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讀網上此文: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來源: 清清雨桐 2012-01-05 15:07:5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4990 bytes)

借用網上的一段話: 舉凡抗日的故事,大概隻有我們國人稍受撩撥,便極度敏感,大家很容易被打動,也很容易被觸怒。 

強調民俗,是討好外國人;給故事一個國際化的包裝,講述好萊塢式的人性救贖主題,在目前很多人看來,也是討好外國人;如果非要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 或許第三世界國家無論怎樣都 逃不過討好外國人吧。不說張導這樣商業氣息越來越濃重的人,整個非西方文化電影界的藝術導演,在奔向歐洲三大藝術電影節 時,是不是也要被稱作討好外國人呢?

也許,一部好電影,帶給人的,不是轉瞬即逝的愉悅或刹那感傷,而是持續的感動與思考。
也許,一部劃時代的好電影,在麵世之際,注定是毀譽參半的,唯有留待時間去印證。

請讀網上此文: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同事拿著贈票非拉我去看這我根本不感冒的《金陵十三釵》,我仍然帶著我的偏見去看——網上不都說這片催淚麽?我倒是要看看能不能把我給催哭!

結果如我所料,我沒哭,我從頭到尾一滴眼淚都沒流。

結果並不如我所料,有些東西梗在了喉嚨裏,一直梗著,梗得我一晚無眠。
第二天,我開始到豆瓣看影評,長評也看,短評也看。
第三天,我開始自己寫影評,發到了天涯來。
第四天,看著那些毫無來由、胡亂抨擊這部電影的評論,有的甚至連電影沒看就大放厥詞,我著急,我上火。

我這才明白,我中毒了,中了這電影的毒。

那種瑣碎的、斷續的、緩慢推進的電影敘事方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還未察覺到,感思已一點點的進入內心,悄然於心底蘊藏。

那些簡約的台詞,平淡的情節,由淺及深,像一杯溫茶,漸漸沁入心脾,又好似一把尖刀慢慢刺入胸膛,有一種無可名狀的痛。

那個沒有結局的結局,一如國畫中的留白,留給人無盡的思考。

是的,沒有複雜的劇作結構,沒有花哨的電影語言,沒有快速的電影節奏,沒有高潮的電影結局。

所有大片應具備的元素,都沒有。

卻為何如此讓我著魔?我沉湎在電影帶來的情緒中,一周了,拔不出來。

也許,一部好電影,帶給人的,不是轉瞬即逝的愉悅或刹那感傷,而是持續的感動與思考。

也許,一部劃時代的好電影,在麵世之際,注定是毀譽參半的,唯有留待時間去印證。

這是一部好電影嗎?如果不是,為何各大門戶網站的影視版、微博的熱議話題,都與這部電影相關?截止今日,豆瓣電影上3221條長 評,45795條短評;,當之無愧成為2011年度國內最受關注的電影。既是一部爛片,不是應該像《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和《東成西就2011》一樣,悄 無聲息地迅速沉沒嗎?何以一石激起千層浪,竟惹口水無數?

什麽資深影評人、電視台主持、女權主義者,什麽專家、教授、記者,各大網站帶V的知名人士(以下統稱為文化精英,歡迎一一對號入座) 一個個跳將出來,欲與“國師”試比高,紛紛發表影評,用最專業的術語,以最高的姿態,從意識形態上去否定這部電影,抨擊張藝謀,連帶為這部電影灑了熱淚的 觀眾也一並譏諷——“廉價的淚水,淺薄無知的感動”。

我都快三人成虎懷疑我自己了,很想弱弱問一句:我們看的是同一部電影嗎?

