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七)杭城擴建(下)

本文內容已被 [ 龍劍 ] 在 2012-02-28 09:24: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西湖形成之前,西部山區流出的武林水帶來的泥沙沉積成陸,西湖形成之後,武林水帶來的泥沙就隻能沉積在西湖湖底,所以從地質條件來說西湖先天就容易淤積,再加上人為的圍湖造田,加快了淤積過程。但西湖是杭州的水源,沒有西湖杭州就無法存在。自白居易浚湖之時到吳越建國之初,前後僅80餘年,西湖就又出現“湖封蔓合”的現象,西湖變淺了,並長滿葑草(野茭白)。當錢鏐籌劃在隋唐州治故址築子城,擴建宮室之時,有方士獻媚說:“王如廣牙城,改舊為新,有國正及百年;若填築西湖以為公府,當十倍於此。”而錢鏐深知“無水即無民”,不理睬方士的建議。他不僅不填塞西湖建造宮城,反而專門設置一支一千多人叫撩湖軍的部隊,定期疏浚西湖,巡湖禁止圍田,使西湖在吳越時期始終碧波粼粼。

        吳越錢氏三代五王篤信佛教,厚禮僧人,因而在西湖內外大興寺院,建造佛塔,雕鑿石窟佛像。從積極方麵講,建寺鑿佛是為了祈求平安,造白塔、六和塔是為了鎮壓江潮,與“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相一致,給今天的杭州留下豐富的寶貴文化遺產。

        靈隱寺因唐武宗排斥佛教,在會昌年間(841-846)已是“寺毀僧散”。吳越時重開殿宇,並加以擴建,如今大雄寶殿和天王殿前的兩座石塔和兩座經幢,就是當年吳越國的遺物。杭州眾多的名寺名廟,近一半創建於吳越時期,著名的有錢塘門外的昭慶寺、南屏山的淨慈寺、梵村的雲棲寺、天竺山上的上天竺寺、吳山的寶成寺、六和塔的開化寺、北高峰的韜光寺、南高峰下的法相寺、赤山埠的六通寺、九溪十八澗的理安寺、青芝塢的靈峰寺等等。

        杭州的塔早期尚未突破作為佛教特有的墓葬形式的範疇,如西湖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塔:孤山寺的辟支佛骨塔。直至五代吳越時杭州的塔才走向成熟,和佛寺組群、園林建築、山色水光溶為一體,充滿美感。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閘口白塔、梵天寺的南塔和僅見於古籍,現在已湮滅的城南塔、南高峰塔等,都肇建於吳越。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卷十五“僧塔寺塔”中擇要記載的杭州古塔有三十八座之多,其中磚塔、石塔、鐵塔無所不有。除了宗教的緣由之外,世俗功利的考慮也是這一時期大興土木建塔的主要動機。

        雷峰塔是為慶賀錢弘俶王妃黃氏生子而築,初建時叫黃妃塔,因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就被稱為雷峰塔,白蛇鎮壓在塔下僅是神話故事而已。保俶塔原名應天塔,始建的確切年月不可考,有認為在吳越國王錢鏐時所建的,也有認為係北宋開寶年間(968--976),吳越國國王錢弘俶被宋太祖趙匡胤召往汴京時,他的母舅吳延爽發願建造九級寶塔,祈祝錢弘俶平安歸來。後者的依據是清乾隆十四年(1749),趙茂才在寶石塔下發現造塔記殘石,殘石存34字,已無法通讀。首句為“爽為睹此山上承角亢”。文中的“爽”應該就是吳延爽,“角、亢”乃星宿之名。“俶”字現在一般人都誤讀作shu第二聲,應讀為chu第四聲。雷峰塔和保俶塔,隔西湖遙遙相對,古時就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說法。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是錢弘俶在北宋開寶三年(970)為鎮錢江潮命僧人智元禪師建造,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六和敬”是指佛陀用身、口、意、戒、見、利六個方麵的 “外同他善”(“和”)與“內自謙卑”(“敬”)統攝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眾弟子。閘口白塔已在前麵介紹,不再贅述。

       此外,吳越國時杭州還創立了許多石窟藝術,較著名的有將台山上和慈雲嶺上的摩崖石龕像,石屋洞的五百羅漢造像,煙霞洞的三世佛、脅侍、羅漢像及勝果寺石壁。最為人們熟悉的是在飛來峰諸洞穴及沿溪間的峭壁上,雕刻著從五代至宋、元時期的石刻造像四百七十多尊(其中保存完整和比較完整的有三百三十五尊)。最早的是後周廣順三年(593),刻在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彌陀、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三尊佛像。因而當時杭州被稱為“佛國”。超自然的佛教藝術和綺麗的湖光山色相結合,使西湖更添魅力,至今仍是我國寶貴的藝術瑰寶和杭州的重要人文景觀。

所有跟帖: 

謝謝龍劍老師的分享,學習到有關杭州的更多知識。祝元宵節快樂! -廣陵曉陽- 給 廣陵曉陽 發送悄悄話 廣陵曉陽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4/2012 postreply 21:30:46

龍劍兄的這一係列,很有文史價值。謝謝分享! -曲未平- 給 曲未平 發送悄悄話 曲未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5/2012 postreply 13:21:12

謝謝關注 -龍劍- 給 龍劍 發送悄悄話 龍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1/2012 postreply 07:29:0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