邸》詩雲:“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作者曆來認為是太學生林升,近年有人考證是另有其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