可能帶V人士自然有著帶V的視角,能看到很多我們芸芸眾生所看不到的東西,文化精英們之所以稱為精英,自然是比咱們這些平民百姓更有文化上的優越感。他們能左右媒體,引領輿論的導向,他們說什麽,便是什麽。隻有他們的感動才彌足珍貴,他們的眼淚才深刻雋永。

別人眼角眉梢盡是鄙夷的大爛片,我心心念念到現在都沒解毒,好吧,我淺薄,我無知。我書讀得沒精英們多,視野沒精英們宏大深邃,說不出什麽專業術語,更沒有從意識形態上去談論的高度。

我隻淺談一點,妓女,這部電影的非議焦點。

1.汙辱名著論。

首當其衝的就是題目。知書達禮的帶V人士認為,《金陵十三釵》的“十三釵”是妓女,曹雪芹筆下的“金陵十二釵”是大家閨秀,電影用這樣的名字良心大大的壞,是給中國名著《紅樓夢》潑髒水,還衝奧?丟臉丟到了國外去。

老外看不看得懂《紅樓夢》我不知道,但看懂了《紅樓夢》的人斷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曹雪芹筆下的女子死的死,出家的出家,被賣入青樓的賣入青樓,“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十二釵裏淪落風塵的還少嗎?巧 姐、妙玉、湘雲(87電視版)。曹公寫這“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紅樓夢,正是為著這天下間可憐的女子所寫,在曹公心裏,可從來沒有把女子分個三六九等, 甭管小姐丫頭還是妓女,在他眼裏都是可愛又可憐的女子,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堅忍美麗的女子,他為她們在那個封建時代的悲慘境遇感歎、痛惜!

我認為《金陵十三釵》這個名字取得極好!不管是百年前紅樓夢裏的十二釵還是此刻電影裏的十三釵,她們隔著時空的長河彼此輝映——同是金陵女子,同樣被時代的車輪碾過命運,都有著悲涼的結局,卻都有著高潔的靈魂!

“她們很堅強,勇敢,細膩,出色…有著永恒的力量和美……”

約翰跟賈寶玉一樣,是這群女子活過,美過,愛過的見證,所以電影的處理手法是淡化約翰和其他男性,把更多的頌揚給了這群女子。

這樣的一個名字,這樣的一個立意,是向曹公致敬。

2.妓女救國論。

文化精英們認為,像南京大屠殺這麽沉重的題材,就不要把妓女摻和進來了,三十萬亡魂來自各個階層,為何視角非對準妓女不可,電影表現妓女救國,是對愛國人士的一種侮辱。

首先,這部電影取材於嚴歌苓的同名小說,嚴歌苓的構思源自於記錄南京大屠殺的魏特林女士的日記,妓女挺身而出的義舉,是有真實記錄的。

從事妓女這個行業是被迫,或是自願,都不能否認她們屬於平民的一部份,她們象征著被鄙夷和漠視的底層人民。

在強與弱的關係對照中,在七十多年前,在日軍的鐵蹄下,她們是弱者,在七十多年後的今天,她們依然是弱者,承受著非議與白眼,她們成為一部講述弱者拯救更弱者的電影主角,合情合理。

為何表現了妓女的高尚,就是侮辱了愛國人士。我不知道這樣的邏輯從何而來。當你提出這樣的論點時,已然把生命排了個座次。生命本無分貴賤,妓女不可以愛國嗎?因為她們身體不幹淨所以連帶著靈魂也不潔淨?精英們孜孜以求人人平等的民主,此刻又體現在哪裏?

更何況,我並不認為她們不幹淨,我也看不出賣肉和賣字有多大區別。雖然妓女所從事的行業技術含量低了點,但至少是自食其力,比起那些被精英們包養的小三不要強太多哦。

其次,這不是一部南京大屠殺的記錄片,不可能詳盡描繪出一幅眾生相。這部電影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小部份人的故事,由此折射出 當時整個南京的慘烈,引伸出對戰爭的聲討與反思,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思想,已不僅僅局限於反映南京大屠殺中日本軍隊的惡行,而是對所有戰爭摧毀人性與文明的 控訴。文化精英們不是老強調什麽國際視野抨擊國人目光短淺麽?現在,務必請各位拿出鏡子照一照,謝謝。

