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能再讀一次大學 | /李翊萍(本書責任編輯) |
大學畢業後,第一次興起重返校園的念頭,是讀完鹿橋的《未央歌》 。啊──那個時局戰亂卻格外襯出青年單純熱血的年代啊!嚴格說,我想重返的是那個時代,而不是校園場景。再次冒出「好想再讀一次大學」的念頭,則是初次讀完張文亮老師的《因為有愛,才有這個學係──大學科係的起源》。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是個偶然的機會,那時候我正在編《美德的經濟學》。對經濟學一無所知的我,決定在編書前先查查究竟何謂經濟學 ,就這樣,我在網路上意外搜尋到張老師寫的〈經濟學係的源起──尋找公義的價格〉。向來對數字、金錢很無感的我,看到「經濟」兩字就避之惟恐不及;但是看完這篇文章,卻是熱血沸騰,原來經濟學的萌芽,是來自對人的存在和財富本質的探討。錯誤的交易,帶來的是貪婪、剝削、哄抬價格,因此,「追求公義的價格」是經濟學最初的心意。文末,張老師寫道:「近代,經濟學係已經成為各大學商學院的主要科係,是培養經濟人才的所在。新的經濟理論不斷衍生,經濟學已成近代文明活動的殿宇,財經報告、所得分析、經濟預測,幾乎成為每日報章媒體的重點。不過,暫離這些喧嘩的活動,在那經濟架構的殿宇中傾聽,也許我們還能聽到阿奎那對『公義價格』的呼喚。」 正是這種「尋回初衷」的溯源,使我放下對陌生領域的莫名恐懼,轉而生發敬畏之情。我也不禁揣想,若是當初我能究明自己所學領域的核心價值,那麼我的大學四年會更有使命感和意義感。
編輯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的問題是:這本書的讀者是誰?又該如何定位這本書?想當然耳,第一讀者是求學階段的大學生、高中生,因此,當我和張老師討論目錄的編排時,我理所當然提出依照學院分類的方式來劃分,以助讀者快速找尋自己感興趣的科係類別,突顯本書的功能性。但張老師立刻否定這個做法,反而希望打破分類邏輯,按照各科係創立的先後來決定文章的次序。我猜想,在張老師的腦袋裡,這本書絕對不是提供高中生選填誌願前的參考書,也不隻是為了讓大學生及時找到讀大學的意義而已。他究竟如何看待這本書呢? 由於這是一本穿插照片的圖文書,我和攝影同工必須一次次埋進書稿、反覆咀嚼文章深意、梳理出科係起源背後的意義,再轉化成意象、畫麵或故事,這些也幫助我繼續思考自己與此書的關係。例如〈社會學係的由來──了解人與人互動的學科〉,我們用照片悄悄述說一個實踐愛鄰舍的故事;在土地徵收條例無情過關、凱道上農民憤怒與淚水雜揉的時刻,我讀著〈農業經濟學係的起源──弱勢農民的守護者〉,字字句句顯得多麼諷刺,現實與核心精神的差距還有好大的努力空間,但我知道,從一千年前到現在,始終有人在努力。 《因為有愛,才有這個學係》書中一共述說了十九個科係起源的故事,隨著編輯進度接近尾聲,我漸漸摸索出一個輪廓。現在的我,不再停留在「好想再讀一次大學」,反而體悟到這些立意良善的科係,其精神不應侷限於大學教育,而更應延伸到全人的社會教育。所以,這本書不僅適合莘莘學子,也能使每一個謙卑的人從中獲益。
|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