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啊,無語。。。請都先去看看電影,再來置評"點綴"先生的精彩解讀吧。也難怪會有人寫出這樣的答語:"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

無語啊,無語。。。請都先去看看電影,再來置評"點綴"先生的精彩解讀吧。也難怪會有人寫出這樣的答語:"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幸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女學生們逃脫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後,重新回到巷子裏,將數顆手榴彈布置在教堂周圍。當發現衝進教堂的日軍強奸女學生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後與衝進來的一夥日軍進行了最後的拚死搏鬥。明知寡不敵眾,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裏,卻選擇了解救女學生。他們麵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為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為這部電影塗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的他冒死應約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著錢,反而被卷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鬥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並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為了錢;而隨後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後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隻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裏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刹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毀的群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汙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聖,並與學生們之間發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並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鬆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恒的懷想。這一情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編劇之一劉恒說,《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觀眾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為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金陵十三釵》的感動,原著和編劇功不可沒。張藝謀也說這是他當導演20多年來碰到的最好的一個本子。

《金陵十三釵》也並非無瑕疵可言,但是瑕不掩瑜。更不是象"點綴"先生所解讀的 :"

如果說這部影片還有點可取之處的話,就是對電影中的妓女的扮演者們,培訓得很成功。雖然她們還是那麽年輕,但她們的扮相、做派、語言等都很有風塵味兒,而且還都是七八十年以前的老風塵味兒,這可是相當難能可貴的。說明這部影片中還是有紮實的一麵,至少為國產電影貢獻了一批來自秦淮河上的妓女之最。" 

... 無語啊,無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