這部以小見大的電影,不是妓女在唱獨角戲。有本打算出城,卻為了保護女學生戰至全軍覆沒的一隊國軍;有在教堂打雜的中國男孩喬治,雖 然他有一個英文名字,但他的瓜皮帽加長衫,他木訥又執著的性格,都象征著他是那個年代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真實寫照;有來自外國的草根階層,一個殯葬工,這是 那些當年選擇留在煉獄南京為避難者開辟安全區和冒死帶出影像與文字記錄的外國友人們的縮影;有代表中產階級的***官員,為救孩子不得已當了漢奸……正是 這些來自各個階層的人們的努力和犧牲,才完成了拯救女學生這一共同的義舉。與其指責張藝謀的鏡頭隻對準了妓女,不如先檢討檢討自己為何無視除了妓女以外的 其他角色。

再次,這部電影沒有什麽政治述求,既沒有反映愛國主義精神,也沒有為現任政府作什麽“洗腦宣傳”。電影裏奮勇作戰的國軍是前任政府 的,再驍勇都跟現任政府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且,在電影開場半小時,象征著國家機器的軍人們全體犧牲後,政府這個概念已不存在於故事中;我要強調一點,妓 女救國論根本不成立,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描述妓女救國或者愛國,甚至沒有任何角色在救國,他們隻是救人,本身已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一群弱者,在國破城 屠的浩劫中,苦苦掙紮著求生,在萬般無奈又迫在眉睫已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犧牲自己拯救比自己更弱的人。

觀影者的感動,正是來自於此。

我們現存的社會,有太多的現象,都是強者欺負弱者,弱者欺負更弱者,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故事,去喚起國人的自省與反思。

不是人人都像精英們那般熱衷於政治,相比你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民主,老百姓們關注的,是民生。

別送贈愛國帽,太高的帽子,戴不安穩。五千年來,你方唱罷我登場,多少王朝交迭更替,老百姓們愛得深沉的,始終是這方熱土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

3.妓女換處女論
精英們一邊高舉“南京,讓妓女走開”的牌子,抨擊導演的鏡頭對準妓女;一邊又詬病用妓女換處女這種選擇對妓女不公平,違背了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觀,究竟是有多分裂啊?!

我嚐試從各種角度去理解這種觀點的形成,當麵對一群十二三歲的女學生,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而是“處女”,我理解不能。後來,我恍然大悟這種觀點從何而來,這與日本兵衝進教堂見到女學生即興奮大呼“有女人!!!是處女!!!”的視角根本是一樣一樣的嘛~~

孩子都能看成處女,也無怪乎會有幹部**12歲幼女以嫖宿罪處理的社會現象。精英們為什麽會有這種視角,我想了一百遍都沒想清楚,在座的各位有知道的嗎?有知道的請告訴一聲,謝謝!

可能會有人回答我,那是因為電影裏玉墨說“小女孩對付不了這個,我們本來就是做這行的”,所以會有此妓女換處女論。拜托,“我們做這 行的”是自我安慰,如果去日軍那裏真像平常接客那樣,何苦還身藏碎玻璃和剪刀啊!日軍的殘暴精英們是不知道呢還是選擇無視呢?“小女孩對付不了這個”是因 為那些女學生是孩子!連大人都無法承受的強奸與**,如何讓孩子去承受?如果是妓女換大學生,“妓女換處女論”還有成立的可能,問題是那些中學生還是孩 子!精英家的閨女十二三歲在精英眼裏都還是孩子吧,上學放學都還車接車送吧,衣服穿多穿少了都還操心吧。為什麽電影裏約翰多次對女學生們編織美麗的謊言去 安撫她們的情緒?他那是在哄孩子呀。

我再一次強調,這不是單憑妓女就能完成的拯救,這場替換表現的是一個已身處弱勢的集體,共同保護更為弱勢的孩子,把生的希望留給孩 子,便等同於把未來的希望交給了孩子。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爭的未來,一個充滿愛與光明的未來。我得再讚一下這部電影完美的收稍,必須的!這嘎然而止的美, 留白的電影張力——假神父用車載著孩子們在路上,這將來的路要怎麽走?導演把問題留給了觀眾,留給現今依然迷惘著,不知路在何方的我們。

4.色情電影論
仿佛有妓女,必有se情。是你帶了有色的眼鏡去看還是電影本身有色啊。請問發出這個論調的精英到底進了影院看了電影嗎?還是單憑一個電影預告,見露了膀子就聯想到胸,就想到了性。

電影裏到底哪個鏡頭se情了?請舉例說明。那些裸露的屍體,用了遠鏡和模糊處理;豆蔻被日軍糟蹋的戲,隻露了一隻手和一隻腿;約翰與玉墨的床戲,點到即止,隻見肩頸部分,連個後背都沒露。現在還有哪部影視劇的床戲表現得比這部電影更為含蓄與克製?請舉例說明。

還有一種說法是日j追逐女學生撕扯她們衣服那段戲太長了,就算什麽都沒露都顯得很黃很暴力。不長怎麽體現日軍的無恥女學生的無助?不 長怎麽讓座位上捧著爆米花的觀眾感同身受的憤慨?不長怎麽去表現約翰的思想鬥爭坐如針氈不得已衝了出來假扮神父?就這麽著,還有人認為約翰的轉變太快了 呢,說什麽女學生不過叫喚了幾聲被撕扯了一下衣服,二流子就“一秒變”救世主了。

其實這段戲真不算長,你認為長是因為你心疼了,難受了,你不願麵對這麽殘忍的一幕。是個正常人都不願麵對,但這些事情,在七十四年前 的南京,就這麽殘忍的發生了。南京大屠殺中有8萬被強奸、殺害的婦女,這個史實,你不能回避。大屠殺期間日軍對南京女性的性侵害是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集 體強奸暴行之一,日軍強奸的對象大到八十歲的老婦,小到不足十歲的女孩甚至孕婦,各年齡層的婦女都可能受到侵害。這部電影反映的隻是冰山一角,導演對此的 表現手法,已盡可能的委婉與隱晦。

這時候,又有精英出來說了,為什麽要再次把傷口撕開,為什麽要有強奸這些殘酷的場麵出現,還拿到國際上去丟臉?我隻想說,如果連受害 的一方都覺得丟臉,不能對外人道,又怎麽讓國際輿論來指責?受害方都不肯提及的,就別怪犯罪方不承認了。被強奸的女性很丟臉嗎?不是實施強奸者才應該覺得 丟臉嗎?你覺得這樣便在國際上丟了臉,是否恰好說明,你打心眼裏歧視被強奸過的女性。我們是應該告誡被害者“這種事很丟人不能告訴別人,你就自認倒黴打落 牙齒和血吞吧”;還是應該鼓勵她勇敢地站出來,到法庭上指證凶手?事實上,直到現在,還有慰安婦為了能在國際法庭上控告日本追索賠償而四方遊走,向各方尋 求幫助。

是的,強奸很殘酷,**很無恥。可這類事件就在現今的文明社會仍有發生。精英們與其費盡思量去攻擊電影人在電影裏展現同胞姐妹被蹂躪觸疼了國人的舊傷口,不如想一想該怎麽防止和減少這類醜惡在新社會的發生,盡一盡文化精英的職責與本份!

這幾年的影視創作有很多民國戲,主角的背景設置,大多是上流社會權貴之家,再不濟,也至少是個中產階層(含知識份子);主角的行為模 式,大多是散盡家財救國救民,或與家庭決裂投身到**或**的洪流中去,諸如此類的橋段拍到了爛,偶有幾個底層百姓角色,也屬於配角,專為襯托那些有權有 錢還有文化的人而存在。

難得有一部電影,多麽難得一部《金陵十三釵》,既沒有俯視,沒有居高臨下地去同情這些掙紮在生死之間的底層人民;也沒有仰視,沒有用 塑造高大全人物形象的模式去歌頌這些舍生取義的底層人民。而是一直都保持著一種冷靜、客觀的敘事風格,用平行的角度,去展現草根階層內心的善良與美麗,講 述了一個弱者拯救更弱者的故事。這部電影,讓平日裏被人瞧不起甚至是唾棄的妓女做了主角,就連男主角也是美國那邊的草根階層,一個二流子殯葬工,這可能便 是讓那些社會精英們極度不爽的真正原因。精英們總認為,他們才是救世主,隻有他們才配這英雄的光環,那些底層人民隻能是大眾臉,等著他們踩著七色雲彩來搭 救!

當精英成為主角的時候,他在電視屏幕上與戰地女記者的深情一吻,不管用多近的鏡頭多長的時間來表現那個吻,即使吻至口水粘連,都是純潔的;他在大銀幕上與女間諜肉搏翻滾,不管用多少種拍攝角度裸露了多少,都不算色情。

5.美化妓女論。
持這種觀點的精英們認為,這部電影過分美化了妓女,不單是妓女,就算是平頭老百姓,也沒那麽偉大。然後列舉了佛山小悅悅事件加以證明人性沒那麽崇高,認為這部電影過份拔高了人性美,所以顯得假大空,而且人物轉變太快,沒有過渡,體現不出靈魂升華這個過程。

這部電影裏的妓女,她們在最初進教堂時的喧嘩張揚,躲進地窖後的衣衫不整,挑逗假神父時的放浪形駭,譏諷軍人的尖酸刻薄,跟女學生打架的橫蠻,讓銀幕下的我也像那群女學生一樣嗤之以鼻,真心不待見。

她們跟所有普通人一樣,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這樣的人性缺點,貫穿了電影始終。哪裏來的轉變太快?拜托這又不是拍連續劇,能有個十 幾集的時間去詳細展現一個人的思想轉變。更何況,除了假神父約翰有轉變,其他人至始至終都沒有轉變過,人還是那個人,思想境界也還是隻到那個份上,拔高不 了,討論該不該替換女學生時依然尖酸刻薄,換上女學生的衣服時仍然放浪形駭自嘲**大,在身上藏利器時依然橫蠻的表示要弄瞎鬼子一隻眼睛,還是那樣的操 性,她們沒有大無畏,她們也怕死,直到最後,已經決定並實施了替換學生這樣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臨上日本人的卡車前,還有妓女大聲叫喊“我不是女學生,我 不要去!”如果不是在場的日本人都聽不懂,那個漢奸要救女兒沒說出真相,全教堂裏的人都會被拖累死。

就是這樣一群缺點多多的妓女,用半推半就的姿態,舍生取義。

最後,電影再次給出了妓女們初進教堂時的畫麵,她們拎著行李箱、妖嬈地走進教堂,同樣的喧嘩張揚,輕佻放蕩,但這時,你還會同樣的嗤之以鼻麽?

有轉變的,其實是觀者的思想,因為那一個多小時的敘述,讓你透過人物的表象,看到了人物的內心。

卑賤的人行高尚的事不是沒有可能。大地震裏伸出援手救人的英雄們,他們全都完美無缺工作上堪稱勞模家庭裏堪稱賢夫孝子?你以為是 CCAV報道啊,這些平日裏或世俗、或自私、或有著這樣那樣缺點的人們,在他們決定返回搖搖欲墜的房子裏救人的那一刻,那幾十秒的時間,怎麽突然就靈魂轉 變了?根本沒有過渡啊!

俗話說,關鍵時刻見人心。有些人,平日裏表現得多麽正氣淩然邪氣不侵,關鍵時候你發現原來他是範跑跑;有些人,平日裏整一個二流子下三濫,關鍵時候你才發現原來他比黃繼光還黃繼光。甚至連你自己,都不一定可以肯定自己在麵臨最危急的時候,會做出什麽選擇。

你以為你會?真到了那份上,其實你不會;你以為你不會?去到那種境況下,原來你會。

那是一種特定情況下,危難時刻,最普通的人身上所體現出的最基本的情懷,是為人性。這些人性,日軍沒有,某些社會精英也不懂。

他們用他們慣常精打細算的度量去度量一切,把個人的認知當成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是的,我相信你肯定不會願意去替別人死。像你這樣的有識之士,當然比別人更懂什麽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我更相信,在危難時刻,自顧不瑕,仍願伸一隻手,扶一把人的,是妓女的可能性大於文化人。

古語有雲,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在十八個路人冷漠的路過之後,是誰抱起了小悅悅?撿垃圾的阿姨。

請讀書人原諒我的武斷,如果您看了以上我對文化精英的嘲諷覺得我武斷,那很好,我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贅述完畢,為這部難得的好電影正名盡我一絲綿薄之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